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咪咪
【摘要】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地方,應加大力度發揚傳統文化,將文化教育作為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術教學中,將地方文化資源與小學美術課堂結合起來,能有效提高美術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主動挖掘地方文化,將其與美術課程高效融合起來。文章對南京地方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融合的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南京地方文化;小學美術課堂;文化傳承
號稱“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別名“金陵”,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秦淮燈會、南京白局、云錦、絨花等地方藝術極具地方特色,又融會貫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精湛技藝和偉大的創造力。
一、南京地方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融合的必要性
我國藝術教育資源豐富,學校、教師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藝術活動,因地制宜開發出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與活動內容。
例如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漂亮的燈”一課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認識燈,了解燈,感受燈的功能美和裝飾美,最后自己來設計燈,制作燈。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秦淮燈會引入本課,適當介紹秦淮燈會的由來和歷史,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地方文化緊密相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傳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教師制作的視頻,回家之后學習制作花燈,在元宵節的時候帶到學校來參加燈會展覽。
文化傳承迫在眉睫,在學校開展地方文化美術課程,能夠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南京地方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融合的策略
(一)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化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美術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界定,告訴我們美術不單指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理解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美。文化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文化更是和生活緊密相連。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再加工,結合南京地方文化,給美術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教師平時可要求學生對地方文化進行觀察、了解,尋找創作素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長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邊學習邊體驗生活。學生只有貼近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創作出有生活氣息的美術作品。
比如,教師可將南京地方文化中的文物古跡引用到欣賞或手工教學中,也可讓學生游覽當地自然景觀,暢游梅花山,享受南京三月的梅花視覺盛宴,穿過總統府來到中山陵,感受民國建筑風情,與寫生課、創作課相結合。
又如,《看戲》一課主要向學生介紹我國的戲曲文化,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學生知道京劇、昆曲、黃梅戲等,但對南京地方戲曲白局鮮有了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白局演唱的視頻以及白局人物的裝扮,讓學生學一學,了解地方戲曲的特征和唱法,提高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熱愛地方文化的情感。
地方美術中的陶藝、編織、剪紙等藝術形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可以作為課堂教學形式與內容的有益補充。教師可以結合課內外教學,豐富美術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美術體驗,讓學生在廣闊的地方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二)開設小學美術南京地方文化校本課程
南京地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要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開發課程要有專業的課程設計理念、設計板塊及評價標準幾個環節。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開展教學,確保教學環節循序漸進,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思、有所得。
南京地方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結合體。教師在設計校本課程時,要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習內容進行單元化編排,通過對南京地方文化資源的整理,將課程分為三個單元,分別為“賞金陵”“憶金陵”“品金陵”,每個單元相互銜接。學生可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對南京地方文化進行學習和探討,從而提高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南京地方文化形式多樣。在設計板塊時,可按照新課標中的“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運用”“綜合·探索”四個領域進行課時安排,將“欣賞·評述”的內容著重放在第一單元“賞金陵”中。如和南京相關的古詩《江南春》《泊秦淮》等,讓學生描述詩中情境,欣賞對應的詩配畫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給描繪南京的詩句進行配畫。這種將美術和文學緊密結合的形式,有利于學科的融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像南京云錦,可以編排到“品金陵”中,讓學生進行探索,小組合作,了解云錦的歷史、制作方法,欣賞云錦織物。在“設計·運用”板塊,可以讓學生學習制作花燈,感受秦淮河畔花燈的魅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校本教學中的評價主要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兩個部分。教師評價要有多條評價標準,從學生學習的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總結性評價,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采取賞識教育,多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讓共同參與的同學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三)提升小學美術教師的課程融合素質
教師的專業化素質包括學科的專業素養和通識知識兩個部分,但教師普遍注重學科的專業素養而忽略通識知識的重要性。地方文化是通識知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美術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通識知識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將地方文化融入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需對地方文化有較強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一節課應該用一輩子來準備。這里的“準備”是一種日常積累,不僅僅是教學技巧的積累,更是一種文化積累、知識積累。地方文化不局限于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融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具有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語言、曲藝、書畫等均值得美術教師去仔細探究和學習。因此,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素質,不能僅僅依靠短暫的書本學習,更需要美術教師在日常中留心生活,探尋地方文化的發展脈絡,通過切身感受,不斷積累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梢越M織有關南京地方文化知識的講座和培訓,組織教師參觀民俗博物館,與傳統民間手藝人交流,學習制作民間手工制品。教師還可以在網絡上觀看和南京地方文化相關的視頻資料。這一系列方式都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使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
(四)加強小學美術地方文化課程的課外實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外實踐是培養學生對地方文化興趣的最好途徑。通過課外實踐,學生可以體會到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體會到自己動手的成就感和樂趣。同時,課外實踐可以更好地結合當地實情,讓學生沉浸式地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體會當地人民的聰明才智、堅韌意志和偉大創造力,讓學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十七大曾明確指出: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以后將免費開放。這無疑為地方美術課程提供了更為直接的資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博物館、文化遺址、美術館、名勝風景區等地,現場觀摩和欣賞藝術作品與人文景觀;鼓勵學生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或重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慶典活動,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指導學生用各種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與地方文化相關的美術作品。南京自古就有“天下文樞”的美名,地方文化兼容并蓄,開放包容,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通過課外實踐,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南京地方文化的魅力,加深對南京地方文化的認識,喚起對地方美術文化接納、認可與熱愛之情,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榮譽感和民族歸屬感。
三、結語
南京地方文化豐富多彩,是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瑰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如何用好這一文化資源,將其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正是本文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將南京地方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相融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南京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最終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走向深層次的美術探索。
【參考文獻】
王群芳.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地方美術資源文化[J].教育觀察,2020,9(15):40-41.
鄭嬌嬌.地方博物館資源在小學美術活動中應用困境與化解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20(02):173-175.
蔣永波.地方美術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0):143.
莊喜燕.讓地方古建筑文化走進小學美術課堂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0):174.
莊姍婷.小學美術教學中紙版畫與地方特色結合的實踐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4):74.
李力.淺談地方美術資源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