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穎
6年前,電視劇《偽裝者》紅遍熒屏;6年后,《偽裝者》以音樂劇形態華麗回歸。音樂劇版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SMG Live)聯手旗下演藝大世界·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SMC),力邀原著作者張勇參與編劇,靳東擔任制作人,在業內頂尖班底的加持下,經歷2年的孵化創作、近60天的緊張排演,音樂劇《偽裝者》第一部《愿得此身長報國》于9月17日正式與觀眾見面,借助高燃、熱血、震撼的舞臺語言,讓這個講述家國情懷、信仰堅守的故事在舞臺上繼續綻放熠熠光芒。
人物一脈相承,故事新起爐灶
本次上演的《愿得此身長報國》是音樂劇《偽裝者》家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明誠視角為主線,講述其持有新政府官員、國民黨特務的偽裝身份,實為中共地下黨精銳特工的多維諜戰劇情。
電視劇《偽裝者》當年以巧妙的人物設置、反轉的故事情節與家庭反戰的獨特視角,使其在眾多諜戰題材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收獲了大批觀眾的喜愛與業內人士的高度贊賞,這給音樂劇改編創作設定了更高起點。
音樂劇版《偽裝者》沒有重復小說與電視劇的情節,而是秉持著“經典再造,而非復刻”的主旨,進行了全新的升級創作,更設置了三部曲的篇幅來講述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樣的體量對音樂劇、乃至當下中國的音樂劇市場來說是具有突破性的。
對于這樣的設想,編劇張勇說:“電視劇的故事量對于音樂劇來說過于龐大,用三部曲能將整個故事講得相對清晰和從容。音樂劇的故事是另起爐灶的,但觀眾不會跟不上,因為音樂劇和電視劇的人物是一脈相承的,同樣的,三部曲的人物也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將在新的舞臺上,為觀眾呈現一個嶄新的故事?!?/p>
充分調動舞臺語匯
熟悉的人物、全新的故事情節,考驗著主創的創作智慧。作為電視劇版“明樓”的扮演者,此次演員靳東以制作人的身份全程參與了音樂劇的改編環節。靳東認為,從電視劇到音樂劇,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藝術形式的跨越和表達語匯的轉化。“電視劇《偽裝者》之所以能吸引年輕觀眾,除了情節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轉,人物關系的錯綜復雜,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光鮮亮麗的既視感,這調動了大家的視覺感受。當下年輕觀眾喜歡的音樂劇實際上比電視劇擁有的手段更豐富、更華麗,舞美燈光變化多樣,再加上音樂、舞蹈、動作等多樣的表演,所以我很有信心,音樂劇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輕觀眾?!?/p>
《偽裝者》的群演編制多達20余人,在巧妙的規劃和編排下,每一位演員都成為了推動劇情、傳達情緒的重要環節。踢踏、拉丁、swing等舞種目不暇接;激情、凄美、詼諧、纏綿、冰冷……不同情愫通過不同舞種表達,并對應不同情節。
而為打造更年輕化的紅色故事、更與時俱進的敘事方式,音樂劇《偽裝者》不僅在內容上下足功夫,更在硬件上精益求精。傳統舞美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是《偽裝者》音樂劇視覺的一大看點。
迷霧、硝煙、遠光、水墨、疊透等空間元素,成為貫通舞臺上二層空間的關鍵,而舞臺投影中建筑細節轉換也讓臺上兩層空間發揮出戲劇空間的多樣可能性,陰森的地牢、紙醉金迷的海軍俱樂部、華貴的明家客廳等場景流轉自如,為情節的快速行進添翼。擔綱《偽裝者》舞美設計的沈力表示,這些創新絕非單純的技術秀,而是在拓展觀眾觀看視角和空間感的同時,將大家帶入新的體驗境界:“兩層空間提供了上下、前后、內外人物空間對比關系,疊透的紗幕前后,寓意身份轉化,對鏡中自己和他人的審視等都有掩蓋和揭露的含義?!?/p>
做讓年輕人喜歡的紅色題材
步入音樂劇的騰飛時代,中國音樂劇市場也迎來了井噴。音樂劇是當下年輕人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偽裝者》將家國情懷寓于觸動感慨中,將價值影響藏在選擇與成長的話題里,不止是拉近了紅色題材與年輕觀眾的距離,更填補了中國大型原創音樂劇創作在“紅色題材”領域的空白。
實現紅色題材的年輕化敘事,讓當代年輕人親近、喜歡紅色題材,是現在中國文藝想要突破的一個大課題。對于如何吸引年輕人,《偽裝者》的編劇張勇、導演高宣雄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詞“不要說教”,一定要用好的故事和情感讓年輕人感同身受。
執導音樂劇《偽裝者》的是來自韓國的知名導演高宣雄,在韓國他也曾參與多部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高宣雄說:“在韓國也遇到這樣類似問題,好些作品太想啟蒙觀眾,主題太大,一腔熱血反而讓劇‘下落不明。我認為,革命歷史舞臺劇還是舞臺劇,應該保持娛樂性、藝術美感的一面,讓觀眾得到充分的放松,不強求觀眾吸收那些中心思想,而是我們創作者慢慢伸出手,讓觀眾真正打開心扉。我喜歡《偽裝者》里這種有信仰的生活,斗士們用生命斗爭,我也相信不管是什么年齡的觀眾,看完音樂劇《偽裝者》都會有感同身受的地方,比如明家大宅里明家人一起吃飯的場景,應該會讓許多觀眾有親切感和代入感?!?/p>
(攝影/尹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