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茵夢
◆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有著緊密的理論與現實淵源。前者對后者既有一定意義上的理論深化,同時又是對后者所面臨挑戰的現實回應。就二者的關系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存續的必要條件,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結構性基礎,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也框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民族國家
1988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在海內外學界引發巨大反響。這一理論被認為“是研究中華民族結構的核心理論,是解開中華民族構成奧秘的鑰匙”。《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書的篇章結構貫穿著一條主線,即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費先生以史為據在,從理論高度詮釋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他指出“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幾十個民族中又有很多民族各自包含更低一層次的民族集團,都在中華民族的一體格局之中”。
這本經典著作的貢獻和學術價值不言而喻,關鍵是我們如何在學術研究和民族工作的實踐中運用和把握經典。
一、“民族”一詞在中國的源流
“民族一詞最早出現于公元前9—8世紀古希臘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當中。”但是,中國古代民族概念的出現較西方而言則更為深刻,南朝道士顧歡在《夏夷論》提到:“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云于剪落之徙,全是胡人,國有舊風,法不可變。”同時這是中國民族一詞的最早出現。但是民族一詞的頻繁開始出現和使用卻在19世紀之末。“1899年梁啟超的《東籍月旦》一文:‘東方民族,無可以側入于世界史中之價值,此在日本猶可言,若吾中國中國則安能忍也;1926年蔡元培著《說民族學》一文發表后,民族和民族學這兩個詞才開始使用;孫中山先生也闡釋說:‘我們研究許多不相同的人種,所以能結合種種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歸功于血統、生活、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這五種能力。”從此,“民族”一詞在中國不脛而走,民族凝聚力也在瞬間得到了升華。
二、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化過程
(一)多民族國家建立以前社會狀況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地區,但并不等于已是多民族的國家。多民族國家首先是一個政治概念,意思是說許多民族,至少是兩個以上的民族在一個國家政權的統治之下”,因此我國在秦漢之前只能算作是個多民族地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應當先以本位國家的形成為前提,進而才能實現眾多民族的融合和發展,甚至多元一體化。先秦時期,夏、商、周雖然已初具國家規模,而非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它們只能算作是以夏族為主體的、天子共主的邦國制度。先秦時期,夏族或華夏成為了人數最多,經濟和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及演化過程
秦王朝時期是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最初形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國家相互征戰不已。最終秦朝統一六國,用兵四方各族,廢分封,行縣制,實行大一統之改革,逐步縮小了地區與民族間的差異,實現了初步的民族間的政治融合。漢朝時期,漢承秦制,不僅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同時通過收取東越之地和秦河南地,西降匈奴,功滅南岳等措施大擴漢朝疆域,建立了強大的漢帝國,其管轄的民族和地區的范圍大有增加,幾乎包括了現有的民族和地區,少部分除外。漢朝的滅亡,并不代表統一多民族國家局面的消失。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雖分裂混戰相持300年之久,但通過戰爭和兼并實現了多民族間的更好融合。隨之民族特征開始穩定化,也出現了一些強大的民族國家,如匈奴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統一了北方;鮮卑、氐、羌等族建立的北魏和北齊等國主宰了我國淮河、秦嶺以北。隨著隋、唐、宋、遼時期的民族大變化,涌現出了許多新的族稱和族體。如北方和西北的鐵勒、突厥、回紇、韃靼等族;東北方的契丹、高麗、女真等族。元、明、清的大一統局面共640多年。“元朝的統一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版圖包括了我國所有地區,民族成分包括了我國所有民族”。明清時期,我國各族人民一起反對外來侵擾,群策群力,共建國家。這段時期內,其中蒙古族、滿族和回族等貢獻最大。
綜上所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單單是武力征服的表現,而是民族的融合,社會的發展、國家多一體化的實現。在整個進程中漢族起了主導作用,其他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是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一之功所能實現。
三、多元一體格局中民族關系的瞻望
如今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的民族關系將會如何發展?
首先在政治上,要繼續堅持少數民族地區區域自治。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多樣性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政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其次在經濟上,繼續推行“先進幫后進”的辦事原則,不僅利于保持中華民族的多元性,也更加促進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最后,在民族文化方面,對于面臨即將消失的民族文化遺產,我們要及時地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進行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其特殊的民族格局與民族關系。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一體意識一直起著凝聚與維持多元結構的作用。時至今日,將這種一體意識進一步升華和明確為共同體意識,對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存續極有必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長期存在的內部張力在理論與實踐中均有所體現。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
[2]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費孝通文集(第十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81-419頁.
[3]郝亞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4]郭偉,謝越.淺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演化過程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
[5]袁旭陽.淺析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