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十三五”期間,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迎來發展史上的高光時刻: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6億元、稅前利潤27.6億元;2020年末,集團資產總額達150億元,實現成立以來36年連年盈利。
作為市屬國有重點企業,慶鈴集團一直專注于商用卡車主業,下屬21家子公司,規模龐大、結構復雜、人員眾多。
大型并不意味著笨重,傳統也不等于落后。面對國企改革和汽車“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浪潮,慶鈴集團總能敏捷、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這條發展之路上,慶鈴集團不斷強“根”鑄“魂”,全覆蓋建立“黨建+”模式,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改革創新等深度融合,有效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大大提升了企業的主業集中度、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領航賦能:把準企業發展方向
2021年7月,慶鈴集團第二季度黨建及生產經營“兩報告”會議召開,各子公司黨組織書記、總經理依次匯報了第二季度的黨建工作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在這次“兩報告”會議上,重慶慶鈴鍛造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鄒俊煌底氣十足,因為2021年上半年,公司在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國內外市場銷售收入分別占比50%。
對于鍛造公司來說,過去的一年多時間,是一段在危機中育新機的艱難歷程。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慶鈴集團的生產經營陷入困境,集團黨委及時調整發展方向,決定主動融入和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按照慶鈴集團黨組織先議、會前溝通、會上表達、會后報告“四步工作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各個重要事項,被提到黨委會上進行前置研究,這一要求也很快傳達到各子公司黨組織。
鍛造公司主要以生產汽車發動機等零部件為主,產品大部分銷往歐美。疫情導致出口外運受阻,讓公司發展進入了至暗時刻。面對危局,公司黨支部按照集團黨委要求,及時向國內市場轉換。
為了迅速開拓國內市場,鍛造公司黨支部成立了新產品開發攻關組,核心成員由黨員組成。
2020年春節期間,攻關組成員一直居家辦公,全力開發適用于國內市場的產品門類。復工復產后,新開發的產品在生產線上進行調試,4月份便成功供貨給國內客戶。
國外疫情穩定后,鍛造公司又積極承接國外市場的訂單,基本形成集團內銷、集團外國內銷售、海外出口三極支撐的發展局面。
得益于集團黨委在關鍵時刻作出的正確決策,各下屬子公司及時抓住“雙循環”機會,不斷拓展國內國際市場。2021年上半年,集團對外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7.9%。其中,海外出口同比增長75.9%;集團外國內銷售同比增長36.1%。
實際上,慶鈴集團一直堅持將黨建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同研究、同部署,科學劃分黨委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范圍和權力邊界,全面推行領導班子“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嚴格執行“四步工作法”;每季度召開黨建及生產經營“兩報告”會議,促進黨建與生產經營融合;黨委委員除參加雙重組織生活外,還直接聯系1—2個黨支部,既指導黨建工作又指導業務工作……正是因為“黨建+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慶鈴集團才能科學把握發展節奏,抓住一個又一個發展機遇。
同頻共振:激發改革內在活力
“把飯吃飽”和“把飯吃好”,是重慶慶鈴模具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劉文露常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
這兩句簡單樸實的話,也是慶鈴集團各下屬子公司在市場化改革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2014年,劉文露擔任模具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不久后,慶鈴集團全面啟動整體改革工作,深入推進子公司市場化改革就是其中一項重點任務。
過去,慶鈴集團各下屬子公司大多靠集團輸血存活,求穩不求變,“等靠要”思想嚴重,模具公司就是如此。
改革工作全面啟動后,慶鈴集團堅持黨建與改革工作同步謀劃、同步開展,組織機構及人員同步設置、同步配備,建立起以黨建制度為引領的10個方面的制度體系。
在深入推進子公司市場化改革中,集團黨委鼓勵各子公司在這一制度體系下,多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手段解決問題,并全面下放經營事權,打破內部價格保護,實施子公司經營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加快推動子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模具公司經歷了陣痛,也完成了蛻變。
改革前,模具公司的生產經營主要依靠集團內部業務,集團外的訂單量很少。改革后,公司要面臨自主經營,沒有訂單就意味著“沒飯吃”。
為了讓員工們“把飯吃飽”,劉文露帶著大家天天跑市場。面對客戶對交貨期的質疑,模具公司不斷提高技術和品質,靠實際行動爭取到一個又一個訂單。
為了“把飯吃好”,模具公司積極開拓國內中高端客戶和海外市場,自辦英語培訓班,引進高技能人才,著力提升產品價值,逐漸走上一條“外向型”發展之路。
“這幾年,整個行業都在加速‘洗牌,有的企業轉型了,有的企業倒閉了,但我們卻實現了逆勢增長。”劉文露說,2021年上半年,模具公司集團外訂單同比增長400%,再創歷史新高。
不止模具公司實現了逆勢增長,慶鈴集團各下屬子公司都在市場化改革中站穩了腳跟。近3年來,子公司集團外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1%,利潤年均增長22.7%。
凝心聚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慶鈴集團,把創新項目作為黨建工作的主戰場,早已成為一種共識。
為了緊緊圍繞創新目標,跟進創新項目,慶鈴集團黨委在生產經營一線共設立了194個黨員責任區、62個黨員先鋒崗、15個黨員直通車、32個黨員攻關小組,這些扎根基層的紅色力量,是推動創新攻關和凝聚黨員群眾的關鍵。
這一點,技術系統黨支部有著很深的感受。
一個新產品往往要經過技術部門兩冬兩夏的試驗,才能推向市場。2020年是國六排放標準全面實施的一年,慶鈴國六項目也進入了全面決勝階段,時間緊、任務重,技術系統黨支部面臨著巨大壓力。
按照原計劃,2020年初,慶鈴國六項目冬季試驗組要到黑龍江省黑河市開展試驗,但由于疫情原因,試驗組成員被“困”在了重慶。
2020年2月2日,技術系統黨支部10名黨員帶頭請戰,申請提前復工開展試驗。
為了確保國六項目新產品能全面如期實現量產交付,集團黨委斟酌再三,在能做好疫情防控和確保人員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批準了這一申請,并組建了一支38人的攻關小組,于2月9日逆行至黑河。
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黑河試驗基地,這支攻關小組每天從早上5點忙到晚上7點。為了搶抓新產品試驗窗口期,大家爭分奪秒,在冰天雪地里完成了碳加載、SCR等項目的4000多項數據的調校、試驗和優化,保證了新產品上市進程。
“在以黨建引領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慶鈴集團黨群工作部部長嚴華容說。
這些年,慶鈴集團依托黨員責任區、黨員直通車等平臺,形成了內部“創新圈”;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構筑全產品鏈研發體系,形成了外部“創新圈”。與此同時,集團黨委還以黨建年度考核評價系統為依托,把創新工作作為黨建工作成效的加分項,形成了一套創新激勵機制。
在兩個“創新圈”的帶動下,慶鈴集團實施了7個智能制造項目改造、傳統燃油車技術升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升級等項目,創新創業活力盡顯,高質量發展勁頭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