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鋒

什么是腦癱?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兒童階段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孩子從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凡是可以引起非進行性腦缺陷或損傷,繼而引起中樞性運動障礙的因素都可視為危險因素。具體分為產前、產時、新生兒期等。
1.產前因素:母親孕期有放射線接觸、工業污染、宮內感染、服用某些藥物、異常妊娠史、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臍繞頸和宮內窘迫等因素,胎兒腦畸形,遺傳因素。
2.產時因素:如新生兒窒息及產傷。
3.新生兒期:如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由缺氧缺血和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所引起的新生兒腦病、病毒性腦膜腦炎等。
腦癱的危害?
腦癱患兒約占兒童殘疾的23.5%,是兒童致殘的重要因素。腦癱主要導致運動功能障礙,但其中約32%合并有癲癇,約38%的患兒伴發言語交流障礙,視覺障礙高達28%,其他并發癥包括脊柱側彎、髖關節半脫位、智力發育障礙、心理行為異常、學習障礙等,因而腦癱對患兒的不良影響往往很嚴重。
哪些情況提示可能系腦癱?
望:即看。
一看面容:小頭畸形或大頭、眼神呆滯、內斜視、眼震、張嘴、流口水、閉眼哭鬧不止。
二看肢體:安靜狀態下四肢放置不自然(即異常姿勢)、肢體活動少、四肢發緊、雙手握拳、脊柱側彎、雙腿交叉、尖足、足外翻或足內翻,月齡大于3個月的孩子俯臥位臀高頭低。
三看運動:月齡3個月以上的孩子,檢查者用手遮住孩子的視線,孩子應轉頭避手,如不能則提示異常;健康的孩子裸露雙足,將其抱起后一只腳放置在臺面上,另一只腳放置在臺面下,則臺面下的腳會自動抬起放置到臺面上,如不能完成該動作提示異常。
運動落后于正常發育的孩子。發育正常的孩子,1個月會哭、2個月自然發笑、3個月眼睛會追光,喜歡看燈光;3個月俯臥位上肢能自行前移,頭能抬起至45°以上并可保持5秒以上;4個月能被逗笑,頭控良好,可自行由仰臥位變成側臥位,甚至由仰臥位變為俯臥位但尚不能自由翻身;5個月將玩具塞給孩子時孩子能用手抓住玩具,且下肢已能較好負重;6個月能認生,已能主動伸手去拿自己喜愛的玩具,坐位呈半前傾狀,且能靠雙手前撐坐;7個月會自由翻身、呈直腰坐,能將玩具在左右手之間傳送;8個月會腹爬,即僅僅利用上肢向前爬,腹部不能離開床面,坐位能力已很好,能轉身拿玩具而不跌倒;9個月左右會拍手、再見,會手腳并用完成四點爬,會扶著凳子由坐位變為站位;10個月會高爬,即四肢伸直位爬行;11~12個月會獨站或獨走;12個月左右會有意識地對著爸爸喊“爸爸”,對著媽媽喊“媽媽”等。其中關于爬行方面的運動能力,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表現為在1周歲后先學會行走再學會爬行,對這一點家長需要有所認識。
觸:即觸摸孩子的肢體,前囟、后囟是否閉合。
囟門是否過大或過小(后囟一般在出生后2~3個月閉合;前囟一般在出生后2歲左右閉合,但也有一些正常孩子在出生后7個月時前囟就基本閉合);用手指輕輕觸碰孩子的面頰或嘴唇周圍,他會很快轉過頭向被觸碰的那一側尋找,此反射即覓食反射,一般出生后3個月內存在是正常的,但超過4個月后仍存在則提示發育落后;觸摸頸后肌群感覺是否緊張,被動屈頸時是否抵抗明顯,如緊張且抵抗明顯提示異常;2個月以上發育正常的孩子覺醒時,檢查者用手撫摸孩子的頭及頸部、手足,部分孩子會高興地“轉頭、手舞足蹈”,或者由哭鬧逐漸變為安靜,如無反應則提示可能有異常;被動上舉上肢、被動分腿,下肢被動屈髖、屈膝、屈踝時阻力較大,用手觸摸被牽拉肌群感受到肌肉過于緊張則提示異常;孩子安靜時,用手按壓四肢肌肉時感覺肌肉過于“僵硬”或“過軟”均提示可能存在異常;用拇指指腹輕輕按壓脊柱兩側時孩子的身體向按壓側屈曲(≤6個月無此反應為異常,≥15個月此反應仍存在者亦為異常);用手指輕劃足底時孩子無反應或出現下肢僵直等,都提示中樞神經系統可能發育異常。
叩:無論多大的孩子,檢查者用指尖快速輕叩孩子眉間,孩子應能眨眼,即瞬目,如不能則為異常;叩擊孩子肩胛后出現肩胛骨后縮反應;叩擊上肢屈側出現肩前屈且內旋、過分屈肘、握拳;叩擊大腿前方出現下肢整體性伸展;叩擊小腿后側出現下肢緊張性伸直并伴尖足;輕叩髂前上棘出現下肢不自主運動;用中指中等力量連續彈擊足底2次,孩子無反應或過5秒后方有哭鬧;孩子仰臥位,用雙手在孩子身體兩側的臺面上突然用力叩擊時,孩子四肢出現驚嚇反應(上、下肢伸直前屈抬起)等,均提示孩子發育可能存有異常。
聽:聽父母表述孩子與同月齡嬰幼兒相比如何“不好”;孩子不哭或哭聲很小。正常的語言發育:6個月大的孩子聽到喊自己名字時會回頭;9個月左右會知道喊自己的名字,會拍手、再見;1歲大的孩子可以用手正確指出爸爸、媽媽,會喊“爸爸、媽媽”;18個月的孩子能說短句;24個月的孩子能用較長的句子表達訴求。如果孩子的語言發育明顯落后,則提示可能存在異常。
以上情況僅僅只能提示有異常,如果家長遇到類似情況,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找專家進一步檢查、確診。應該科學、客觀對待,即使是腦癱患兒,只要在出生后1年內(最佳康復期是出生6個月內)得以正確診治,大多數孩子的發育也可以基本接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