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覃葉
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人人都羨慕的事情,也是人類最簡單最低級的要求。擁有健康的身體,能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能用眼睛飽覽多彩的世界,能用耳朵欣賞美妙的音樂,能用甜美的嗓音說話、唱歌,能快樂地游戲,盡情地玩耍。?可是,在我們的身邊,卻生活著一些不幸的殘疾兒童,身體的殘疾讓他們無法享受人生的快樂,他們有的永遠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不知道世界如此多彩美麗;有的永遠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從沒聽過小鳥歡快的叫聲,不能用話語表達自己的愿望,更不能用歌聲表達自己的快樂;有的因雙腿殘疾而無法快樂地游戲,有的因雙手殘疾無法正常地生活,有的孩子因為生下來缺氧而腦癱的…..傳統觀念認為,殘疾兒童是特殊的人群,需要特別的關愛和照顧-------單獨的學校、專任的教師、互不歧視的同類群體。而現代觀念認為,殘疾只是生命的一種形態,殘疾人與普通人權利平等、地位平等、機會平等。殘疾兒童如果能夠從小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長大后才能更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實現個體和群體的最優發展。不過基于各種因素,還是大部分的殘疾人去了特殊學校,而少部分的肢殘、輕度弱智、弱視和重聽等殘疾孩子進入普通學校普通班級進行教育,這種叫“隨班就讀”,也有說“跟班就讀”。
我們班就有這樣一個殘疾學生陳俊杰,男孩,他的腳有問題,走路一拐一拐的,看起來還是非??蓱z。正因如此,在平時的教育中我都努力不讓他感覺他與其他人不一樣,一視同仁的對待他,體育課他也正常的去上。但是要想真正讓他融入集體中,僅靠我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時間才是最多的。同學們一直以來不太愛和他玩,因為他腳走不快。這種想法已經根深蒂固了,要改變不能夠一蹴而就,得講究方法方式,于是我和班主任商量利用一節班會課,組織了一堂“讓我走進你”主題班會,目的想通過班會,讓班上的同學能夠更多的了解他,讓他也走進同學心里,走進班級中。班會上,我讓陳俊杰同學站上臺,講述了自己的故事,講述了自己的愿望,我先給了他掌聲,并且號召同學們也為他鼓掌;同時我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無歧視”團體健康發展的案例,讓大家認真看,體會殘疾人的苦楚,聆聽他們心靈深處的呼喚。讓同學們紛紛發言,說出自己應該怎樣對待殘疾人,和殘疾人同在一個班,應該怎樣維護他們的自尊心。通過那一次班會,同學們知道了,給予能給別人送去幫助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一份快樂,是一種善良,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精神。同學們對陳俊杰的看法改變了,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了,從此以后,陳俊杰的改變真的很大,學習主動了,你經常可以看到他和同學們下棋、玩耍的情景,課間做操,他跑不動,班干部就給他提出圍繞操場慢慢走的方法,于是,大課間體訓和體育課,他再也不是孤單一個人在教室了。
暑假里我和班主任覃葉一起到陳俊杰家去家訪,從他父母那里了解他的生活和學習,也給他的父母提供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對于他家這樣一個農村家庭,他又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家長沒有多少時間過問他的學習,于是我就抽出時間給他講題,經常下課去關心他,同時班主任也把班上人緣好、成績好的同學安排兩個在他的周邊,幫助他、溫暖他、帶動他,就這樣,他逐漸逐漸的就跟上了班級的步伐,成績從原來的42名上升到了39名,(班級有44個人)這真是可喜的成績,于是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想法,我們要繼續的幫助他、守護他。
花盆里長不出參天松,育人,如果一味地寵慣,那只會讓他越來越得意,越來越迷惘,最終等于是害了他。特別是陳俊杰這樣的學生,如果一味嬌慣,那會寵壞的。所以,我在悉心呵護的同時,更注意對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讓他既有關懷上的優越感,又有有錯必改、有錯誤必須接受批評教育的意識,讓他的成長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標的。比如,他還是有很多陋習、很多不足的方面,同學也會打小報告說他,我該懲罰他的時候一點都不會手下留情,尤其是原則問題的方面我更不能放松,同學們看到老師如此公平對待,也就理解了平常為什么我要多寵他一些的原因,那就是他身體是有殘疾的,我們可以同情,但是在做人方面,我們不能懈怠,而且更要注意這方面的引導。
類似他這樣的殘疾人很多很多,我們學校每個年級都有一兩個,他們一生下來就和不幸相伴,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的是同學平等的對待、真誠的面孔、善意的笑容,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好好地引導班上的孩子們友善地對待殘疾的孩子,用自己的愛心去溫暖那一顆顆孤寂的心靈,讓他們也能快樂地生活在這個群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