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華
【摘要】在整合教育觀的指引下,文章嘗試以藝術教育為核心,將優質有效的教育資源以主題統整的方式進行優化、整合,深入幼兒生活去發掘生活中的美,激發幼兒的興趣與求知欲,把幼兒的認知、情感帶入嶄新的發展區,使藝術教育獲得知、情、意、行的整體效應,從而拓展藝術教育的內涵,實現課程與幼兒同生共長。
【關鍵詞】藝術教育;主題活動;整合;共生共長;生活
一、引言
美,是人世間富有魅力的字眼。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由此可見,“整合”是《綱要》中重要的一個理念。
隨著課改的深入,整合理念正逐步被教師所接受、運用。但由于長期受分科教學根深蒂固的影響,教師在主題活動中仍然擺脫不了學科的框框,缺乏一條一以貫之理性思考和靈活多變的解決途徑,尤其是研究方法上,只是將各個領域零散地組合起來,即出現整合中的“拼盤”現象。藝術教育的整合大多集中在藝術內部的音樂、美術的整合,范圍比較狹窄,對大教育觀的認識還尚淺。
我園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風暴,逐步達成了共識:整合只有符合幼兒的生活,適應他們的情感需求才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整合。幼兒的經驗是零碎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提供以直接體驗和自主操作為主的活動性學習方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表達,這樣才能幫助幼兒整合零碎的經驗,并在快樂的學習中得到經驗的提升。我們嘗試以藝術教育為核心,將優質有效的教育資源以主題統整的方式進行優化整合,從而使藝術領域的內涵不斷豐盈起來,達到藝術教育的層級蛻變。
二、追隨生活化的內容,讓藝術與幼兒為伴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強調:“生活即教育。”充實生活素材就是豐實教育素材,豐富課程資源。我們走進幼兒的生活實際,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選擇活動的素材,內容追隨著幼兒關注的熱點,使幼兒真正成為主動建構者。藝術源于生活,如果脫離了幼兒的生活經驗,藝術將失去原本應有的魅力,將成為“無源之水”。
【活動亮點展示】主題活動——“狗狗日記”。幼兒園的狗生了小狗寶寶,我們班幼兒萌發了領養小狗的興趣。在每天照顧小狗的日子里,小狗成了班級里的絕對“熱門”,由此生成了“狗狗日記”主題活動。這是幼兒自己生成的活動,來源于幼兒本身的熱點和興趣,是幼兒喜愛的活動。主題活動以日記的形式構成了一個課程框架,主題中的內容首先是“小狗愛吃什么”“小狗愛玩什么”“小狗什么時候能走”等,這些內容幼兒可以自主選擇,分組討論,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在與教師、同伴的交流中不斷豐富經驗。在熟悉了狗的外形特征后,幼兒自發地開始給狗寶寶畫像,做起狗寶寶的衣服來。教師引導幼兒細致觀察。最后幼兒創作的《我的超級狗寶寶》極富表現力,塑造了一個個生動可愛、活靈活現的小狗形象,使主題探索內容不斷拓展下去。
【我們的啟迪】幼兒的生活、活動空間是有限的,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是創作不出優秀作品的。教師應該引導幼兒直接觀察對象,讓他們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畫出來。教師要有追隨幼兒的能力,并能對開展主題探究的典型素材進行優化組合,對現有教材內容做出統籌調整。所選內容要為啟發幼兒自主創作、實現幼兒發展的目標而服務,即從生活中去尋找美、感悟美,為創作尋找素材。主題中的狗狗是幼兒領養在身邊的。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狗狗的生活習性,觀察外形特征,讓他們發現和感悟到小狗是如此可愛。可見,給予幼兒一定的引導,幼兒就能從中吸取美的養料。幼兒畫的小狗雖然很幼稚,但是幼兒最真實的印象。這種作畫過程培養了幼兒發現生活中美的能力。在這里,藝術不是高高在上和深不可測的,而是幼兒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伴隨生活自然流露的美。
三、創生多元化的材料,讓藝術激發靈性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不起眼的物品,如樹葉、石頭、貝殼、稻草等,我們倡導“材料為啟迪幼兒的想象、激發幼兒的藝術創造服務”。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發現數不勝數的材料。在手工制作中,我們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將平凡的材料通過藝術創作成為多樣化表現的藝術材料。
【活動亮點展示】主題活動“秋天的童話”是幼兒秋游拾葉子而引發的。幼兒在拾樹葉時,與同伴交流發現了很多樹葉的秘密。如,幼兒發現葉子里有“骨頭”(其實是葉脈),每一片落葉的顏色都不一樣等。幼兒對一片片樹葉的興趣已經超出了教師的預想,從而生成了主題“秋天的童話”。通過拓印樹葉的活動,幼兒感受到了樹葉葉脈構成的線條美,又通過音樂活動有了情感上的升華,感受小樹葉的堅強與勇敢——“離開大樹媽媽不害怕”和“樹葉離開媽媽后,明年春天還會長新葉”的陽光樂觀。在接下來的“摩登原始人樹葉時裝秀”活動中,幼兒以葉子為主要材料,制作了風格迥異的服裝。有的幼兒制作了棕櫚樹葉的裙子,有的用胡蘿卜片、毛豆、蠶豆串起了項鏈,戴在手上別有一番風味……大家一起動手做一做、玩一玩、秀一秀,踩著歡快的節奏,穿著特殊的樹葉衣服,翩翩起舞,感受原始服裝的魅力和自然美的神奇。
【我們的啟迪】在幼兒的眼里,生活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材料。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類廢棄物越來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們還可以將安全的廢棄物設計成可以欣賞的藝術作品。準備一只“百寶箱”,專門收集各類材料,這只“百寶箱”就是幼兒進行藝術創作的源泉。幼兒能創作出有個性、充滿童心和靈性的藝術作品。
四、突破固有化的環境,讓藝術與幼兒互動
我們將環境的創設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提供給幼兒直接體驗和自主操作為主的活動性學習方式,引導幼兒與教師共同創設環境。在互動環境的創設上總結了這幾點:一是與主題活動開展同步不齊步,有時作為主題活動的先行軍,有時作為主題活動結束后的延續;二是與其他課程發展目標整合不孤立,以幼兒的藝術欣賞眼光來創設環境,發揮教育的整體優化功能。
【突破實例一:“電視臺”】幼兒以“記者”(幼兒扮演)身份采訪各個游戲區的活動情況,用藝術形式記錄報道的形式,將整個區域游戲活動貫穿在一起。“電視臺”還可以有效結合家長資源,讓幼兒與爸爸媽媽一起看新聞,共同將感興趣的事情畫下來,在“電視臺”播報,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力,真正做到了家園配合,共同進步。
【突破實例二:“畫海報”】每年畢業季進行典禮海報創意展,引導幼兒把發生在周圍的故事、熟悉的廣告語、熱點追蹤的內容以藝術形式記錄下來,聆聽關注的焦點,激發幼兒的藝術靈感,積累生活素材,設計成畢業典禮的大海報,達到藝術和當下時尚流行的完美整合。
【我們的啟迪】隨著對新《綱要》的深入貫徹,教師在主題活動的反思中深刻地認識到“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的內涵。環境不再僅僅是一種裝飾,還應該是幼兒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藝術創造的天地。主題環境已逐步向動態發展,多層次、多維度地引領幼兒感知體驗,體現出了藝術開放性、整合性的多元價值。
在主題背景下實施創新的藝術教育,不僅使主題活動更加生動而富有情趣,而且真正符合幼兒的需要,真正做到尊重幼兒個性的發展,體現了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實施藝術教育前,教師將主題探索局限在收集資料、操作實驗、討論總結等活動中,忽略了藝術活動的作用。筆者認為,在開展主題活動中如果能深入幼兒生活去發掘生活中的美,挖掘藝術教育的題材,并將藝術教育放在一個不斷探索、發現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多種組織形式,多層次、多維度地引領幼兒感知體驗,發揮藝術教育潛在的多種功能及交互作用,使藝術教育與主題活動有機結合,將能發展幼兒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提升幼兒對藝術的理解能力,達到美育的功能。
我們不斷追溯藝術課程與生活、藝術課程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最主要的是嫁接起了藝術課程與育人目標之間的關系,探尋了一條適合的整合創新路徑。在創新藝術課程的實踐中,孩子們充分享受童年樂趣,樂于發現美,會觀察細節,善藝術表達,逐漸形成了適合本園的課程體系,構建了適配課程,追求一個讓孩子愉悅著、幸福著、成長著的教育。
【參考文獻】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7.
張念蕓.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王秀玲.幼兒(2~6歲)社會性發展整合課程研究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