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超獲得東京殘奧會鐵人三項PTS4級第四名。
參加東京殘奧會的中國代表團中,25歲的王家超是唯一的鐵人三項選手,也是這個項目中國參賽的第一人。他認為東京殘奧會上的鐵人三項PTS4級第四名很有意義,感觸也很深。鐵人三項在奧運舞臺從無到有,王家超在東京殘奧會終于圓夢。體育已經成為王家超生活的一部分,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他還要將這份意義傳遞給更多人。
生活中的王家超。
王家超5歲時因為高壓電致殘,失去左臂,10歲時被云南老家的殘聯選中,進入游泳隊。在那之前,他已經在小河里學會了游泳。他喜歡挑戰,即使失去左臂,爬樹、游泳樣樣不落。王家超說:“我當時還小,不懂怎么權衡,就是覺得好玩。父母也覺得這條路挺好,能夠讓我走出家門,獲得的獎金也能補貼家用。慢慢地,父母不再為我的生活愁眉苦臉。”
王家超曾在2012年倫敦殘奧會游泳項目奪金,之后選擇了鐵人三項,這是一條陌生且孤獨的路。鐵人三項2016年成為殘奧會的比賽項目,中國參與這個項目的殘疾人很少。王家超曾在游泳中遇到瓶頸,認為鐵人三項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他喜歡迎接挑戰,在文化知識以及英文水平都有所提高之后,才有底氣去嘗試鐵人三項。
鐵人三項要求運動員具備多種能力,不僅要游得快,還要跑得快、騎得好、心態堅定。王家超認為,當游泳運動員時相對簡單一些,不用想太多,有教練員制定計劃,有領隊幫忙搞定所有事情,自己只要把平時訓練的積累在比賽中發揮出來,拼命去沖就行。鐵人三項更復雜,需要更多的策略,所有困難都要自己去解決,包括報名、拉贊助、找教練和營養師等。王家超說:“這個過程很累,但也提高了我溝通的能力,促進了我的成長。”
疫情初期,聽到東京奧運會與殘奧會取消的傳言,王家超特別沮喪,甚至想為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做準備了,但是心里還是希望殘奧會能夠舉辦,每天在網上搜索消息。最終,東京殘奧會推遲一年舉行,他松了一口氣。
為殘奧會的備戰困難重重。2019年底,王家超在泰國訓練時意外摔車,最擅長的游泳成績出現下滑,對他打擊很大。教練、家人和朋友持續給他支持和關注,讓他獲得信心,走到今天。從沒有排名到世界第十五,再到2019年底的世界第三名,中殘聯看到了王家超的付出,希望他繼續拼搏。
王家超不知道自己會堅持多久,但是堅持已經成為他的生活常態。他會定好計劃,每天按照作息表起床、訓練、洗澡、看書、休息、冥想,日子過得十分充實。即使有一天不再參與鐵人三項,他也能按照常態繼續生活。
東京殘奧會鐵人三項比賽結束之后,王家超哭了。他回憶起訓練期間的磨難:在太陽下曬到脫皮,騎車100多公里半路爆胎,凌晨4點起床……他對自己很嚴格,天太冷不想起,還是硬把自己逼起來;沒有教練在旁邊,就自己監督自己。王家超說:“這次殘奧會很特別,每個人都很不容易,經歷了疫情帶來的壓力和挑戰。第四名的成績雖然有點遺憾,但是能夠參賽就圓了夢想。”
王家超有一句格言,如果掌控不了生活,就會被生活掌控。體育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東京殘奧會首日,中國選手李豪以15比12戰勝烏克蘭選手曼科,奪得男子佩劍個人A級金牌。這是他首次亮相殘奧會的賽場,也是中國代表團在東京殘奧會上的首金。
李豪出生于四川省華鎣市,今年27歲,兩歲時遭遇車禍,右腿被截肢。童年的不幸沒有泯滅男孩子的好動天性,長大后他成為一名運動員。2014年,練游泳的李豪被擊劍教練看上了,開始轉項,“這是很難忘記的,要感恩每一個伯樂”。
李豪摘下中國代表團東京殘奧的首金。
比賽中的李豪(左)。
徐冬林舉起劉翠青慶祝勝利。
比賽中的徐冬林與劉翠青。
2015年,李豪從四川來到上海,加入上海輪椅擊劍隊。他發現自己基本功不扎實,技術和其他隊員有差距,很多動作要從頭練起。除了技術上的難題,右腿持續多年的老傷引發神經痛,他必須堅強面對,直至習以為常。此后,通過系統訓練,李豪的擊劍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在比賽中嶄露頭角。男子佩劍個人A級,他先后奪得2016年世界杯第三名、2017年全國錦標賽第三名、2018年世界杯冠軍,2019年獲第十屆殘運會第二名以及世錦賽第二名。
東京殘奧會佩劍個人A級決賽中,面對世界排名比自己高兩位的烏克蘭選手曼科時,李豪取得了3比1的有利開局,卻被對手連得6分,將比分反超。
李豪說:“當時自己總是向前沖。教練讓我放慢速度、掌握節奏,我重拾信心,連續追擊。”經過心態和戰術上的調整,李豪連續追分至10比8,在最后幾劍的爭奪中保持了領先優勢,第一次參加殘奧會就奪得冠軍。
比賽中,若運動員前后活動幅度較大,兩個輪椅連帶下方固定的軌道會一起跑偏,需要志愿者上來把他們拖回正中。此時,李豪會盡量單腿站起來,方便志愿者的工作。比賽中,因為出劍動作過大,臀部離開輪椅而被罰黃牌時,李豪也會掀開護面向裁判示意。他說:“我其實蠻放松的,就是盡自己最大努力,發揮特長,一分一分拿下比賽,不辜負教練的悉心指導,也不辜負自己的付出。”
拿到金牌讓李豪有些意外:“之前覺得能進前四、拿塊獎牌就不負此行,這樣的結果真沒有想到。獲得冠軍不代表我技術多么好,而是我敢拼敢打,沒有負擔和壓力。”李豪希望早日回到家鄉,見到在外務工的父親,吃上父親下廚做的家鄉菜。
9月,李豪先后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是他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以頑強的精神站立在世人面前,用實力獲得了認可與掌聲。
在東京殘奧會田徑女子400米T11級決賽中,中國選手劉翠青成功衛冕,創造了新的殘奧會紀錄。與這位盲人姑娘一起奔向終點的徐冬林是合作8年的領跑員。徐冬林說:“帶著她沖向終點,是我的使命。”盲人運動員要在領跑員的協助下共同完成比賽。靠著一根10厘米的牽引繩,劉翠青和徐冬林完成了默契的合作。
33歲的徐冬林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鎮,曾是一名短跑運動員,2011年退役,從事為盲人運動員領跑的工作。和普通田徑比賽不同,領跑員就是盲人運動員的“眼睛”。徐冬林身高1米85,曾擔任過多名盲人運動員的領跑員。廣西姑娘劉翠青身高1米65,曾嘗試過和別的領跑員合作。
2013年,徐冬林成為劉翠青的第五任搭檔。
徐冬林說:“運動員與領跑員之間僅靠手環與彼此的默契感相互牽引。運動員根據手環的偏側方向與位置來判斷預示直行、彎道、終點的指令,如果沒有高度的信任和默契是無法做到的。同時,運動員與領跑員也需要身體等方面的匹配。教練認為我和翠青在身高和跑步的步伐上有相當高的匹配度,就把我們組合到一起。”
徐冬林還記得初見劉翠青時,她羞澀內向,不愛說話。徐冬林講十句話,都很難得到一句回復。不過,徐冬林很有耐心,接觸久了,劉翠青的性格愈發開朗,二人也經常開玩笑。
經過長期配合,劉翠青與徐冬林在訓練中已不需要言語交流,這種默契已經成為一種肌肉記憶。徐冬林捏一下繩子,劉翠青就能心領神會,做出過彎、沖刺等技術動作。徐冬林說:“跑彎道時,我的手向內側彎一點,她就能感覺到。我的手往后一放,她就知道要到終點。”
劉翠青的成績不斷提高。在2014年亞殘會上,她獨攬5塊金牌,一鳴驚人。2015年,劉翠青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一舉贏得了四項T11級冠軍,打破了巴西選手保持了10年的世界紀錄。2016年,劉翠青在里約殘奧會4×100米接力賽T11-T13級和女子400米T11級比賽中奪得冠軍。這些比賽,徐冬林一直陪伴左右。
2020年8月,徐冬林因膝蓋半月板撕裂做了手術,尚處于恢復期。今年5月,劉翠青坐骨結節受傷,一直沒有痊愈。東京殘奧會女子400米T11級決賽中,30歲的劉翠青在徐冬林協助下以56秒25的成績獲得金牌,創造了新的殘奧會紀錄。兩人都是帶傷參賽,上場前分別打了封閉。徐冬林說:“我們對比賽沒有過高的目標,就是盡力而為。能夠跑出這樣的成績,打破殘奧會紀錄,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劉翠青曾在一次訪談中說到,如果有朝一日能重見光明,她特別想看清楚冬哥的模樣。通過別人的描述,她腦海里的冬哥很帥。8年的陪伴,他們視對方為親人;賽場上,他們靠10厘米的牽引繩并肩作戰。徐冬林一直沒有辜負這份信任。
徐冬林說:“領跑員不僅是盲人運動員的‘眼睛,也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持。翠青讓我延續了運動生涯,也實現了我的奧運夢想。”
東京殘奧會乒乓球女子8級單打比賽中,中國選手茅經典奪得金牌,實現了三連冠。
茅經典出生于江蘇泰興,今年26歲,曾是一名健全人乒乓球小將。小時候,父母為了提高她的身體素質,讓她學打乒乓球。不到10歲,茅經典已進入省隊,世界冠軍的夢想在她的心中生根發芽。
厄運卻突然降臨。2005年底,茅經典訓練時受傷,此后覺得右腿越來越不舒服,漸漸地腿變細了。父親帶她輾轉當地幾家醫院,大夫都說沒有大礙,最終到北京才查出是股骨頭脫臼。茅經典住院兩個月,做了好幾次手術,但是因為此前的誤診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傷勢已無法完全治愈,曾經活蹦亂跳的小姑娘坐著輪椅出了院。
茅經典在個人社交平臺曬出美照。
東京殘奧會上的茅經典。
比賽中的周霞。
慶祝勝利。
巨大的變故令茅經典難以接受。看著隊友入選了國家隊,茅經典心想,如果沒有受傷,打進國家隊的可能就是自己,因此失聲痛哭。她說:“躺在病床上的那兩年,天空都是灰的。但我相信有一天,一定可以再次拿起球拍去參加比賽。”哭過之后,她決心重新站起來。
茅經典嘗試康復訓練,從拄拐走到扶墻走,再到獨立行走,恢復程度遠遠超過了醫生的預期。不過,由于髖關節不能屈伸,她還是無法像受傷前那樣自由飛奔。
2007年,在告別乒乓球兩年多后,茅經典重新拿起球拍,想看看自己還能不能打球。起初,她只能和民間的愛好者過招,就連參加社區比賽都是一種挑戰。不過,靠著過人的天賦和頑強的意志,茅經典的進步有目共睹。2009年,她來到北京,接受殘疾人乒乓球訓練,很快成為隊里的尖子。當時國家隊正在選拔運動員,茅經典排名第一,入選了兒時夢想的國家隊。同年的亞錦賽上,她第一次出國比賽就獲得冠軍,從此成為重點培養對象。
國家隊是個溫暖的大家庭,給茅經典帶來很多收獲。她說:“很多球員身上的閃光點值得我學習,他們對乒乓球的執著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更積極地去訓練。”
2012年倫敦殘奧會,不滿18歲的茅經典登上了奧運賽場。她在單打比賽中一舉奪冠,之后在里約殘奧會上衛冕。此外,她還在2014年和2018年世錦賽單打比賽中奪冠,是近10年來該級別毫無疑問的王者。
奪冠的經歷讓茅經典認識到,戰勝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她說:“比賽不是戰勝對手,是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恐懼、緊張,平衡自己對勝利的渴望。”
人生幾度遭逢不如意,身患重疾,家庭破碎,生活也一度十分拮據,但這一切都沒能將她擊倒。生活中的茅經典樂觀開朗,愛好廣泛。她喜歡讀書、看電影,是個臺球高手,還參加過電視綜藝節目。她尤其喜歡讀詩,有時自己也動筆寫詩,還曾夢想作個詩人。此外,茅經典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成立公益服務中心,幫助殘疾人朋友。她說,公益會一直做下去。
茅經典說:“乒乓球是貫穿我一生的挑戰,樂觀向上是后天磨煉的結果。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自己,我希望是‘好漂亮!”
對健全人運動員來說,百米13秒的成績或許并不起眼,但周霞來參加東京殘奧會女子100米T35級比賽,這是足以打破世界紀錄的13秒,是讓她感到驕傲的13秒。
8月27日,東京新國立競技場,女子100米T35級決賽是當天上午的最后一項田徑決賽。代表中國隊出戰的周霞從起跑階段便建立優勢,雖然途中受到澳大利亞選手霍爾特的沖擊,但她以扎實的后程技術衛冕,為中國隊拿下殘奧會田徑項目首金。
曾在里約殘奧會感受過的喜悅,五年后在東京重新出現。沖線之后,周霞披上五星紅旗,手舞足蹈地與看臺上的教練互動。賽后在混采區,周霞的興奮勁兒仍然停不下來,急促的話語中明顯帶著激動。她說:“我沒想到跑出這么好的成績,感覺特別興奮。賽前我的計劃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拿下冠軍。”
周霞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生,幼時因為車禍腦部受損,導致左腿和左手肌肉萎縮。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周霞從小就愛跑步,2013年進入湖南隊,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嶄露頭角。2016年里約殘奧會,她以刷新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得100米、200米T35級冠軍。
周霞在鏡頭前風光,但鏡頭后的艱苦與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長期風吹日曬,她的膚色變得黝黑。經常在外訓練,她非常想家。
周霞的成績比里約殘奧會時提高了0.66秒。東京奧運會期間,她守在電視機前關注中國隊的比賽。當她被問到視誰為偶像時,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脫口而出:“我喜歡我自己啊,我就是我自己的偶像!”
責編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