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興紅
摘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應該注重學科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就初中生物實驗而言,實驗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密切程度不同,實驗本身的豐富度也不相同,因此要進行教學實踐研究,需要對實驗的內容進行合理選取,結合生物學科課程選擇好一個便于開展的實踐型課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非常重要。
關鍵詞:生物學科實踐活動;創新型人才;實踐型人才
在實際生物學科教學中,深感學生缺乏實踐精神和創新精神。究其原因,源于絕大多數的課堂依然停留在傳統課堂中,學生的知識來源主要來自書本。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通過教師講和學生聽講來進行。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知識傳遞的效率以及學生對教師傳遞的信息的記憶程度。雖然學校和教師明白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其要務,但是教師的主要的手段是講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的是知識占有,而不是能力。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學,是實踐,而不是教。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轉變,教學活動的中心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中應該改變學生機械被動學習的狀態,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因此,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今這信息時代爆炸的時代,社會在飛速發展,各種信息又使得人們對問題的思考流于表面化、膚淺化。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必須思考問題更加深刻、深遠。然則脫離實際的思考又毫無意義。信息時代的中學生物學科教學,教師除了應該利用網絡收集信息,吸收和借鑒其他人的經驗之外,更應該組織學生參加生物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進而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型人才的目的。
如何結合生物學科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型人才呢?
首先是注意培養學生的生物學實驗能力,即要多做實驗。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是引導學生利用一定的工具、儀器和設備有目的有重點的對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進行觀察研習的過程[1]在實驗中要注意不要為了完成實驗而實驗,要把學生的問題意識放在首位。《米酒的制作》實驗中有些米酒制作好了是甜的,有些失敗的制作卻是苦的。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探究這樣的實踐問題。當然對于微生物的特性,學生不僅要知道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可引起疾病和使食物腐敗外,也要知道微生物中很多種類對人類也是有益的。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發面,制醋用到醋酸菌,做酸奶用到乳酸菌,這些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特性,依賴發酵技術來豐富人類的食品。學生在學習相應內容時,通過教師對微生物特性的講解,學生不僅要能記住能說出這些原理,同時也要能夠親身嘗試進行制作,把學到的知識和內容與實際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知道微生物特性在發酵技術中的作用,更加感性的理解生物技術的作用。教學過程除了開闊學生知識視野,也要鼓勵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思考現實問題的能力。更要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興趣、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創造力、動手探究能力等。
就初中生物實驗而言,實驗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密切程度不同,實驗本身的難易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要進行教學實踐研究,需要對實驗的內容進行合理選取,結合生物學科課程選擇好一個便于開展的實踐型課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非常重要。在某種程度上說,學習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所學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有所偏差。而結合生物學科開展的實踐型活動就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筆者所工作的學校是位于城鄉的一所完全中學,學校擁有供教學所用的生物標準實驗室,設備比較老舊,勉強可以提供學生實驗所需的放大鏡、培養皿等基本的設備與藥品,同時每個班都配備了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師教學以及學生探究實驗基本可以順利的完成。我校的生物教師結合生物學科開設綜合實踐課,選取制作米酒,制作腐乳等生物實踐活動。又由于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于周圍的農村,知識基礎相對薄弱,但直接經驗較為豐富,動手實踐能力較強。
有了好的課題,并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事情的開始。因為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團隊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面對有些實際問題,學生自己顯然無法通過簡單的思考來解決,所以必須根據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種資料與信息,熟練地通過閱讀、實驗、檢索、討論等方法獲取信息。而這又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的掌握,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通過對信息的分析與加工,重新生成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創新。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替加速,任何人無論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多么現代化專業化,若干年后,都會碰到相對應用領域而言的專業知識過時問題。而不斷發現問題、利用網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人才的培養來說及其重要。只有培養學生結合運用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能力,學生的創新才有保障。知識、理論只有在經驗活動中才能獲得深刻理解。所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目的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就拿生態農業這個課題來說,怎么樣解決農田間的雜草瘋長?怎么樣解決水和肥的問題?怎么樣解決病蟲害等?都是非常具體的,不經過“嘗試”“承受”,學生無法切入感受性獲得,就無法在學校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解決某一個實際的問題,可以有多種方法,多種手段,這就是創新的來源。
事實上我們教育界一直受困于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師重視口頭教學而不重視學生的實踐。當今的學界,學生可以拿一個很高的分數,但是其真實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不敢恭維。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我國傳統教育對于學生學習成就的評價準則,通常以學科知識為中心,而不是以社會需要為標準,所培養的人往往脫離社會生產實踐,脫離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國外的教育專家非常重視實踐活動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杜威說:“一盎司經驗所以勝過一噸理論,只是因為只有在經驗中,理論才具有充滿活力和可以證實的意義。一種經驗,一種非常微薄的經驗,能夠產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論,但是,離開經驗的理論,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為理論。”
在當下的下的時代,生物學科教學不僅要注重傳授知識和獲取技能,而且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審美能力和勞動素質,進行全要素的學科育人。對于新時代的生物學科教學工作者來說,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型人才是社會對生物學教師的高標準嚴要求。要擔負其這樣的責任,需要我們轉變教學思路,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在教學中創設鮮活的情景,讓學生參與有效的生物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結合信息技術等跨學科知識的運用,去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達到培養出對社會有價值的實踐型和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編輯室 吳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