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要:禮儀是維護社會正常生活所需要遵守的最低道德準則。從個體身心發展水平的角度而言,禮儀表露出一個人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文化素養、交際處事能力。從社會這個宏觀角度而言,禮儀是我國提升文化自信、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明風尚的重要基石。探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在兒童心理教育中的滲透,并做好優秀禮儀文化價值分析,通過加強校園傳統禮儀文化學習,提升公眾對傳統優秀禮儀文化認識,強化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文化思想融會貫通,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強化兒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踐行的有效方式。
關鍵字:傳統禮儀文化;禮儀教育重要性;教育實踐轉化
兒童不僅僅是一個家庭未來的希望,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的希望。兒童不論是從身體發育還是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都處于萌芽階段。因此,在這個萌芽階段對兒童的教育就顯的尤為重要了,如果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兒童心理教育相融合,那么對兒童的成長發育和思想啟蒙作用巨大。
一、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一)兒童發展的需要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人們一直秉持這樣的觀念:一個人即使八斗之才,但是品行不好,也會被人所鄙棄。當我們仰望星空時,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璀璨于華夏文化歷史星河長庚星們皆是德才兼備之人。兒童時期正是一個人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很多習慣都是在這個階段開始逐漸養成的。習慣能夠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文明禮儀知識的灌輸必須從兒童時期就要開始。如今是一個多元化價值觀并存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聲音無一不在影響著兒童。充滿好奇心的兒童在各種探索的過程中缺乏鑒別能力,熱衷于模仿,容易盲目跟從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因此,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我們需要加強對兒童的文明禮儀教育。
(二)傳承文明的需要
戰國后期的荀子在《荀子·修身》這篇中亦多次強調禮節的重要性,大概意思是做人若是沒有禮儀就不能生活,做事情如果不講究禮節就不能成功,治理國家若是不遵守禮節法度,國家就不能安寧。《孝經》中“曾子避席”讓我們看到對老師的尊敬,“程門立雪”也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孔融讓梨”被傳為尊敬長輩的美談。泱泱華夏,千載文明,禮儀文化一直深深鐫刻在我們文明的骨髓里。有一些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直至今日對于我們來說仍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承接并且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文化進行再創造。因此,小學生作為新時代大國航行的揚帆人應當承擔起這份文化延續重任,在新時代的征途中,為我們的華夏禮儀文明開辟新的道路。
(三)時代發展的需要
長時間以來,我國都在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們已不再停留于對物質需要的滿足,精神需要也逐漸受到重視。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生活在一個充滿真摯寬容、溫潤有禮、凡事秉承君子之道的社會。文明禮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道德品質的直觀外在展露,是衡量個人與社會文明程度的客觀準確標尺。新時代的中國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一直在努力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文明禮儀教育不僅關乎大國文化自信的發展,還關乎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是否能和大國飛速發展的經濟政治模式相契合。因此作為文化教育主陣地的學校,更應該抓好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
二、傳統禮儀文化在兒童教育實踐中轉化
少年兒童的認知能力發育尚不完善,年齡越小,對抽象內容的理解能力越差,但對節奏和韻律感強的文字的記憶能力很強,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兒童的智力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因時施教。
結合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和兒童心理特征,在促進傳統文化價值在兒童教育中的有效轉化方面我們可以進行各種嘗試,但這些嘗試一要注意教育內容的時代性轉化,二要注意實現教育方式的現代化轉化。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初衷在于繼承和弘揚其精華部分,但并不意味著復興傳統文化當中宣揚封建、保守、僵化思想的內容。在現代教育視野中,并不是所有經典都是精華,因此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一定要注意甄別。
在進行兒童傳統文化教育時,采用最頻繁的當數課堂內的經典誦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詩篇和經典文章向來講究韻腳和文采,讀起來朗朗上口。有教育者認為,不必要求兒童理解含義,只需讓他們記住內容即可。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對所學內容不求甚解,一是不利于兒童的記憶(畢竟理解了以后更容易記住),二是不利于兒童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要求。教育者可以通過動畫、漫畫、歌曲、舞蹈、故事等直觀形式輔之以盡可能簡潔明了的語言釋義將信息傳遞給兒童,這些方式與單調的語言講解相比,效果更為理想。以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為例,這首詞原本就韻腳整齊,經過譜曲以后變成了一首旋律舒緩好學易記的歌曲。除此以外,根據成語或典故改編而成的兒童故事大都以動畫或漫畫的形式出現,生動活潑、互動性強,極受兒童喜愛。另外,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妨讓孩子走出去,從博物館、圖書館、國學公園、各種以文化研習為主題的冬令營、夏令營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粹。以山東為例,齊魯大地,禮儀之邦,她是儒家學說的發源地,深受儒家文化浸染。以弘揚民族文化為主旨的孔子學院已經在海外遍地開花,身處孔子故里的我們怎可輕易放棄地利優勢?利用寒假暑假組織兒童到曲阜游學,寓教于樂、寓教于游,可以讓兒童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孔子修身養性的智慧,理當比枯坐課堂聽老師講解見效更快一些。
結語:綜上所述,中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中的 “仁德”“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在當今社會仍具有積極的時代價值。探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在兒童心理教育中的滲透,并做好優秀禮儀文化價值分析,通過加強校園傳統禮儀文化教育,提升公眾對優秀傳統禮儀文化認識,強化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文化思想融會貫通,才更有益于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思想。
參考文獻
[1]陳衛平. “國學熱”與當代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J].學術界,2007,(6)
[2]金春峰.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在當今的發展和前景[J].文史哲,2008,(5)
[4]王應麟.三字經[A].尚圣德.中華經典蒙書集注[M].華文出版社,2002:7-9.
[5]尚圣德.中華經典蒙書集注[M].華文出版社,2002:7-9.
[4]物媛,傅瓊.中國傳統不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及當代價值[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5):54-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