張曉艷
【摘要】閱讀作為一種語言活動,是信息收集過程,也是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語言文字和背景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豐富的背景知識能使學生在閱讀時產生聯想并做到迅速理解,圖式知識越豐富,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越強。文章借助有關圖式理論的描述性和介入性研究成果,探討了圖式理論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圖式;圖式理論;閱讀教學
“圖式”是心理學研究者探究人類認知活動所使用的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人記憶中存在的知識結構,用以描述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當它被用于解釋閱讀理解過程時,即常說的圖式閱讀理論,意為閱讀是讀者已有圖式和文章信息結合的過程,如果兩者之間有較多的交集,那么閱讀時讀者就較容易理解文章內容,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擬從圖式閱讀理論的形成和基本原理入手,探究圖式理論對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圖式與圖式理論
圖式(Schema)就是存在于記憶中的對外在事物的認知結構或知識結構。按照《社會心理學百科全書》中的解釋,圖式是“代表個人對事物、人或環境的知識的認知結構,它包括對所認識的對象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圖式是對一個整體的抽象,側重于許多事例的相似之處。圖式可以幫助人們簡化現實,更重要的是,圖式可指導人們處理新的信息。圖式會建立對未來信息的期待,幫助人們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細節與一個總體概念相聯系,而與之不一致的信息則會被過濾掉。”每個人過去所獲得的知識在大腦中儲存,這些儲存在學習者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從而把新信息融入學習者的知識庫中,圖式是一種心理現象或心理認知能力。由于圖式概念有助于解釋復雜的社會認知現象,很快被社會心理學家所采用。
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是認知心理學興起之后,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產生的。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D.E.Rumelhart)把圖式概念發展為圖式理論,即閱讀理解產生于文字及文字含義與讀者背景知識的有機結合。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學者開始涉獵圖式理論,隨后相關研究逐步發展起來。根據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主要由三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辭圖式(rhetorical schemata)。語言圖式指的是讀者先前的語言知識,即關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王初明,1991:68);內容圖式指對語言材料內容或文化背景的熟識程度,涉及文章的主題范疇,因此內容圖式又被稱為主題圖式(王初明,1991:103);修辭圖式指的是有關各類文章篇章結構的知識(王初明,1991:72)。不同體裁的文章在篇章布局上各有不同,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二、傳統英語閱讀教學的不足
傳統英語閱讀教學通常要么從單詞、語法開始,把詞匯教學當作重點,忽略閱讀技能訓練;要么把閱讀教學直接變成解釋生詞,對對答案,完全走走過場,沒有達到閱讀教學目標。如此下來,要么學生的詞匯量雖然有所增加但數量極其有限,要么學生囫圇吞棗,連有限的詞匯量積累都成問題,僅僅將閱讀作為應付考試的任務,并且養成了閱讀依賴教師的壞習慣,降低了閱讀興趣。這兩種閱讀教學方式,前者混淆了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區別:知識傳授需要教師的講解和不斷的記憶存儲,技能培養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和強化訓練。后者割裂文本,妄圖僅僅通過做練習對答案的方式來進行閱讀教學,違背了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忽略了閱讀是一種交互信息處理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獲取語篇意義的過程。閱讀教學的文本通常是一個獨立的語篇,本身就具有作為語篇的語義功能、語用目的和語境。兩種教學模式都不能使學生有效地運用良好的閱讀策略,迅速捕捉語言信息,難以培養他們的語篇分析能力和從文本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僅僅存在于課程標準的描述中,成為一句空談。
三、圖式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
首先,夯實語言圖式基礎,有效改變教學方式。詞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也是語言圖式的重要一環。詞匯學習可以從詞單位和句單位兩方面進行。通過詞單位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單詞的讀音、拼寫、基本意義和曲折變化等語法特點。常見的詞匯習得的策略有機械記憶、口訣記憶、詞綴派生、歸類聯想和語言遷移等。中學英語教材中很多英語單詞是由前綴、后綴和詞根組成的,在記憶時,把單詞按照組成部分進行分解,利用已有的圖式基礎就比較容易學習新的單詞。例如disagree,dislike,enrich,reliable, midnight, peaceful,可以聯系具有否定意義的前綴dis-、使形容詞動詞化的前綴en-,以及表示“中間”含義的前綴mid-和形容詞后綴-able、-ful等來學習派生詞。另外,教師還可以依托具體詞匯的不同分類標準,如單詞的含義、詞性和具體用法等將英語詞匯歸納為具有特點的詞組集合,方便學生通過記憶、邏輯思維,運用先前學過的母語、目標語、新舊單詞之間各種有規律的聯系或其他語言圖式來處理新的信息。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刻意增強語感圖式和詞匯圖式的關聯性,使閱讀和口語訓練相結合,增強學生的閱讀敏銳性。語言圖式的積累通常比較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多種信息資源,如音頻、視頻、圖片等為學生提前導入,使相對枯燥的學習語境化、圖像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擴大內容圖式的范圍,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學習一種新的語言符號系統,還意味著要學習這種語言相關的文化知識。積累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減少由文化差異所引起的理解障礙,激活學生已有的內容圖式,擴展其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相關圖式對閱讀文本進行預測的能力。語言符號提供的信息與大腦中已儲備的背景圖式相關聯,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豐富的背景圖式甚至可以彌補在語言符號理解方面的短板。如在學習新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三)第三單元的WELCOME TO CHINATOWN!(唐人街歡迎您!)一文中,學生提前了解了有關美國“西進運動”的歷史背景、鐵路修建和淘金熱的內容圖式,知悉華人在美國西部大發展過程中的血淚史和定居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從而使“唐人街”這個當時中國移民的居住地成為一個中國文化中心的演變歷史,對理解閱讀文本中描述“唐人街”是美國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未曾踏足中國的游客可以在“唐人街”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敘述會有極大幫助。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立德樹人教育,通過了解“唐人街”的建筑特點、各式各樣的中國商品、中文書寫的店名招牌、中華美食及民族特色服飾等,教會學生熱愛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深刻理解“唐人街”作為中華民族求發展謀大同的一個平臺,體現了華人華僑雖遠離故鄉卻心系祖國的愛國精神。
再次,增加修辭圖式知識,培養學生的語篇閱讀意識。語篇指一系列連續的語句構成的語言整體。很多學生也許能夠理解文章的每個單詞、每一句話,但不能正確回答有關文章整體的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閱讀停留在低層次的文字符號解碼而沒有上升到高層次的語篇層面的理解。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閱讀意識,介紹常見的語篇模式,引導學生注意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銜接、過渡和邏輯連貫,使學生了解語篇分析方法,掌握語篇建構的內在規律。在具備語篇分析能力之后,學生可以有意識地針對不同的體裁而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英語議論文通常會把關鍵論點放在段落的第一句,因此閱讀議論文體時了解每段開頭的論點就至關重要。辯論、說明性文章一般有以下幾種結構模式:(1)問題-解決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遵循“情境(situation)-問題(problem)-反應(response)-評價/結果(evaluation/result)”的序列關系來安排語篇布局;(2)主張-反主張模式(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先提出某種被普遍認可的觀點,然后進行澄清,說明作者自己的主張;(3)提問-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通常在語篇開頭設置一個用提問形式表達的問題,然后整個語篇的發展就是尋求對此問題的答案。而完整的敘事性語篇一般包括六個成分:點題(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進展(complication)、釋義(evaluation)、結局(result)和回應(coda)。總而言之,有針對性地讓學生了解科學的閱讀策略,對于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與作者進行交流的過程,是讀者利用語義、句法、邏輯、文化背景、常識等各方面的圖式對文本不斷進行猜測、判斷、取舍的過程。它既是語言符號解碼的過程,也是讀者已有背景圖式的運用和積累的過程,需要把已有的知識和語篇內容相結合進行預測和推斷。圖式理論指導下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而且可以強化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有利于學生把握語篇的整體意義和整體結構,拓展他們的理解層次,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處理信息,譯解意義,有助于學生建立新的圖式,為將來的閱讀做更多的積累,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Manstead,A.S.R.& M.Hewstone, (Eds.).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MA: Basil Blackwell,1995:486.
Rumelhart,D.E.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A].In S.Dornic (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C].New York,NY:Academic Press,1977:136-137.
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