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 張夢霖
1995年,徐瓊進入重慶市武隆區人民檢察院工作,現任檢察一部主任。二十六載檢察歲月,從初出茅廬到行家里手,她既能在重大疑難案件中挑大梁,也能把“小案”辦成精品。她帶頭辦理黃某某等175人特大跨國電信網絡詐騙案,辦案組被重慶市人民檢察院記集體三等功。今年4月,武隆區人民檢察院檢察一部被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因專業功底扎實、工作成績突出,徐瓊連續8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獲評“全市偵查監督業務人才”等稱號。一路走來,她和她的團隊斬獲不少殊榮,當被問及有何辦案經驗時,她從容地說:“一句話:多一分‘精益求精,少一點‘差不多。”
“辦案必須做到心細如發”
檢察一部作為武隆區人民檢察院中工作涉及面最廣的業務部門,除了辦理普通刑事案件外,還負責開展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牽頭統籌刑事檢察綜合等工作,負責認罪認罰從寬、掃黑除惡、環境保護、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專項工作,刑事案件數量多,種類多,“小案”多。
“在我眼里,沒有‘小案一說。”從事刑檢工作多年,徐瓊辦理過刑事案件800余件,案件的“大小”,從來不是她評判案件重要性的標準。
“辦案要于尋常處見功力,于細微處見真章,要努力追求極致。”在徐瓊看來,檢察官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是否扎實過硬,在辦案中便能一覽無遺。
2020年初,徐瓊承辦了一起詐騙案。
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被告人王某某虛構可以幫忙代辦駕照的事實,以交納報名費、駕考包過費、考試路費為由,騙取21名被害人近10萬元。該案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在提審王某某時,徐瓊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細節——王某某供述,自己被公安機關抓獲時,正在與人簽訂某項目合同。“什么項目?與何人簽訂……”徐瓊緊抓不放、刨根問底,王某某遂交代了私刻公章的事實。
王某某私刻公章的行為已經涉嫌犯罪,武隆區人民檢察院將此案退回要求補充偵查。經查,2019年6月,王某某為承包一處休閑觀光項目,私刻了某建設項目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一枚。2019年7月10日,王某某將該印章用于與某村民委員會簽訂出資合作協議。之后,該院以王某某涉嫌偽造公司印章罪,依法追訴其漏罪。法院對王某某數罪并罰,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八個月,并處罰金1.1萬元。
“要在辦案中做到不枉不縱,讓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檢察官必須做到心細如發。”徐瓊說。
“當好迷途青年的‘引路人”
“年輕人難免會犯錯誤,路走歪了可以糾正,我們要當好‘引路人。”在辦案中,每當遇到有犯罪嫌疑人是在校學生,徐瓊總會堅守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引導其迷途知返。
今年8月,一起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被移送徐瓊承辦。如往常一樣,她仔細審查案卷材料后,對被告人進行了提審。徐瓊發現,被告人小董今年3月才從職業高中畢業,且已被重慶某高校錄取。
一個學業還未完成的學生,為何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徐瓊決定深究案因。原來,今年5月,小董想利用暑假賺點零花錢,便接受他人邀約,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還將自己名下的7張銀行卡出借,并幫助他人進行人臉識別轉賬,工資則按照收款或轉賬金額的比例抽成。小董所出借銀行卡支付結算金額共計200余萬元,已核實的被害人因被電信網絡詐騙轉入金額14.26萬元。案發后,小董被公安機關傳喚到案,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
面對即將到來的法律懲罰,小董懊悔不已,見到徐瓊,他急切地問:“檢察官阿姨,我知道錯了,能不能給我一個繼續上學的機會?”
涉世不深的青年,人生才剛剛開始,看著小董,徐瓊倍感惋惜。在依法辦案之余,她決定幫小董一把。
她當即與小董的父親取得聯系。電話那頭,小董的父親急得團團轉,徐瓊一邊安撫,一邊囑咐他提交相關材料。
8月31日,收到小董的父親提交的材料后,徐瓊便對小董進行了羈押必要性審查。在依法審查犯罪事實和證據后,鑒于被告具有坦白、認罪認罰的情節,且學校開學在即,徐瓊立即向領導匯報,建議變更強制措施。
隨后,在與值班律師充分協商后,徐瓊提出了判處有期徒刑、緩刑,并處罰金的量刑建議。該案的強制措施變更為取保候審。
“在校學生社會閱歷不足、法律意識淡薄,在利益的驅使下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父母一定要多加教育引導……”9月初,得知小董已按時入學的消息后,徐瓊叮囑小董父親道。
小董及時回歸校園,這讓徐瓊感到欣慰,但同時她又感到擔憂。如何舉一反三,讓在校學生遠離幫助信息網絡犯罪?徐瓊說,這將是她接下來要全力攻破的重點和難點。
“用心用情做好幕后工作”
2019年5月的一天,徐瓊和同事起了個大早,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來到武隆區浩口鄉落心村。徐瓊和同事此行的目的不為辦案,而是去當“調解員”。
事情要從徐瓊承辦的一起故意傷害案說起。2018年2月,被告人汪某甲與其堂弟汪某乙因瑣事發生爭吵,進而發生肢體沖突,造成汪某乙骨折。經鑒定,汪某乙損傷程度為輕傷二級。武隆區人民檢察院于2019年4月26日提起公訴,法院于同年5月15日依法對被告人作出拘役三個月、緩刑四個月的判決。
案子已經判了,但當事人的心結沒有解開。當事人雙方雖然是堂兄弟,但積怨久、矛盾深,遲遲達不成諒解協議。為此,徐瓊與法官、其他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一起來到案件當事人居住地,為解開雙方“心結”作進一步努力。
“他先把我家里的柵欄弄壞了,我有什么罪嘛?”
“他打了人,你們不抓他,他是不是你們的關系戶哦?”兩人都不懂法,且情緒激動,一見面就讓調解工作陷入僵局。
眼看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爭執不下,徐瓊決定先將兄弟二人分開,安置到兩個房間,等雙方情緒逐漸平穩下來,便開始了面對面談心,逐個攻破。“調解員”們一邊想辦法讓被告人知道其犯罪行為的嚴重性,一邊為被害人對判決結果的質疑答疑解惑。
就這樣,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雙方終于松了口。最終,被告人認罪、悔罪,并真誠地向被害人賠禮道歉,被害人也放棄了不合理訴求,諒解了被告人。
這不是徐瓊第一次做調解工作。據她介紹,許多故意傷害案發生在鄰里、親屬之間,都是由一些瑣事引發,如果不能及時化解案件當事人的矛盾糾紛,就有可能引發信訪、形成“世仇”。
“檢察官的工作不只是出席法庭支持公訴,還需要做好幕后的矛盾化解工作,實現‘案結事了人和。”徐瓊說,找準案件背后的癥結所在,努力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正是做優刑事檢察工作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