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柱芬
摘要:服務性學習是一種把社會服務與學生學習相結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教學法。結合服務性學習理論,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有: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公民責任感等方面。如何采取措施,促進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本文從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服務性學習研究的目的意義等幾方面對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性學習探究進行了論述,并結合具體案例加以了說明。
關鍵詞:社會實踐活動;服務性學習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一)寫好社會實踐“書”,重點在拓展渠道,建機制。
東街小學本質是西部縣城普通小學,在時代背景下,在校學生多數是留守兒童,學生成長環境缺乏監管,導致興趣愛好范圍窄,課外不良誘惑多,各種因素交織,加速學生偏離學習路線的趨勢,開展該項課題的研究,旨在通過對我校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發展狀況的調查和研究,剖析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拓展有效的活動途徑和方式,把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制度化、模式化,讓社會實踐活動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幫助學生擴大學習生活的“邊際效應”,有利于提升學生自我發展空間提高我縣基礎教育水平,推動我縣教育事業發展,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二)讀懂社會實踐“書”,關鍵在更新理念,抓探索。
本文探究,針對我校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現狀,關注學生的社會實踐,是新時代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全方位塑造學生品行、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探索,對學生、教師和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也對提高欠發達地區教育模式的探索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
(一)社會實踐活動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既注重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進行設計,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特別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活動設計應考慮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走出課堂、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學習與發展空間。
(三)活動設計應圍繞主題整合各科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經驗。
三、社會實踐活動案例
我校近些年一直與九龍鎮多社區合作,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清除街道“牛皮癬”創文活動,“綠化環境,播種綠色”植樹活動,“追尋紅色足跡”等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應。下面我就以這一活動來談談自己的做法:
清除“街道牛皮癬”活動案例
活動背景:
一段時期以來,非法小廣告在我縣大街小巷泛濫成災,被人們形容為“街道牛皮癬”。它的存在既破壞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又有損城市形象。小廣告之所以被稱為“街道牛皮癬”,就在于它的頑固:一方面,難以找到理想的清楚方法。另一方面,在于它的屢禁不止。此時,我校的課題組正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服務性學習”教育資源開發的研究,我們決定整合社區資源開展一系列的清除“街道牛皮癬”的主題實踐活動。
活動目的:
一、通過活動培養學生關心市容市貌、維護社區環境的公民意識;通過參與社會公益勞動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鍛煉學生的耐心與毅力;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的責任感。
二、通過調查、實驗、對比、實地清除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組織、策劃能力,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表達能力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使學生體會到美化環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并能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美化環境做貢獻。
活動特色:
本次實踐活動綜合了自然、數學、品德、勞動、等課程的內容,將多學科融合在了一起;整合了任課教師、學校大隊部、少先隊、九龍鎮各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和組織力量,形成了教育合力;從課前的實地調查,到課堂上實驗研究,再到課下親自實踐,撰寫體驗日記,在學校的廣播中宣傳,拓展了學生的活動空間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整合在一起。活動包含了調查、實驗、社會實踐、做手抄報等形式,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
活動過程:
1.緊跟熱點,構思方案
近些年,非法小廣告在我縣的大街小巷逐漸泛濫成災,并有越演越烈的趨勢。縣政府號召全體市民開展了“”小手拉大手“創文活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契機!如果能帶領學生、動員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這樣的社會公益活動,教育效果肯定要比在課堂上說那些大道理強多了。可是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目前還缺乏組織學生參與校外實踐活動的各種保障,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力量獨立組織和實施這樣大型的社會公益活動。于是我想到了整合其他教育資源,利用其他教育力量。恰巧九龍鎮文星社區張衛紅主任找到學校,她們打算開展一次“小手拉大手美化社區”的活動,主要就是聯合學校、家長、社區居民等一起清除九龍鎮各條街道的小廣告,而她們的苦衷是擁有可供清除小廣告的社區基地而缺少參加的人員。
2.開展調查,課堂實驗
學生利用放學回家和節假日時間對各條街道的小廣告張貼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在主題活動課上進行了匯報。通過調查,同學們認為: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理整頓后,非法小廣告泛濫的情況有所改觀(我們與城管隊員提供的最早期小廣告的張貼情況做了對比),但要徹底杜絕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同學們意識到清除小廣告是一場長期的“斗爭”。面對擺在眼前的數字,同學們的反應是驚訝,而更多的同學則是憤怒與指責。在隨后的課堂活動中,同學們為了找到清除小廣告的最佳方法,圍繞這一主題開展了研究性學習。在最后的匯報中,大多數學生同學覺得除了自己做到不亂張貼,還要向家人和身邊的人做大力宣傳,見到有亂貼廣告的行為要制止。
3.參加實踐,服務社區
在一個周六的上午,我校部分師生參加了由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發起的,由九龍鎮各社區與學校共同組織的“擦亮社區”創文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我校部分師生參與了九龍鎮園田社區、文星社區的小東街、鳳鳴街、建設巷、園田路、財富中心、大東街、上南街等街道的清掃和清除“牛皮癬”工作。
4.交流反饋,加大宣傳
回到學校后,同學們紛紛撰寫了體驗日記并送交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及校電視臺進行了播報;各班同學還以此次活動為主線,召開了主題中隊會,制作了手抄報、電腦小報、黑板報等宣傳材料。學校少先隊大隊部還組織大隊委成員對各班的黑板報、文化墻做了評比。就這樣,新一輪的環保教育活動在我校生機勃勃地開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