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益雪
摘要:通過對我校學生和家長的問卷調查,學生體能下降的原因是由飲食習慣、運動意識、學習壓力、學校環境、父母意愿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改變現狀我們要加強健康第一的思想宣傳,多學習營養和運動方面的知識,積極與學校領導和家長溝通,營造健康向上的體育意識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體能。
關鍵詞:體能;下降;分析與建議
1.前言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學生的營養狀況明顯改善,常見病的發病率也有所下降。但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卻不斷顯現出較嚴重的問題。與1995年相比,現在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普遍存在怕苦、畏難的思想,運動水平普遍下滑,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具體表現在,反映柔韌性素質的立位體前屈指標水平,平均下降1.8cm;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指標水平,除鄉村男生有所提高外,城市男、女中學生平均下降1.75cm;反映上肢力量的引體向上平均下降2.1次;反映耐力素質的男、女生1000m和800m跑分別平均下降了9.6秒、12.6秒。究其原因,是學生體能下降的結果。而學生體能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我就學生自我、學校、家庭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初步得到一些結果,為有效防止我校中學生體能繼續下降和進一步提高身體素質打下一個理論基礎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統計法、文獻資料法。
3.研究對象
我校七、八、九年級各3個班級,共9個班級531人(其中男生273人,女生258人)。
4.結果與分析
本調查研究使用中央教科所體衛藝中心下發的《中小學生體能下降原因學生問卷》和《中小學生體能下降原因家長問卷》,對我校七、八、九年級各三個班級學生共531人(其中男生273人,女生258人)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學生問卷》、《家長問卷》各531份。回收《學生問卷》531份,《家長問卷》519份,其中回收率為100%和97%、回收問卷有效率各為100%。得到的結果按照學生自身原因、學校原因、校外原因三方面進行整理歸納,得出結論。
4.1學生體能下降的自身原因
學生體能下降的自身原因包括自身身體原因、心理原因兩方面。
4.1.1身體原因
隨著當前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學生攝入的營養充分,食物熱量超高,喜歡肉類、甜食和快餐等高熱量食品的學生比例占51%(如下表一)。這勢必造成了學生體重的增加,加重了身體負擔,運動時易產生疲勞感。另外,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影響著學生的運動能力。由下表(二)可知,約有17—29%的學生不吃早餐,約29—41%的學生晚餐過飽,易造成學生上午體力不足和夜晚睡眠質量不良;由下表(三)可知學生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的達到58—65%,使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體力不足,更無精力進行身體鍛煉。
4.1.2心理原因
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非常高(如下表四),“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達到70%,“一般”的比例也達到24%,“不愿意”的只占6%。說明個體的主觀意識強烈,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愿望。但學生中獨生子女比例較大,他們生活條件優越,易產生怕苦、畏難的思想,在體育運動中,怕臟、怕累、怕出現傷害事故,所以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只是新鮮,好玩。一旦有大運動量或高強度練習時,便產生畏難情緒,暫停或終止鍛煉,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一些學生自身運動技能不如他人,以至于被排斥在運動團體之外,失去了參加身體鍛煉的心理支持。
如下表(四)受學習、升學、就業等壓力的影響,學生自我加重學習負擔(《家長問卷》中,43%的家長認為孩子是自我加重學習負擔),造成無暇進行身體鍛煉;缺少運動知識,沒有因地制宜進行鍛煉的意識,也是限制學生進行鍛煉的關鍵。
5.結論
綜上所述學生體能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為因素包括自身、校領導和教師、家長以及周圍其他人群。這些因素中,作為主觀個體的因素是積極的,客觀的其他方面的態度大多數也是肯定的。但這些人為因素所表現出的行為作用卻是相反的。當在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后,這種行為的反作用就表現得更加強烈。所以說正確的體育觀和健康觀才是影響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關鍵所在。
學校是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在學期間,學生的大部分社會活動行為都發生在學校。即使在校外也會從事諸如作業、復習之類與學校有關的事務。學校也是學生對事物樹立觀點的重要場所,對事物的認知、觀點和行為方式的建立大部分要受到學校師生和環境的影響。所以,學校是學生樹立正確體育觀和健康觀的主要物質基礎。
社會環境是左右學生發展方向的主要力量源泉。社會的發展,人才的需求,是左右學生發展方向和學校辦學方向的巨大動力所在。無論是學校或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環境而獨立存在。所以,社會力量的正確引導,是學生樹立正確體育觀和健康觀的主要動力。
6. 建議
⑴積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⑵加強營養飲食,運動知識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輔導。
⑶經常與班主任、家長進行溝通,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⑷充分發掘自編教材和鄉土教材,克服場地器材不足的因素。
⑸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以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
⑹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圍繞《體質健康標準》開展積極有效的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程小虎.響青少年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調查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1998,5
[2]祝文鋼、陸宇明.應重視青少年健身意識的培養[J].中國學校體育.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