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遠
2021年的夏日,西亞與北美的持續高溫、歐洲的特大暴雨、我國河南鄭州的極端強降雨、臺風“煙花”的螺旋雨帶……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地球極端性天氣現象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很多人都在問,這些“百年未遇”“千年一遇”的極端天氣是怎么回事?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能準確解釋所有極端天氣的形成機制,但科學界達成共識的是,全球氣候變化導致了極端天氣頻發。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氣候是不斷變化的。46億年的地球歷史中,受地球內部和外部因素影響,地球經歷了許多的冷熱周期,而目前全球領域的氣象數據只有100多年。于科學家而言,對地球氣候的發展與變化的認知、研判、應對,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聽上去似乎令人沮喪。與強大的自然相比,人類作為個體而言,實在是微小如塵。即使是300萬年的人類史、5000年的文明史,在地球46億年里的各種神秘面前,也顯得不值一提。
不過,幸好只是“聽上去”。人類進化至今,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對未來的勇氣與激情,讓樂觀如我的人在沮喪過后,有著更多的信心。近些年,更多的人從早期的“人類是地球的主宰”的狂妄中清醒,意識到人類是地球的過客。地球歷史上溫度比現在高的時候有的是,二氧化碳濃度比現在高的時候有的是。人類要拯救的是自己。行動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科學家就已關注氣候變化問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談判與行動相繼進行,旨在降低碳排放的多項措施也列入很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探索外太空、為人類探索新家園的努力不斷有捷報頻傳……
對于非此研究領域、非決策領域的普通人,在空調房里回憶童年的弄堂里穿堂風就帶來清涼時,在旅行時看到冰川融化的痕跡時,在了解到溫度的上升將導致大豆和玉米的產量下降進而可能食物短缺時,在看到曾經鮮活的生命在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中逝去時,我們應該也可以做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