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文
陳毅是我黨杰出的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開國十大元帥之一。在國人的心目中,他亦是一位儒將,能文能武,談吐風趣,善與各種人打交道,極富人格魅力。這種形象在劇作家沙葉新創作、1981年上演的十幕話劇《陳毅市長》中得到充分體現。該劇后來改編成為電影在全國公映,廣受好評。30年后,當滬劇《陳毅在上海》即將開演,人們難免好奇:這部劇和之前的經典相比,會有什么創新之處,又能給觀眾帶來哪些獨特的審美感受?
8月27日晚,上海大劇院里坐滿了熱情的滬劇迷。我置身其間,深深感動于臺上的精彩演出和臺下的真切互動。因為在課上和學生們仔細分析過電影版的《陳毅市長》,所以,我能發現這部滬劇對于話劇有著若隱若現的傳承,但它在人物塑造、情節安排和舞臺呈現等方面也有創新和突破,從而成為一部兼具傳統與現代,融合戲曲、話劇與電影等多種藝術媒介的好戲。
兩部劇的歷史背景和主題思想都是一致的。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陳毅成為首任市長。當時的上海早已沒有遠東最大城市的光環,滿目瘡痍、積重難返。但陳毅長袖善舞,沉著應對各種問題,依靠革命隊伍和廣大工人階級,團結民族資本家、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人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他任職的一年多時間里,上海的局勢穩定下來,為后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兩部劇都是通過講述這段歷史、塑造陳毅等人物,表現中國共產黨不僅能開展軍事斗爭、打敗一切反動勢力,同樣也有能力開展經濟建設,帶領人民建設家園、過上美好生活。
相比話劇中的形象,滬劇中的陳毅形象有了更豐富、更多元的色彩。他不僅是能夠統帥千軍萬馬的軍事家、領導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市長,他還是會把紙飛機扔進老師家里的調皮學生,會抒發真摯愛情、革命豪情的浪漫詩人。在藍色的星空下,陳毅與愛人張茜“濃情相思賦詩相送”,琴瑟和諧唱起《梅嶺三章》;在滔滔的黃浦江邊,他深情抒發對這座城市的熱愛、祝愿她有美好的未來。這些場面都讓人不禁熱淚盈眶,體會到偉人博大的胸襟和熾熱的情懷。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孫徐春以唱做俱佳、亦剛亦柔的表演,讓人體會到陳毅那豐富的內心世界,也完全接受了一位會說上海話的陳毅市長。
此劇人物塑造的另一個亮點是陳毅的夫人張茜。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演已近爐火純青,在劇中成功塑造了偉人妻子的形象。在第一幕結尾處,她懷抱一個嬰兒,與陳毅和眾人一起暢想、歌唱上海的新生,充滿母愛的動人歌聲回蕩在灑滿橘紅色朝陽的外灘。在第四幕最后一場,她端水送藥,貼心照料陳毅的身體。面對國民黨特務寄來的子彈威脅和日益迫近的暗殺行動,她非常擔憂陳毅的生命安危,盡力爭辯要求陳毅增加個人警衛。通過茅善玉細膩動人、氣韻充盈的滬劇唱腔,以及兩位藝術家絲絲入扣、高度契合的對話,緊張的外部環境所激發的人物內心活動都得到了充分展現。這種革命夫妻的愛情也深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
這部滬劇的情節安排和情感節奏讓人感覺張弛有度、跌宕起伏。圍繞陳毅所領導的新上海政府如何克服各種困難、贏得勝利的情節主線,讓多方面的矛盾交叉匯合。陳毅既要克服外部的矛盾和問題,如國民黨的飛機轟炸、蓄意破壞、特務暗殺,民族資本家們人心惶惶、左右搖擺,還要保障整個城市的正常運轉、回應老百姓的期待,他也要處理內部的矛盾和問題,如解放軍某些干部在大城市里的腐化墮落,妻子對他個人安危的強烈擔憂。這些矛盾讓全劇的主要場面和人物行動始終保持戲劇的張力,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情緒。在一個個緊張的場面之間,主創人員安排了溫和而有趣的場面,以調和演出的整體節奏和觀眾的情緒感受。例如,在第三幕,陳毅以學生身份夜訪陳望道,吃了閉門羹后扔紙飛機介紹自己、再次喚門。兩人對飲紹興花雕酒,以詩唱和、相談甚歡,自然地展現了陳毅儒雅又豪爽的風度。在第四幕,國民黨下鐵令定要暗殺陳毅,氣氛驟然緊張。陳毅在辦公室通過電話處理完公務,接下來要教育、說服侵占交響樂團房子的耿軍長。在兩個場面之間,安排了陳毅靠在沙發上、投入地聆聽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場面。在耿軍長進來前后,音樂連續播放了45秒。這是劇情的有機部分,不僅讓觀眾的情緒得到舒緩,幫助他們理解陳毅曾在法國留學,有著很好的古典音樂藝術修養,更能吊起他們的胃口,讓他們滿懷好奇期待,看看陳毅會如何來調教這位只會打仗、不懂音樂的耿軍長,如何矯正他居功自傲、準備貪圖享受的行為。
該劇的導演處理和舞臺呈現,尤其在空間調度和舞美效果方面,顯得簡潔、流暢而又大氣,富有科技感和現代感。借助背景LED大屏、前景垂簾投影屏播放的畫面,配合多個群舞場面,該劇展開了恢弘的歷史畫卷,讓人看到了上海解放之初依然嚴峻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斗爭,尤其是對“二六大轟炸”事件的表現,現場效果令人震撼。在特務的操作下,國民黨飛機精準轟炸了上海的多個電廠,導致上海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陳毅市長不僅動用各方專業人才,爭分奪秒修復電機、鍋爐等核心部件,同時還動員廣大工人階級,肩扛手提、依靠人力為電廠源源不斷輸送煤炭,短短42個小時之內就讓電廠恢復了供電。如此大空間的舞臺調度、多媒體的綜合運用,有力地拓展了傳統戲曲的時空表現手段,讓觀眾既能欣賞到戲曲的優美唱腔和細膩表演,過足戲癮,又能像看電影大片一樣,置身于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感悟滄海桑田。
從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映和個人的審美體驗,我認為該劇演出成功絕非偶然,因為它凝聚了滬劇界老中青眾多精英,因為它匯合了滬上多個領域的頂尖藝術家,更因為一個人和一座城,因為這位偉人的氣質與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契合,讓70多年前的這些歷史故事,依然還能讓我們常講常新、回味無窮……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教授)
(攝影/祖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