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霞
摘要: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指出鼓勵國企改革,目的不是為了混合而混合,是讓國企在改革中能夠增加競爭力和活力,是為企業打造一個符合現代企業治理有競爭力能夠培養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治理體系。論混改不是說國企、央企都要搞混改,適合控股就控股,適合100%國有股份就國有股份,所以宜混就混、宜獨就獨、宜控就控,宜參股就參股,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百花齊放,搞活僵尸企業,決不搞一刀切!
關鍵詞:國企混改;競爭力;創新治理體系;適應市場能力
混合所有制最早來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對傳統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經濟模式的改良理論——“混合經濟”論,混合經濟主要源于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經漢森、科斯、諾斯等人的發展而形成,實質上指的是國家干預的、以私人經濟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根據《牛津經濟學詞典》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各種不同所有制資本,通過多元投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產權配置結構和經濟形式,混合經濟是用于描述一個介于放任自流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之間的經濟,特指有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并存的經濟。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創新驅動和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度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最有效的路徑選擇,國有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于完善國有企業股權結構、董事會結構、監事會和經理層管理制度以及相互之間權利制約與監督,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促進有效公司治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改善國有企業“行政化”政企難分的頑疾和民營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濃厚的“家族化”色彩的問題,最終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營運效率,提升民營企業社會形象及進一步促進公國有資本與非共有資本的優勢結合,實現雙贏!
最新一輪的國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被政府認為是市場化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其可以使得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進行合作,并且可以對國有資本進行戰略性調整,還能促進各種所有資本一齊發展,混改是這次國有企業改革的主導方向。從目前的國企數據分析來看,非公有制資本的注入成功地提升了國企市場競爭能力,管理規范性以及資產總量。但是如何在保證宜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宜一齊發展的基本制度下,既要為某些行業注入資本,還要保證各個利益主體利益獲取,協調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使國家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關鍵健康發展,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因素。
一、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存在問題
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多數體現在國企盈利能力不足,管理機制僵化,治理結構老舊以及非公有資本對于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疑慮,國企盈利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因為行業眾多和行業特殊性,以及我國針對國有企業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眾所周知,當投資者權利得不到保障時,尤其是非公有資本對國有企業進行投資的情況下,國有企業控制權優勢將會使得非公有資本難以獲取投資收益,并且發生侵占非公有資本收益的情況,所以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國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的控制權以及經營權比例分配是及其關鍵問題之一。
二、可持續發展最優股權結構是混改成敗中心要務
混改成敗先看戰略,再看結構。健康持久的股權結構,是一個混改企業長期家庭幸福的基石,有天生缺陷的股權結構,是混改企業隨時陷入爭端的到火線。安鋼從全資國有進行混改,形成什么股權結構最優?我們的基本建議:一股領先+相對分散+激勵股份,這一結構體現一股領先和相對分散兩大混改最優股權結構的特點,除了股權結構整體健康可持續的條件外,還需要公司新老股東有機協同配合,新股東有能力為混改企業增加新的資源與活力。
鋼鐵股份在投資人選擇方面,建議提出了一個三維標準:價值契合、戰略有協同、實力有保障,國企改革投資人,應該不僅是“貌和”還要“神似”。成為混改領域一只新軍,投資企業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
類型1:戰略性財務投資者
戰略性財務投資者,主要提供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類型2:行業內戰略投資者 混改為引入同行業優秀企業,通過競合方式,實現行業內優勢企業的強強聯合。
類型3:跨行業投資者? 混改引入跨行業投資者,為鋼鐵股份進行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提供助力。
三、國企混改是以持續創新發展的管理體系
秉承我們對國企改革的認識和理解,總結國有企業在機制改革與創新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機制改革分解為系統轉型的文化機制、壓力傳遞的責任機制、職業化的干部管理機制、梯次培養的后備人才機制和基于價值貢獻的評價與激勵機制,要系統思考形成一種完備的系統化、操作性強的方案。
組織變革方面:瘦機構臃腫之身,改人浮于事之象,健高效管理之體,打造“小管理、大操作、強協同”的組織架構,建立起面向客戶與市場、為一線提供服務的倒三角服務支撐體系,精簡為公司總部管理機構。
機制改革方面:推進“劃小承包”改革,經常講“以包代管”不是管理的好方法,但對于現階段的國企來說,實行面向基層的承包制,是激發活力的有效手段,當然,關鍵是后期要在組織管理、權責分配、激勵機制等方面建立配套體系。
用人機制方面:從選聘力度、嚴格契約化管理、堅持市場化退出、加大能力發展建設力度四個方面,打造市場化用人機制;將黨管干部和市場化選聘相結合,建立管理人員市場化選聘和退出機制。
混改不僅僅是實現股權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在企業資質、業務體系、質量管理、人才隊伍、區域拓展與客戶開發等各方面,都是企業未來發展集聚資源,奠定基礎。許多國有企業包括員工持股在內的股權激勵視為混改的必須步驟,并將員工持股、社會資本引進與原有國有股份一并稱為國有企業混改的“鐵三角結構”。
四、系統思考實現思想統一和文化轉型
習總書記在建黨100周年七一建黨節發表講話指出: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思想要統一就是人心齊泰山移。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和強權政治,推動文化轉型發展,營造企業績效文化人是承擔公司經營和發展基礎,企業人員的認識不一致、思想不統一,嚴重阻礙了混改的進程和效果。正如日本福澤渝吉曾說過的話:“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薄案淖內诵摹保@就需要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在國有企業混改中良好的企業績效文化對實現改革預期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營造良好的企業經營業績文化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人”是另一個是“事”。關于“事”,要將企業自身作為切入點,首先明確公司的發展目標,讓每一個員工清晰地了解企業的使命和發展目標,怎樣才能實現這些目標,企業的各管理體系所堅持的原則是什么等等。關于“人”要考慮到員工在這個企業能夠獲得什么,是否有利于自身的發展,自己職業目標和公司的培養目標是否一致,企業價值觀和員工的價值觀能否高度契合等等。員工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能準確地知道自身的發展規劃和價值觀與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價值觀是否和諧統一。只有員工與組織之間達成了心理契約,才能使得員工對組織規則和發展理念有一種自覺認同,人心統一是國有企業混改獲得成功基礎。
結論是混改起點是國企、混改模式和路徑有三種、上市、合資和重組。混改最終走向取決于執政黨對公有制經濟理解、對公經濟占主體社會主義的解讀,所以與其說混改是經濟改革實則和政治密切相關,中國改革開放是一種創新,是我們偉大中國夢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人,當然希望中國能夠走出自己道路,盡管混改的未來是不確定,但是仍然希望能夠把中國帶向更高、更好層面。
參考文獻:
[1]張月玲,劉藝明,李真等。論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框架.
[2]李紹榮,周毅.中國的經濟體制變遷與混合所有制改革 學術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