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
關節作為身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骨頭和骨頭之間的連接功能,可以形象地將之比喻為橋梁之間的承重柱。關節健康對于人體的整體健康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視。關節出現問題產生的不良影響有很多,較輕者的患處會發生紅腫、疼痛,嚴重的會導致運動功能障礙。一些患者因為平時對關節疼痛和不適等癥狀不加以重視,“被迫”前往醫院就診時,嚴重損傷往往已經發生,最終被醫生診斷為創傷性關節炎。難道沒有外力傷害,沒有磕碰摔傷,也會被創傷性關節炎“盯上”嗎?
創傷性關節炎也被稱為損傷性骨關節炎,患病部位有軟骨退化變性、繼發性軟骨增生等問題。在此病的早期階段,患者的創傷關節部位會發生疼痛、僵硬感,尤其是在活動初期會伴有顯著的疼痛與不適感。隨著活動的持續,關節的疼痛感會減輕,但是隨著運動量的增加,不適感會再次來襲。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后,疼痛不適感會減輕。
患者在反復出現關節疼痛的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若不及時治療,病情可能會發展至創傷性關節炎晚期階段:患者的關節處會發生反復腫脹,由隱痛和陣痛逐漸轉為持續性的疼痛。此時,這種疼痛不適感已發展至不可耐受的程度,會嚴重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動,其關節內部也會發生畸形、產生積液。
創傷性關節炎的病理學變化最早發生在關節軟骨方面,當關節面負重的強度和頻率超過關節軟骨的正常承受范圍時,會引起關節軟骨面的降解和合成失衡,進而導致關節軟骨被破壞。
外界直接或者間接性的暴力因素,可引起關節面發生骨折、關節腔內出現異物等,破壞關節面的完整性,進而導致創傷性關節炎。比如嚴重的磕碰、車禍等引起的骨關節內骨折,令關節發生一定程度的損壞,或是在關節內部形成細碎的微小異物等,會引起關節的異常磨損,進而導致關節炎。
反復的關節扭傷,會引起關節周圍韌帶松弛,帶來關節的持續不穩定或者反復脫位。這種長期的超負荷運動狀態,會增加關節發生累積性損傷的可能性。比如,一些行業的從業者,其關節部位需要長期活動或采取固定的姿勢,就有可能引發創傷性關節炎。而身體肥胖引起的關節尤其是膝關節長期負壓,會形成嚴重的關節磨損,進而導致關節創傷。可見,外傷并不是引發創傷性關節炎的唯一原因。
先天性的關節發育畸形,會令患者的關節難以保持承重平衡,引起關節長期磨損。此外,發生關節骨折后如果愈合不良——形成成角畸形,也會引起關節面的磨損和破壞。
如果患者體內的氧化機制和抗氧化機制失衡,關節液中存在較多的致炎因子,會導致一系列的炎癥反應——軟骨細胞凋亡,關節軟骨發生破壞。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創傷性關節炎。
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畸形矯正屬于預防式的治療方法,能夠實現對關節軟骨退變的阻止,降低創傷性關節炎發病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后天性的愈合畸形是創傷性關節炎的重要誘因之一,所以應在骨折前期做好關節畸形的矯正,以助關節順利愈合。
科學有效的康復鍛煉可減輕骨關節的負荷,在提升患者運動能力的同時,減輕疾病帶來的疼痛不適感。患者可做簡單的關節操運動,通過等長練習如靠墻靜蹲,讓肌肉施力去對抗阻力。也可進行伸展運動訓練,伸展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在預防攣縮(抽筋)的同時,可改善肌肉的協同動作,以及下肢骨關節炎患者的步態。
手術的實施因病情而異,畸形明顯的患者可采取截骨手術,減少骨關節的壓力,矯正關節承重受力方式,幫助關節面承受更多的負荷。關節內有游離體或者其他雜物的患者,則需要采取關節清理手術。
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在進行醫學治療的同時,需配合飲食調理,以加速病情康復。可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
此類物質可增加關節內的膠質物質,有效緩解炎癥反應,促進關節損傷的復原。含類黃酮較多的食物有草莓、櫻桃、李子等水果,以及西藍花、青椒、萵筍等新鮮蔬菜。
創傷性關節患者體內有過多的自由基,對關節組織有不利影響。富含維生素A、類胡蘿卜素、維生素C、維生素E、礦物質硒的食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自由基功能,可適量多吃芒果、南瓜、菠菜、葡萄、獼猴桃、番茄、青椒、橙子、杏仁、葵花籽、麥芽、花生、腰果、洋蔥、大蒜等食品。
合理補鈣不僅有益于身體健康,也可促進疾病康復,但需注意不可過量。牛奶、牡蠣、蝦、豆制品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鈣。
關節炎是一種發炎反應,而前列腺素是造成發炎反應的罪魁禍首,部分來自動物油的脂肪酸,是前列腺素的先驅物,會加重發炎反應,所以日常飲食應避免食用動物油脂,如動物皮、豬油、牛油、奶油、黃油等。歐米伽-3脂肪酸可阻止前列腺素產生,進而減輕關節發炎。橄欖油、深海魚油中含有較多的歐米伽-3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