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燦 柏強
前不久,某省女排隊醫來電,說隊中有位主力隊員左側小腿脛骨下三分之一處疲勞性骨折,當地多家醫院診斷后,建議她停止專項訓練,以足夠的時間來恢復??蛇@個隊員休息了兩個月,疼痛仍未完全去除,根本不能參加訓練。球隊正在備戰就要到來的大賽,盡快讓隊員恢復上場是當務之急。
我問隊醫:“有新拍的X光片嗎?”隊醫說:“有,正準備下周去北京找專家會診?!蔽蚁耄瑢<业目捶ㄅc當地醫院會有所不同,于是說:“您先去看專家,再告訴我結果。我來制定一個康復方案。”果然,北京專家的建議與當地大夫不同:骨折還沒有愈合,但可以進行部分恢復性康復訓練,只是不能跑跳和擰轉下肢。于是,我讓隊員轉到我們體能康復研究中心,做進一步的體能康復評估。
這個隊員司職副攻,進攻和防守都需要很多跳跨性爆發力動作,加上長期大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和比賽,發生這種疲勞性骨折也是順理成章的。看其片子,脛骨下三分之一處前面的骨質,由外到里有三分之二的骨裂線,只是沒有穿到骨髓。用手觸摸,傷部有明顯的骨膜和軟組織增生,也有明顯壓痛,難怪她不敢快走和跑步呢!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原中國女排主力趙蕊蕊,兩人打同一位置,損傷部位也一樣。在教科書上,這個部位被列為損傷風險和恢復難度最大部位之一,應力集中,任何起落、沖撞、擰轉都會將數倍于體重的負荷傳遞到此,小腿的肌肉收縮,也會牽扯這里。而且,這里血供較少,恢復功能差。部分患者傷部長久不能愈合,有的甚至惡化,造成整條脛骨骨折。趙蕊蕊正是受到此傷折磨而早早退役的。
惟其如此,多數醫生對這類骨折都采取小心謹慎的應對方式,提出的建議也多為“停止運動,充分休息”。
一般來說,這類骨折的愈合要經過6-12周。這位隊員已經靜靜休息了8周,因為皮膚有傷口,連理療都沒敢做,可愈合情況并不理想。隊員心理有陰影,更不敢做動作了。而且,高風險部位的疲勞性骨折有可能長久難以愈合。因此,我認為一味靜養未免消極,需要進一步進行干預介入。我提出建議,并與隊里達成共識:開始體能康復訓練,適當結合專項運動要求,恢復隊員體能和小腿脛骨的承受力,幫助骨頭愈合。
這個計劃歷時兩周。針對其傷口和局部疼痛,我們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法,疏通經絡血脈,在傷部上面和下面做理療、手法,由外往里縮小疼痛范圍,減少傷部周邊增生和粘連,同時進行腳踝、膝關節力量和核心力量練習,對健側腿加強功能訓練。
訓練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從靜力練習到動態練習,再過渡到沙灘排球場地的慢跑、跳躍,模擬排球接球、扣球所需的弓步、起跳、落地等動作,隊員對傷病恢復的信心也隨之增強。
兩周之后,隊員的傷部收口很快,疼痛面積縮小了60-70%。再拍X光片,可以看到骨痂形成加快,骨膜和骨線愈合有明顯改善,強化康復達到了預期。我們將隊員送回隊里,開始10天-2周的適應性訓練,要求她嚴格遵照醫囑,每天運動量逐步增加,幅度不超10%,在沒有任何癥狀的前提下,慢慢恢復專項訓練。同時我們加強醫護監督,這位隊員很快融入隊中正常訓練了。
疲勞性骨折是長期、反復、由輕微運動性骨組織損害積少成多所造成的惡果,多是由于骨骼系統長期勞累勞損,應力的破壞速度比恢復的速度快所致,也稱應力性骨折,好發于脛骨、跖骨和橈骨等應力性集中的部位。這個隊員訓練中,反復集中的跳躍對脛骨產生疲勞性勞損。運動后人體會對骨傷隨即修復,但修復過程中繼續承受外力過多過大,會使破壞和修復產生負平衡,維持一段時間后,終因骨破壞大于骨修復而導致疲勞性骨折。
疲勞性骨折是常見訓練損傷之一,軍訓中發病率較高,國外報道為31%,女兵更易出現,多發生于頻繁長跑、越野或單一課目超負荷訓練中。這種骨折也常見于運動項目中,如籃球、足球、網球、田徑、體操等。
其中,脛骨疲勞性骨折更多出現在跑動、跳躍頻繁的運動項目中,引發因素很多,如長期運動量過大,突然增加運動量,恢復跟不上,還與運動者體能水平,特別是下肢力量水平、場地狀況、鞋子緩沖性能、身體疲勞程度有關。開始時,會表現為運動中或運動后,脛骨前面感覺不適或疼痛,休息后一般會緩解,但觸摸骨頭上面的骨膜時,患者仍會有不適。隨著傷情加重,骨折線會出現、擴大,炎癥增加,導致負重疼痛。
一旦確診,重要的干預就是馬上停止或減少導致骨折的運動訓練,避免影響骨質的恢復愈合,但文中這位隊員一味休息靜養的方式也不可取??梢赃M行物理治療,促進骨頭周邊的血液循環,保持膝踝關節的正常活動度和肌肉力量,減少粘連、肌肉攣縮,以免給日后恢復訓練帶來難度。
此外,我們認為,適當地應用應力也是幫助骨折患者康復的積極方式。對本文患者進行物理治療時,我們就用震動臺模擬跑步產生的力作用于其腳部,再過渡到沙灘排球場運動,最后到木地板上運動,不斷而適當地給其傷骨一定應力,促進骨頭朝著應力方向生長,也讓患者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承受負荷。
關鍵是在恢復性治療與增加運動量之間找到安全平衡點。為此,我們每天嚴密監控和調整訓練量,配合醫生進行階段性診斷評估。這種把控有很大難度,因此許多醫生建議患者休息到骨折線完全愈合后再開始運動。我們沒有這樣靜等,除了這位隊員的實際情況不允許之外,還有我們積極康復的理念使然。
疲勞性骨折早期發現很重要,最好的預警是運動中或運動后的不適感,一般觸摸到傷部或敲打附近的骨頭都會有感覺,這時要馬上就醫。就醫時通常要拍X光片,但早期拍X光片,經??床怀雒黠@骨折,出現假陰性結果,前三個月時只能看出15%左右,更多要依靠患者主訴。所以,患者要提供詳細病史,如做什么運動,有無突然增大運動量,是否改變運動環境、方法、裝備等。這時最敏感的檢查是核磁共振,借此還可確定骨折級別(分為0-4級),進而估計用多長時間來恢復。
確診之后,要與醫生和康復師配合,選擇積極有效的治療。減少甚至停止引起骨折的運動和運動量是其中重要方式之一,絕大多數傷部骨頭會因此慢慢恢復。但個人的荷爾蒙、營養、治療方法不同,也會影響骨頭的愈合速度。如果繼續惡化導致全方位骨折,就須手術干預。
治療康復中,運動也是促進骨頭生長的很好方式,但要找到運動與恢復之間的平衡點??衫肵光片,階段性地觀察骨頭的生長進度,掌控活動量,調整治療康復方法,本文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
1遠紅外線治療。讓遠紅外線透過皮膚到骨膜和骨質,起到加快恢復作用。見圖1
圖1
2震動臺負重靜蹲。通過上下震動波刺激骨頭按應力方向生長,促進骨頭愈合。見圖2
圖2
避免骨骼疲勞損傷是預防疲勞性骨折的關鍵。無論從事哪項運動,都要重視提高體能水平,特別下肢力量水平。要控制好體重,過胖過瘦都是引發疲勞性骨折的潛在因素。運動時,不要忽視內外兩種因素。一是外部環境,如脛骨疲勞性骨折好發于場地過硬、下坡跑、越野跑中。二是自身條件。X形腿、扁平足等腿形腳形異常者,穿著緩沖力差的鞋子運動,穿著皮靴軍訓或運動時,都易出現骨科問題。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系統訓練計劃,掌握好節奏,避免超負荷運動和突然增加運動量。運動量較大者每天要攝入充足熱量和水分,適當增加鈣和維生素D攝入。此外,要認真對待運動中的小傷和微創,早除后患。
責編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