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彪
[摘 ? 要]加強小學生規矩意識培養,對于提高小學生品德素養,強化小學生自控能力,促進小學生人際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充分認識遵守規矩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和學生一起制定規矩,嚴格執行規矩,言傳身教,發揮家校合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規矩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規矩意識;小學生;品德;家校共育
何為規矩?規矩,原為畫圓形和畫方形的工具,現指一定的標準和準則。“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是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必須遵守的準則,合理的規矩不僅能為人們的生活保駕護航,更能促進個人的健康發展。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掙斷線的風箏不僅不會得到自由,反而會一頭栽向大地。規矩,就是系住風箏的那條線,如果一個人逾越了規矩,很可能帶來隱患或造成嚴重后果。江西省新余市一位13歲的少年在外出游玩時將身體伸出車窗外,家長和司機均看在眼里,卻放任不管,結果車行至一拐彎處時,孩子徑直撞到了限高柱,當場身亡。多么慘痛的教訓!但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做事隨心所欲:過馬路闖紅燈,酒駕、醉駕,任意插隊,在旅游景點亂寫亂畫,更有甚者,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恣意妄為……所有這些,都是漠視規矩的表現。
一、培養規矩意識的重要意義
規矩意識要從小培養,沒有規矩約束的孩子往往為所欲為,不知如何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否妥當,以后也更容易成為不遵守社會規則的人。小學階段是學生建立規則的重要時期,加強規矩意識培養,對于提高小學生品德素養,強化小學生自控能力,促進小學生人際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1.規矩意識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品德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規矩教育要從學生抓起,從小事抓起。一年級的學生進入校園的第一天,有經驗的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認識學校,尤其會帶領學生認清男女廁所在什么位置。一年級的教師都有這樣的經驗,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個月,最是混亂,這也是任課教師們最辛苦的一個月,一個月后,學生們有了初步的規矩意識,就會好多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剛進入學校的一年級小學生認識水平低,還不懂學校的規矩,所以容易逾越規矩。
學生樹立規矩意識的過程,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過程。要讓學生在正確指引下,形成初步辨別是非的能力,逐步踐行真、善、美,并慢慢轉化為行動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品德。
2.規矩意識有助于強化小學生的自控能力
學生樹立規矩的過程,需要輔之以必要的強制手段。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正確指引下,學生能夠明白行為的“是與非”,認識事件的“可與否”,但真正執行起來還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家長的提醒,必要時采取一些懲戒手段予以強制約束,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抵制誘惑、克服困難并自愿堅持。學生的自我控制意識將貫穿于堅持的過程,而樹立規矩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控能力的重要契機。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一個具有較強自控能力的人,更能直面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變壓力為動力,勇于擔當,走向成功。
3.規矩意識有助于促進學生間的人際交往
規矩是約定俗成的標準和法則,如學校的規章制度、班級公約等,尤其是班級公約,它通常是一個班集體的師生共同制定認可的、要求全班學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是全體學生經過討論達成的共識。如果有人違反了班級公約,可能會遭到其他學生的厭惡與唾棄,這時如果沒有教師及時的引導,久而久之,這些被厭惡的學生就會游離于班集體之外,與同學的人際關系緊張,可能更容易產生猜忌、敵視、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進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甚至還會影響身心健康。培養小學生的規矩意識,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人際交往,還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建立乃至自身素質、修養的提高。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呢?
二、培養小學生規矩意識的方法
1.給小學生定規矩要明確,易于操作
小學生的認知帶有很大的具象性,行為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要培養小學生的規矩意識,就要從這些特點出發,做到指令明確,使其有所適從。
當然,針對小學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學生,在表述方式、表達內容上亦要有所差別。例如,同樣是寫字的規矩,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可要求他們“頭要放正,身要挺直,兩臂要開,兩足要平,三個一字,牢記心中,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字體美觀,作業干凈”,這樣的要求具體形象,有目標,有內容,如同一個支架,能幫助小學生書寫快速入門,學生只要照著做,天長日久,就能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建立良好的書寫規矩。而到了中年級,因為有了低年級的訓練,要求則不需要那么具體,可以是“書寫規范端正,作業干凈整潔”。到了高年級,要求更為簡單,如“書寫正確,有速度”。可見,培養小學生的規矩意識,教育者的指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遵循其認知發展規律而發出,要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易于理解和操作。
在學校里,有些規矩常以口號的形式呈現,對于小學生來講,就顯得內容空泛,缺乏操作性。如“舉止文明,談吐大方”,這樣的規矩就沒有提出具體要求,很不好操作,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應當從言談舉止的方方面面做出具體要求,具體到學習生活、待人接物、舉手投足等細節。例如,上學的要求“按時上學不遲到,見到老師問聲好,見到同學問聲早”,上課的要求“眼睛仔細看,耳朵專心聽,發言先舉手,大腦勤思考”,像這樣針對眼、耳、手、口、腦等具體部位進行要求,就能使學生很容易明白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使規矩更具有操作性。
2.從日常小事抓起,抓反復,反復抓
《道德經》有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見微知著,從小處著手做好細節,才能在大事面前堅守規矩。對小學生規矩意識的培養要從日常點滴小事抓起,從進入校門、走進教室抓起;從一次作業、一次打掃衛生抓起;從一句“老師好”、一聲“對不起”抓起;從一次遲到、一次亂扔東西抓起……這樣通過小事教育學生守規矩,做文明學生,就能讓規矩意識入心入腦,真正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小學生自制力水平較低,不合規矩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反復。教師應對培養學生規矩意識過程的長期性、曲折性、復雜性有足夠的認識,當學生出現反復時要沉著,冷靜分析,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反復中進步,最終樹立規矩意識,切不可一見到學生有反復就對其全盤否定。
培養小學生規矩意識并不能一蹴而就。教育不是塑泥坯,能夠做好了身子再做頭和四肢。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幫助學生樹立規矩意識也很難逐項進行,往往是多項規矩同時培養,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側重點,到一定程度再轉入下一項訓練,這樣才符合個體的成長規律。學生需要時間對教師的要求進行積淀內化才能逐漸從他律轉到自律,且這一過程存在個體差異,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也很正常,所以培養小學生規矩意識,需要教育者持續地強調和強化。
3.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不僅需要教師言傳,更需要教師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這種情況在小學階段尤為明顯。小學生具有更大的“向師性”,他們尊重教師,信任教師,把教師作為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規矩意識的建立。比如,某小學在升旗唱國歌時,只有低年級的學生發聲,幾乎聽不到中高年級學生的聲音,學校為此大傷腦筋,多次批評教育但收效甚微。后來,新校長一上任,帶頭在升旗儀式上唱國歌,并要求全體教師也要唱。在校長、教師的影響下,學生們慢慢地張口了。學校趁熱打鐵,利用晨會、班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國旗、國歌是國家的象征,愛國就要從尊重國旗、國歌開始。此后,每到升旗儀式,學生們不僅能唱國歌,而且能隊列整齊、精神飽滿地唱。
由此可見,在任何時候,教師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教育引導學生前,教師自己先做一個守規矩的人,注重利用身教,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努力把學生引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4.嚴格執行規矩,適度予以懲戒
規矩一旦確立,便要嚴格執行,如果不執行,或者偶爾寬松執行,就會導致規矩失去嚴肅性,不利于學生規矩意識的培養。
要嚴格執行規矩,教師首先要秉持公心,樹立“規矩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公正、平等地要求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于自控力較弱、行動力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執行規矩時更容易出錯或有反復,教師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堅持正面指導,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規矩意識。要嚴格執行規矩,還要充分依靠學生,組建班委會。對于班干部,教師既要充分信任,又要嚴格要求,使他們能在執行規矩的過程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引導班干部掌握工作方法,幫助教師管理其他學生,對違反規矩的行為進行制止、提醒、糾正。
當學生違反規矩時,教師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如果是無心之失,要教育學生提高防范意識。但對于故意破壞規矩的行為,必要時要給予懲戒。懲戒是幫助學生養成規矩意識的必要手段,能使學生認識到不遵守規矩的后果,從而增強對規矩的敬畏心理,樹牢遵守規矩的意識。
5.爭取家長支持,家校聯動形成合力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規矩意識,單靠教師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依靠家長和學校的配合。有些學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現差別很大甚至完全不同。很多學生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為所欲為,總能“心想事成”,因為家里沒有學校那么多規矩,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樹立牢固的規矩意識。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們說明規矩的重要性,傳授家庭教育知識和規矩培養策略,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協同促進學生良好規矩意識的形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要充分認識遵守規矩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要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一起制定規矩,注重身教示范引領,嚴格執行規矩,同時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合力,努力教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規矩意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郭向和 ?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