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張軍 王婧潼
位于姑蘇區西北角,18.5平方公里的金閶新城(白洋灣街道)下轄14個社區。近十年,轄區常住人口翻一番,從2011年4.5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9.22萬人,轄內老年人也隨之倍增。他們普遍存在退休待遇低、養老方式傳統、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等特點。隨著全面小康提前實現,這些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也在飛速增長。近年來,白洋灣街道為契合轄區居民需求,充分整合社區資源,提供精準化服務,提升養老的便利性,不斷構建完善“十五分鐘老年生活圈”。
綜合為老服務體系多方共商共建
“社區有了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后,很多事我們就不用操心了,吃飯、洗澡也更加安全方便了。”和泰社區的李奶奶說道。傾力打造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的居家養老模式,白洋灣街道建立了“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提升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硬件設施與服務項目,打開了家門口養老新天地。
目前,和泰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已經建成并啟用,包含便民服務廳、養老顧問室、書畫室、休息室、幸福餐廳、多功能室、理發室、助浴室等,從生活照料到文娛活動,從身體健康管理到心理健康管理,對老年人的照護從頭到腳,由外而內。
富強、寶祥日間照料中心也在同步建設中。寶祥日間照料中心已完成硬件裝修,室內軟裝的很多選擇權交到了老年群眾手里。“老年人腰椎和腿腳使不上勁,椅子不能選太矮,也不能選太軟……我現在希望這間日間照料中心早日開業!”張大爺開心地說。“對于日間照料中心的軟、硬件配套,比如:電梯的安裝、桌椅樣式和顏色、綠化帶的布置、飾品的擺放等,充分征求社區居民意見,一旦參與其中,老年群眾就會有更多融入感。”白洋灣街道社會事業局副局長陸健解釋道。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充分考慮老年人需求,為老年人提供了集就餐、運動、便民、休閑于一體的活動場所,定期開展特色文娛活動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后期還將提供個性化醫療服務項目,真正實現“基本醫療有保障、社區養老有提托、健康管理有指導、護理服務有溫度”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
適老服務項目著眼細微量身定制
“我現在也會用智能手機刷刷短視頻、聽聽評彈了,還學會用微信了,主要通過語音和視頻電話可以更方便地跟兒子聯系。”和泰社區的趙爺爺說。
大多數老年人不太會使用智能手機,對年輕人經常使用的短視頻、朋友圈等功能又充滿求知欲。街道為滿足老年人需求,在藝術品制作與欣賞、茶藝課、基本醫療常識等課程以外,增開了智能手機學習課程。“這些課程實用、有趣,老師很有耐心,我們活到老學到老,還結交了很多伙伴。”和泰社區的陳奶奶介紹道。
白洋灣地區的農家歷來以“三花”培育為主業,是蘇州早先的花卉種植基地。街道將屬地的這一人文標識融入運營,圍繞“蘇式養老”的主旋律探索“精細化、全面化、融合化”創新服務機制,積極鏈接外部資源,在綜合為老中心設置制作花茶、繪畫花卉、種植花卉等課程,老年群眾也有了更多關于“蘇式生活”的體驗。“在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里,我們從細微之處出發,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更具樂趣、更富營養。”白洋灣街道為民服務中心副主任張越琦說。
新白洋灣美好家園老年力量生輝
“放開后,我第一個報了名。身體沒有大毛病就要打。打了疫苗肯定對保護健康是有益的,也保護家人。”虎池苑社區的王大爺向老伙伴們說道。今年7月,60歲以上老年人開始接種新冠疫苗。轄區熱心老年群眾有的報名做志愿者,幫助宣傳和政策講解,有的茶余飯后積極動員身邊人,為營造安全穩定的社區公共環境付出了努力。
“老有可為”是街道為老年人搭建的平臺,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網格服務、志愿者活動等,并設置積分兌換養老服務制度,營造適老、友好、安居的社區氛圍。
進入為老服務中心后,有些老人不能迅速適應,不愿意打開心扉。中心的老年黨員們和志愿者就通過“以老帶新”“志愿者引導”等方式,陪伴這些老人一起參與活動,走進他們內心,打通觀念和生活習慣上的隔閡,鼓勵他們更輕松愉快地享受老年,融入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生活。
老年友好社區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是老年志愿者,“以老助老”模式是優化社區老年服務的重要支撐。從老年人視角探知老年人需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為老服務,建立更加密實的為老服務網。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提供了更多老年人交流互動的平臺,以老護老良好氛圍的形成,也有效激發老年人積極養老、主動享老,攜手讓社區更適老友好,讓治理更有序和諧。
“白洋灣街道將積極鏈接最優質、最專業的養老服務資源,不斷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和質量,全力以赴建立健全居家社區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助推街道養老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白洋灣街道黨工委委員錢曉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