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類公共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新冠肺炎等屢屢發生,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再次被推到聚光燈下,取得各方關注,企業管理會計應該將公共安全責任作為企業的核心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和社會共贏共享。本研究選擇基于公共安全責任視角下的企業管理會計研究進行綜述,嘗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為解決新時代下我國管理會計與公共安全的融合所面臨的問題做一些努力和有益探索。
關鍵詞:公共安全責任;管理會計
1.管理會計研究現狀
美國科學管理學派代表人物泰羅(1991)開創了管理會計的雛形。Shields and Michael D.etal(2003)指出,管理會計涉及成本會計、責任會計、業績計量和報酬制度,業績評價是企業管控系統的中心環節。Jermias和Armitage (2013)指出,管理會計創新的動力源自管理者的層級和組織屬性:管理者的層級越高,組織創新的源動力越強,管理會計體系改進的潛力也就越大。
國內學術界普遍認可的是余緒纓(1999)對管理會計作為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定義,現代化管理與會計的融合即是管理會計。陳興濱(2004)把管理會計分為“決策與計劃會計”及“控制和業績考核會計”兩大類。孫振婷(2005)指出管理會計的內容由規劃和控制這兩個職責決定。馮巧根(2008)將其概括為決策性管理會計、執行性管理會計及責任會計。頑茂華(2011)提出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是預測與決策、規劃和控制、分析與評價及報告與反饋四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會計以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其在現代企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將越發重要,但管理會計在企業應用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要了解管理會計的現狀,正確分析問題,從而尋找合理的解決途徑。李建紅(2015)研究發現管理會計實際應用情況比預計的要好,但管理會計的應用大部分處于低層次,僅與財務管理業務內容相關聯,反映出的問題也很多。馮巧根(2015)表明管理會計本質上是企業組織的一種價值管理行為,它以經營活動為核心,目的是實現組織戰略,創造組織價值。國家需要管理會計,國家需要培養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工具方法主要應用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等七大領域。溫素彬(2020)通過對比近20年國內外管理會計的研究熱點,指出當前企業管理會計研究內容逐漸從傳統七大領域逐步向生態文明、企業社會責任等內容延伸。
2.公共安全責任研究現狀
西方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Coase (1960)團隊研究表明經濟增長會影響公共安全投入,反過來公共安全投入也會影響經濟增長。Barro (1990)也指出合理的公共安全投入反過來又能夠促進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BarzeI(2000)研究指出社會提供最低限度的穩定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因此政府需要保證最低限度的公共安全,從而避免對經濟穩定增長造成不良影響。Orlitzky(2002)表明社會責任是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存在的重要標志,企業社會責任是道德準則、環境治理以及人性資本的綜合。
國內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石興誼(2011)研究得出公共安全事件于企業而言分有涉與無涉兩種,與企業有涉的公共安全事件,其承擔的安全責任具有法制性與強制性,如產品質量安全等,另一種則是與企業無涉的公共安全責任,其不具備必然性要求,如社會公益等。在風險社會下,企業應該在公共安全管理下不遺余力地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王瑩(2018)指出在復雜多變的社會公共安全形勢下,需要使政府、市場、社會等多主體共同履行社會公共安全治理職能。黃楊森(2019)認為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企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自然也應承擔相應的公共安全責任,且其本身即是重要的履責主體。羅述權、鄭震(2020)提出公共安全是企業管理會計的核心社會責任,企業履行公共安全責任,既是創造價值的有效途徑,又是防范企業風險的重要舉措,履行公共安全責任是持續提升企業價值的必由之路。
3.管理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關系
Ackelsberg(1991)、Brammeretal(2006)、Moore(2001)認為,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業績造成負面影響。Simpson&Kohers(2002)認為,承擔社會責任將會有助于提升企業聲譽,增加客戶忠誠度,增強員工歸屬感,增加企業價值。
中國的學者也開始意識到管理會計系統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的重要性,馮巧根(2009)對社會責任目標下的管理會計框架重構進行了論述。高漢樣,鄭濟孝(2010)在對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進行追根溯源的基礎上,梳理出二者共有的“責任”概念,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陳弘,白曉雨(2011)簡要論述了社會責任目標下的預算管理應該如何進行。王加燦、沈小袷(2012)認為社會責任與內部會計之間有密切聯系,既是責任也是動力。陳玉清,馬麗麗(2005)則發現市場對社會責任反應不靈敏,也即兩者并無顯著相關性;溫素彬,方苑(2006)從利益相關者視角構建了社會責任模型,發現大多數企業當期社會責任數據對業績的影響為負,但長期來看有正面影響;張文寶(2010)采用金融危機前后企業的數據來驗證二者關系,發現與當期業績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后期業績顯著性不強;研究者得出的結論之所以會出現不一致,固然與企業績效管理替代變量選擇和社會責任衡量方式的不同有關。李詩依(2013)認為要把企業社會責任融入管理會計系統。鄭震(2015)研究得出企業管理會計需要嵌入社會責任,在企業實現利己與利他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以實現企業和社會共贏。李德平(2019)指出政府、股東、社會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披露需求越來越強烈。企業管理會計框架中融入社會責任,可以幫助企業協調自身與其他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從而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共贏。李朋磊(2019)研究發現企業管理層提升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完善社會責任指數體系,對管理會計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孫愛芳(2013)指出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實現企業價值有著緊密的聯系,而管理會計恰好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幫助企業提升價值,因此將社會責任納入到管理會計的框架體系之中符合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馮巧根(2009),黨珂(2020)認為將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的履責進行充分地融合,以期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王風華(2017)表明企業建立一套能反映其對經濟、社會、環境綜合貢獻的績效考核系統,有助于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協同發展。
4.研究述評
學術界對公共安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管理會計創造企業價值等方面研究較多,而在企業管理會計履行公共安全責任方面研究較少。事實上,企業在創造價值過程中,應該履行公共安全責任(對外性),包括生產經營安全、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社會穩定等。已有相關文獻在管理會計和公共安全責任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學者大多在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探討了企業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的關系,而對公共安全責任與企業管理會計的之間進行融合的研究比較少。
面對不斷創新的技術、不斷變化的市場,企業面臨的挑戰也在升級,為了抓住各種挑戰下所隱藏的機遇,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管理當局在進行決策時,要明白企業所承擔的公共安全責任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存在很大的相關關系,現代企業不僅僅要追求經濟利益,而且要積極承擔公共安全責任,才能滿足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將公共安全責任引入到企業的管理當中,是市場的需要,也是企業的不二選擇。
參考文獻:
[1]李建紅.管理會計應用現狀、問題與改進——基于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J].財會通訊,2015(16):16-19.
[2]于增彪,張黎群,張雙才.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正面臨著最佳戰略機遇期[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4(04):8-11.
[3]王風華,李金克.嵌入社會責任理念的管理會計創新路徑探析[J].財務與會計,2017(01):72-74.
[4]黨珂.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會計框架重構分析[J].中外企業家,2020(11):78.
[5]溫素彬,卜蕾,李萌.管理會計工具及應用案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工具及應用案例對比分析[J].會計之友,2016(15):133-136.
[6]石興誼.風險社會下的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共安全:反觀震災捐贈與毒奶粉事件[J].法制與社會,2011(08):173-174.
作者簡介:何婷(1993-),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專任教師,單位: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