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會主義,無論是對于社會主義理論還是社會主義實踐都是最為基礎的前提性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理論不可能是科學的,實踐不可能是有效的。而解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探究社會主義的本質,因為本質決定了一個事物為什么是其所是。對于以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歷史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而言,同樣存在一個對這一問題如何理解與把握的問題。縱觀我們黨的百年歷程,對于中國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先后經歷了經濟制度論、現實功能論、黨的領導論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認識并非截然斷裂,而是既有反思、也有繼承,既有檢視、也有發展,其中之經驗需要總結提升,教訓需要分析汲取。本文試就這一認識過程的演進邏輯進行淺析,以期推動對相關問題的爭鳴研究。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純粹公有制與計劃經濟的制度結構理解為社會主義本質。即使與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工人黨本出一源又分道揚鑣的西方民主社會主義很多政黨,由于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在很長時期內也持這種觀點。盡管其在實踐中主張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漸進改良,并據此調整自己的理論與之相適應,但在思維的根底處仍視公有制與計劃調節為理想社會之本質,認為這種制度結構雖在現實中尚不具有實現的可能性,但作為一種未來的理想范型是不能被否認的。比如作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主要代表的英國工黨直到1995年才修改了其黨章著名的第四條即公有制條款。
這種將純粹公有制與計劃經濟視為社會主義本質的普遍性認識之所以存在,有其理論支撐與現實背景。就理論支撐而言,資本主義早期的共產主義思潮與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盡管并不科學,但其產生本身就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與自由市場引發的各種問題的批判性回應,都主張某種形式的公有制與計劃調節。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思想或者說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繼承了這種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并予以徹底化、系統化,在借鑒、揚棄與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未來理想社會的生產關系制度進行了科學描繪。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后,就應該“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在《資本論》第一卷二十四章最后也指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由于馬克思主義將生產關系的徹底變革視為資本主義與理想社會的根本區別之一,并且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對之進行了深刻論證,所以其觀點的邏輯力量極強,影響廣泛,公有制與計劃調節的理念由之被牢牢地與共產主義聯系在一起。就現實背景而言,盡管自馬克思恩格斯那個時代迄今,資本主義仍有生命力與巨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共產黨宣言》發表時資本主義尚處于早期階段,但嚴重的危機、激烈的對抗、失序的沖突一直存在,特別是高度破壞性的經濟危機和慘絕人寰的兩次世界大戰使人不能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及生命力產生嚴重質疑,甚至滋生出對資本主義的絕望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對一種超越資本主義的新的經濟制度與社會形態的憧憬與呼喚就成為自然。急于消滅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現實愿望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生產關系上的革命性理論相結合,生產關系上的公有制與經濟計劃自然就被人們認為是現實社會主義應該具有的最本質特征和最明顯標識。不僅馬克思主義者這樣認識,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群體這樣認識,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也這樣認識,將社會主義視為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上的對立物。
現實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將純粹公有制和經濟計劃視為社會主義的天經地義,從而在革命成功之后不久就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經濟制度以努力跨越資本之惡,而且認為,一旦這種制度得以建立,經濟就可以獲得迅速發展,不僅現代化任務不在話下,而且共產主義的實現也指日可待。如果說在馬克思那里,未來社會建立在對資本主義揚棄的基礎上,是一個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形態,需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尤其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在現實中,社會主義則成為了與資本主義相并存并且對立的一種制度模式,馬克思社會形態更替意義上的借鑒、利用、揚棄自然也就不可能實現。進而言之,在這樣一種緊張對立、互不信任,內在認定為仇敵,甚至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情況下,作為正常國家之間的學習、借鑒、利用、吸收也難度極大。當然,以往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國家迫于經濟社會的現實需要也嘗試過向資本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制度學習與借鑒,比如列寧搞過新經濟政策,主張要樂于汲取國外的好東西,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以前也在國外引進過一些工業設備材料,但這都并非主流。當時主導性的觀點是認為,即使相對孤立封閉發展,只要加于生產力的束縛被打破,實現生產關系上的破舊立新,人們的勞動熱情與創造能力就會被充分激發調動,生產力水平就可以一日千里,理想社會也就是一個歷史的近景事業而非遠景理想。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之所以最終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所以過急過快,生產關系上之所以追求一大二公、純之又純,原因當然很多,但這種思維方式上的原因不容忽視。在這種思維方式下,生產力的落后狀況不僅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并將之視為政策制定的前提,發展的低起點以及與先進國家水平的巨大差距反而激發了發展上的激進浪漫主義。比如,就蘇聯而言,1936年斯大林就宣布已建成社會主義,1939年和1952年兩次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赫魯曉夫1957年在蘇共二十大上提出15年內趕上和超過美國,1959年在蘇共二十一大上宣布蘇聯進入全面建設共產主義時期,1961年在蘇共二十二大上又宣布20年內建成共產主義。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則發動了“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提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在此,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被過度放大,某種程度上甚至成了生產關系決定論,而生產關系又是在上層建筑的主導下推動建構的,生產關系決定論又體現了上層建筑決定論,而上層建筑很大程度上又是由領導者的意志所主導,上層建筑決定論由之又展現出唯意志論的內涵。不管對社會主義傳統經濟制度做何種評價,正面也好,消極也罷,同情式理解也好,辯證性分析也罷,其確實某種程度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在此所謂歷史,就是歷史階段、歷史條件、歷史思維,所謂唯物,就是客觀規律特別是物質生產力標準。脫離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水平,不考慮歷史階段的現實條件,缺乏歷史的過程思維,夸大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急于求成,必然陷入主觀主義。正如鄧小平總結的:“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中國過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錯誤。”
這也說明,要想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并非易事,決不是僅僅通過閱讀原著、研究理論就可以做到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逐步深化認識。本本與理論當然重要,但絕不是政策制定的出發點。
功能論本質觀指導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釋放了全體民眾的活力,持續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日益錯綜復雜。就國內而言,改革、發展、穩定、安全任務繁重,貧富差距、利益沖突、思想分化等各種問題、挑戰層出不窮,轉型與變遷中的社會本身日益復雜化,民族復興使命光榮但任務艱巨;就國際而言,形勢風云變幻,西方國家在各領域各方面以各種形式對中國遏制打壓,風險時代各種不可測因素明顯增多,各種風險因素傳導性明顯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黨的領導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的極端重要性持續凸顯。作為中國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和唯一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如何,特別是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擴開放、防風險、保安全的能力如何,決定性地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能否順利推進。
導致柴油機活塞熔頂主要因素有如下幾點:活塞頂部嚴重積炭;活塞環膠結或斷裂;供油不均;噴油嘴工作不良;柴油機產生爆震;機油冷卻噴嘴堵塞;柴油機長時間超負荷超速運行,或柴油機散熱不良;活塞缸套組件質量或裝配質量不合格;經常猛轟油門,柴油機高速大負荷運行及溫度過高[1-3]。
歷史地看,傳統經濟制度論本質觀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實踐有其積極作用,但長期不可持續,最終導致了發展趨緩甚至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也難以有效改善。現實的經驗教訓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難道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純粹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制度結構嗎?為什么這種制度結構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發揮作用?理論和現實之間的張力為什么如此巨大?改革開放前后的一段時間,鄧小平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密集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他指出,不能因為有社會主義的名字就光榮、就好。“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
其一,“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表達了一個事實判斷。縱向而言,不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形成,還是推進完善,中國共產黨都以重任在肩的使命意識和舍我其誰的擔當覺悟發揮著領導之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在1979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鄧小平就明確指出:“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誰來組織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誰來組織中國的四個現代化?”
由之可見,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之初就將黨的領導視為其內在的核心性要素,現在提出這一判斷不過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將這種長期以來客觀存在的內在關系進一步突出、強調,用規范的文件語言正式予以明確化而已。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才能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橫向而論,黨的領導貫穿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方面面,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需要四梁八柱來支撐,黨是貫穿其中的總的骨架,黨中央是頂梁柱。”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黨的領導已經完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的、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關鍵性力量和本質性維度。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甚至可以說,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無法區分。
既然如此,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呢?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的認識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20世紀80年代,他指出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有兩個:一個是發展生產,一個是共同富裕。隨著實踐的推進與認識的深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基本原則被進一步發展為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明確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換言之,本質就是社會主義應該具有的功能,應該實現的價值,這表明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觀上實際秉持的是一種“現實功能論”思維。在此意義上,凡是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凡是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優化、社會和諧、國富民強的,凡是能夠增加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什么樣的制度我們都可以采用。由之,制度問題上的實踐標準也就確立了起來。這種功能論的本質觀確實解放思想,這是因為,如果在社會主義本質觀問題上不能解放思想,而是固守陳規,把傳統的經濟制度視為本質,中國的經濟改革一步也推不動。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之所以能夠起步并不斷深化,首先得益于在社會主義本質觀問題上開始打破教條,解放思想。歸根結底,要按照社會主義應該具有的現實功能來推動制度結構的變革,推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的建構不是目的本身,制度最終服務于要實現的功能,應該根據功能推進相關制度機制的立、改、廢。“只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只要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只要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就要大膽試、大膽闖,就要堅決破、堅決改。”
確實,只有體現出相應的功能,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名實相符。鄧小平眾所周知的“貓論”不過是這種功能論本質觀的形象說法而已。“劉伯承同志經常講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我們之所以能夠打敗蔣介石,就是不講老規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現在要恢復農業生產,也要看情況,就是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
根據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推動生產關系領域的變革,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推動上層建筑領域的變革,所謂“現實功能論”的本質觀不過是唯物史觀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另一種學理化表達而已。
當然,這樣強調是以認可中國共產黨事實上具有的領導能力為前提的:如果沒有相應的領導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領導也不會成為其最本質的特征。正是卓越的領導能力將本質觀上的功能論思維在實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使得社會主義應該具有的價值得到了實現,應該具有的功能得到了發揮,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迄今為止的巨大成功,決定了黨的領導能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性維度。就此而言,黨的領導作為最本質特征是以能配位、因能配位。
1.1 儀器與試劑 Agilent 7900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美國Agilent公司;Milli-Q超純水機,美國Millipore公司;微波消解儀(Multiwave 3000型),Anton Paar公司;電子分析天平(MSA224S-CE型),德國Sartorius公司。
劉秀清等人[11]研究發現不同益生元對鼠李糖乳桿菌的生長發酵產生影響,其中低聚異麥芽糖對鼠李糖乳桿菌的生長促進作用效果最佳。郭羽等人[12]研究發現黃芪多糖對鼠李糖乳桿菌的生長具有促進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改善鼠李糖乳桿菌的穩定性。鮑志寧等人[13]研究水分對干酪乳桿菌的影響,發現在添加了保護劑聚葡萄糖的時候會使活菌變得更加穩定,對活菌數的影響不大。楊郁等人[14]研究發現,低聚糖對植物乳桿菌的影響較大,相較葡萄糖而言,可以運用低聚糖對其進行發酵。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復興進入關鍵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際上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力度也明顯加大。“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同時,今天的國際國內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開放所面對的問題也有很大不同,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也有了更多期待和更高要求。”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
在這種情況下,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更是成為我們能否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接續創造輝煌,中國社會主義功能能否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能否持續體現的關鍵所在。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才提出新時代要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絕對不能有絲毫動搖。”
正所謂事在人為,事要靠人為!
在此,作為思維方式的本質觀和作為領導力量的本質觀也形成了很有意思的關系:黨要發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作用,首先需要深刻領悟這種功能論思維并將之有效落實到實踐中,功能論本質觀盡管是對馬克思社會主義觀的正本清源與返本開新,但如果不上升到黨的領導與執政理念層面,也發揮不了巨大作用,因為徒有觀念不足以自行,觀念要發揮作用必須有接受并落實觀念的人。就此而言,有效的黨的領導本身就包含著對功能論本質觀的接受與落實,就要求實踐的功能論思維內化為全黨共識。
依托于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零部件行業近些年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2017年,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經濟規模超過了3.8萬億元,體量規模令全球矚目,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世界汽車領域最大的蛋糕。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時期。在新車需求繼續推動零部件銷量的同時,售后市場將會成為零部件行業新的增長引擎。“得零部件者得天下”,國家《“十二五”汽車零部件產業規劃》指出,要加快實現汽車產業關鍵零部件自主化。因此,未來的5~10年,汽車零部件產業將是國內最有前景的行業之一,必將保持良好的增長。
鄧小平從功能角度理解社會主義本質影響極為深遠。此后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提出的“以人為本”“社會和諧”,習近平提出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所指向的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具有的功能。當然,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功能的認識還限于經濟領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功能的認識愈益全面、愈益系統、愈益深入,特別是把物的尺度和人本身的尺度、經濟的尺度和社會本身的尺度、客觀尺度和主體感受尺度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功能論思維的指導意義也愈益明顯。分析至此,可能依然會有疑問: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觀盡管指導意義重大,但其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邏輯呢?完全符合。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之所以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追求建立公有制和實行計劃調節,就是因為資本主義私有制作為一種制度結構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社會正常發展功能受到極大限制。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也不是為制度而制度,更沒有把任何制度神圣化,制度的變革最終還是為了實現科學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功能。“馬克思、恩格斯從不抽象地推崇任何結構性質的東西。在他們看來,人的各種需要及其滿足,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發現的歷史規律也表明,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的制度性、規范性的東西,并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東西。真正最重要、最根本的東西實際是人的需要及其滿足,以及為滿足這些需要所必修的各種物質、社會生活條件的創造。因此,一切屬于制度性、規范性的東西都不是獨立自在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歸根到底,它們的去留取舍都要取決于它們的社會功能,即取決于它們能否適應為滿足人的需要所必修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是否真正具有滿足人的需要的實際功能。”
就此而言,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觀正本清源,返本開新,比以往主要從抽象經濟制度角度來理解社會主義更接近于馬克思主義的真諦與社會主義的真義。這也啟示我們,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不必沉溺于抽象概念與理論思辨,只要生產持續有效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幸福滿意,就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就可以說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正所謂反樸歸真、大道至簡、極高明而道中庸。
以下從三個方面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這一判斷進行分析。
2) 混合勵磁磁通切換電動機的合理結構的研究。在深入分析永磁雙凸極、磁通反向電動機等定子永磁型電動機的基礎上,參考混合勵磁電動機的設計思路,并結合永磁材料技術和鐵心軟磁材料等技術的最新發展,探索合理的混合勵磁磁通切換電動機結構。
其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體現了一種應然預期。事實判斷主要著眼于黨客觀上所具有的領導能力及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體現出來的重要作用,價值預期則著眼于黨的領導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所具有的關鍵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盡管中華民族開始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但要在未來三十年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終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真正走到世界舞臺中心、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我們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可謂時間緊、問題多、挑戰大、阻力強。“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進展,……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
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完成既定的宏偉藍圖,關鍵還是要依靠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相信并且期待:黨的領導必將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未來發展中獲得進一步成功,其作為最本質特征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應具有的意義將會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更大程度上體現出優越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一定能夠實現。就此而言,“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這一重大判斷的提出,實際上意味著黨本身一種莊嚴的公開宣示:作為最本質特征,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有責任使命、有信心能力帶領全國人民再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華章,再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輝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會始終堅守初心、不辱使命。“我們堅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
正是基于這種面向未來的信心能力,我們才能夠并敢于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四個自信的基礎則是中國共產黨的政黨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其三,“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彰顯了一種治黨決心。既然黨的領導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此重要,黨的領導本身如何加強和改善就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正所謂打鐵必須自身硬,明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深刻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如果不全面從嚴治黨,不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就無法進行偉大斗爭,無法實現偉大夢想,更無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對于這一點,我們黨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與非常明確的意識。“全黨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經受‘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以上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對于中國社會主義本質認知的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維度。如上所述,這三個階段的認知并非截然斷開、毫無關聯,而是存在一個繼承揚棄的關系:現實功能論的本質觀盡管深刻批判了傳統經濟制度論的本質觀,徹底解構了純粹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但探索與中國現代化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努力并沒有停止,我們要否定的不是公有制本身,而是過去那種特定的公有制實現形式,應確立與中國國情與階段相適應的公有制實現形式。我們否定了作為一種體制的計劃經濟,但并不否定對于經濟的合理計劃調節。換言之,傳統經濟制度中諸多可資利用或具有積極功能的因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獲得了現實生命力與新的實現機制。領導力量論的本質觀本身則要求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要確立起面向實踐的現實功能思維,注重求實、務實、落實、實在、實際、實效、實績。可以說,在實踐基礎上我們黨百年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反思、總結、繼承、發展的揚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得以開創并持續推進,成就輝煌,前景光明!
就這樣一個三階段的認識演進過程而言,我們黨最初對社會主義完全是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來理解的,把理想與現實、本本與實踐未做實質性區分。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這個問題上一開始頗有點照本宣科的味道。而到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特別是社會主義本質觀之后,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已經變成了中國的現實和實際,因為政策制定要具有問題意識,政策落實要發揮現實功能。明確的現實功能思維本身就是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產物。而到新時代,領導力量論的本質觀提出后,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已經形成了非常明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帶有鮮明中國特色、具有根本指導意義的體系化理論。社會主義從書本真正走到了中國大地上,從理論真正轉化為中國的成功實踐,從普遍理念真正成為中國自己的產物。這樣一個認識逐步演進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越來越深入的過程,就是我們黨對“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精髓理解越來越深入的過程,就是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越來越接中國地氣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與中國現代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成功結合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在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逐步證明自己的優越性從而進一步展示必然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