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蕊

《黃帝內經》對灸法的治療范圍和原則有著明確的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古書中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灸法如此神奇,該如何操作呢?古代的艾炷灸法多為直接灸,直接灸又叫著膚灸、明灸,是將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膚上來施灸的一種方法。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對皮膚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為無瘢痕灸、發泡灸和瘢痕灸三種。
無瘢痕灸 施灸以溫熨為度,不致起泡,不遺留瘢痕。多用小艾炷。臨床適用于虛寒病的輕癥。對昏厥者、小兒及感覺麻痹的患者應小心,防止發泡或灼傷皮膚。
發泡灸 臨床上發泡灸多用小艾炷,對皮膚的灼燙程度較輕。當患者感到皮膚發燙后再繼續灸3~5秒,此時施灸部位皮膚可出現黃斑,且有汗出,隔1~2小時就會發泡。發泡灸適用于一般慢性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皮膚疣等。
瘢痕灸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用黃豆或棗核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局部組織經燙傷后化膿、結痂,痂脫落后留有永久性的瘢痕,故名瘢痕灸。此灸法適用于哮喘、肺癆、癲癇、潰瘍病、慢性胃腸病、發育障礙等癥,對高血壓病患者有預防腦卒中的作用。但是此法對皮膚損傷較大,現在應用極少。
臨床還有間接灸,又稱隔物灸、間隔灸,是利用其他物品將艾炷與皮膚隔開施灸的一種方法。間接灸法可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且火力溫和,患者易于接受,臨床上較直接灸更為常用。間接灸法種類繁多,廣泛應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間接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等。
如果不在醫院,自己操作最為便利的當屬艾條灸。艾條灸又稱艾卷灸,是將艾條點燃后在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的方法。艾條灸分為手持灸和艾灸器灸兩種方法。手持灸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種。
溫和灸 施灸者左手中指、食指放于被灸穴位兩側,以感知患者皮膚受熱程度。此法溫通經脈、散寒祛邪,多用于灸治慢性病,臨床運用最為廣泛。
回旋灸 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上,距離皮膚3厘米,平行往復左右移動或反復旋轉,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可灸20~30分鐘。此灸法適用于風濕痹證、神經性麻痹及廣泛性皮膚病等。
雀啄灸 艾條燃著的一端對準穴位,上下移動,鳥雀啄米樣施灸,一般可灸5分鐘左右。多用于灸治急性病、昏厥、兒童疾患等。此法熱力較強,應注意避免燙傷皮膚。
有些人還經常使用艾灸盒,施灸時,把艾灸盒安放于平坦的應灸部位,將點燃的艾卷對準穴位置于鐵紗上,蓋上盒蓋。艾盒蓋打開的大小程度可根據溫度調節。每次施灸時間在15~30分鐘,可以一次灸附近的多穴。此法適用于痛經、腰痛、腹瀉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