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林
近年來,重慶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出臺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通過優化政策、培育主體、融通要素、強化服務等方式,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系統,構建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引導和促進廣大中小企業往“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當前,重慶正在加快構建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加快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化解風險隱患、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迫切需要。
構建梯度培育機制,分層分類壯大優質中小企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在“十四五”期間培育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目前,重慶有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18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59家,正在加快推進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
構建優質企業培育機制,需要強化對中小企業的分類指導、分級培育,緊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這一主線,支持各區縣早謀劃、早培育,豐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揮創新活力、增強創新動力,助推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為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發展成為“小巨人”企業。支持“小巨人”企業持續專注于細分產品市場的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鞏固和提升市場占有率,確保企業在行業細分領域具有相應的市場地位。
加強政策支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在繼續做好財稅政策“減法”的同時,著力在“加法”上取得突破。目前,重慶正在制定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將遴選百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重點支持。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需要推動相關政策長期穩定實施,引導人才、資金、技術、市場、公共服務等資源要素加速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聚,支持其圍繞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以及重慶市33條重點產業鏈,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新產品的產業化攻關,重點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和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的產品。
同時,要積極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浪潮,深入推進數字化賦能行動,助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賦能。
完善服務體系,提供精準服務
中小企業個性化服務需求日益增多,新一輪科技革命創造了新的服務供給和需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實現做精做強做大,尤其需要精準服務、精準護航。
要進一步完善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服務重點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實施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服務規范、服務評價和激勵機制,調動和優化配置服務資源,完善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品牌提升、上市輔導、權益維護、信息化服務等各類服務功能,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網絡化的精準服務。
要加大宣傳推廣,發布典型案例,歸納成長路徑,總結推廣經驗,開展優秀中小企業和企業家評比,持續營造鼓勵創新、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強化金融支持,拓寬融資渠道
資金鏈是維系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命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雖然較其他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一定優勢,但要實現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關方面提供高效精準的金融支持和服務。
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高融資的便利性和可獲得性,進一步緩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促進形成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鼓勵優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多元化發展,鼓勵支持企業上市培育。“一對一”開展上市培育輔導服務,制訂“一企一策”發展方案。
要組織開展投融資對接及項目路演,積極爭取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性引導基金支持,引導各類投融資機構擴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直接投資規模。
同時,要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增強防范化解風險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強化產業協同,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
“專精特新”企業“小而尖”、“小而專”,長期專注于某些細分領域,在技術工藝、產品質量上深耕細作,具有專業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是打造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大中小融通發展產業生態的關鍵環節。
要加大支持產業鏈協作配套力度,支持領軍企業、“鏈主”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享創新資源,聯合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等,推動在產業鏈重要環節形成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要依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或技術創新聯盟,開展協同創新,加大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產品攻關和示范應用。通過強化產業協同,推動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供應鏈互通的融通創新產業生態。
(作者系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