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春林,中共詔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黨支部書記、高級教師,福建省中小學中青年學科(小學語文)教學帶頭人,教育部“國培計劃”(2011)——中小學骨干教師研修項目(小學語文)結業。曾獲得省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師德之星”等榮譽稱號。多次參加省市教育教學專業活動并獲獎;參與或主持省部級課題研究3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摘 ? 要]用好統編本語文教材,加強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需要厘清相關概念的內涵,系統梳理統編教材編寫體系,探索統編教材背景下的有效教學策略,真正落實統編教材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概念內涵;編寫體系;教學策略
統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出發,精心選編了涉及革命傳統教育的課文。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歸納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的內涵、體系與教學策略,有助于一線教師、教研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并用好統編語文教材,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青少年打好中國人的人生底色,賡承紅色基因。
一、厘清: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的內涵
針對“革命傳統教育”一詞,不同的專家學者有不同提法,篇目指向也不完全一致。王帥認為,“革命傳統教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出現在語文教材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式滲透到教學內容中,通過教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1]。溫儒敏在談及統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時指出,要把那些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兩個“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融入教材……2017年,十九大報告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論述中,第一次提煉出了“革命文化”的概念。同年,陳先云指出,統部編語文教材“逐步增加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共安排革命傳統教育題材的課文40余篇,傳承、保留了一批經典的革命傳統教育篇目,還開發了一批適應時代需求的新篇目,有序地安排了革命傳統教育內容”。
本文認為“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是指,依托統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反映源自于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始于1840年中華民族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民族獨立、自由、解放斗爭,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的篇目,開展弘揚偉大的革命精神、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的教育。這一內涵的界定和理解著重體現四個方面的核心要點:一是遵循吸納習近平總書記“紅色文化”等有關理論論述的最新成果;二是確立主體,凸顯統編教材選編的潛在意圖;三是以“1840年”明確篇目指向的時間起點;四是以“源自于”揭示“兩個傳統”之間的內在關系。
二、梳理: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題材篇目的編排體系
基于對“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的內涵界定,對2020年最新版統編語文新教材的相關選編篇目進行梳理分析發現,其中的語文革命傳統教育題材篇目,小學選編課文33篇(占比15.87%),閱讀鏈接等其他選文18篇;中學選編課文25篇(占比17.48%),閱讀鏈接等其他選文23篇。革命傳統篇目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時間維度的特指性與發展性
從時間起點來看,雖然革命傳統源自于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但統編語文教材參考周恩來總理“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的表述,以“1840年”作為梳理“革命傳統教育”教材篇目的時間起點,將“革命傳統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教育”進行了明確區分,避免了“革命傳統教育”概念的“泛化”,體現了其特指性。
從涵蓋歷史階段來看,統編語文篇目涵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先進文化,避免了“革命傳統教育”概念的固化,體現了其發展性。
2.內容題材的系統性與開放性
從內容的覆蓋領域來看,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篇目的內容題材豐富多彩,陳先云先生把其中的主體“革命文化”部分提煉為“國家、政黨、榜樣、民族精神”四個方面,是對“革命文化”篇目系統比較權威的概括和分類,大體上體現了革命傳統教育題材的系統性。如有反映老一輩偉大領袖和革命家事跡的《青山處處埋忠骨》《回憶魯迅先生(節選)》等;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開國大典》《老山界》等;反映不同年代英雄榜樣的《黃繼光》《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鄧稼先》等;直接抒寫歌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高尚情懷的《延安,我把你追尋》《我愛這土地》等。
從題材的國際視野看,統編語文篇目不局限于國內人士及其相關事跡,而是把外國政黨領袖及革命人士事跡如《灰雀》《紀念白求恩》等、紅色經典著作如《少年中國說》《海燕》等也納入篇目范疇,避免了“革命傳統教育”概念的窄化,體現了其開放性。
3.分散與集中相結合以體現學科性
統編語文教材中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元,革命傳統教育與語言文字訓練相融合,以單元形式集中編排革命傳統教育篇目的,只涉及小學六年級上冊“革命歲月”單元和初中七年級下冊“家國情懷”單元,其余的篇目則散見于其他的主題單元中,通過結合單元訓練要素全面發揮其教育功能;同時在拓展閱讀和自主閱讀部分推薦了許多革命傳統教育篇目,為課內教學的補充。篇目編排分散與集中相結合,遵循了語文學科的語用特性,區別于思政學科,體現了學科性。
4.體裁種類豐富以體現多樣性
統編語文教材選文自成體系,主題鮮明,不論是課內閱讀篇目還是課外閱讀篇目,均鮮明地展現了不同歷史時代和歷史人物強烈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同時也注重了體裁的多樣性。如小說體裁的《小英雄雨來》《故鄉》,散文體裁的《千年夢圓在今朝》《土地的誓言》,戲劇體裁的《屈原(節選)》,詩歌體裁的《長征》《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此外,還有新聞稿、演講詞等。選文體裁的多樣性,也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本色,有利于落實語文學科的語用目標。
三、探索: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的教學策略
1.緊扣語文要素,堅持教學方法的語文性
教材主編溫儒敏指出,“立德樹人”不是教學中要顯示的一個標簽,強調革命傳統教育,應當是“語文”的,是通過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在起作用的。統編教材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元的編排特點,明確了“教什么”的問題。教師應聚焦語文素養,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揣摩語言,理解句意,認識語言現象和特點,掌握語言規律,從而深刻領會文本的思想內涵。如教學《開國大典》時,教師應該聚焦“點面結合”寫作要素,選擇經典的描寫閱兵式的語段,抓住三個“一齊”等關鍵詞句品析,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宏大場面,感受莊嚴熱烈的氣氛,以語文的方式,學習揣摩語言表達方式,同時讓學生得到教育,激發起學生對新中國的熱愛[3]。
2.針對年齡特征,突出價值引導的原則性
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在青少年心里植入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青少年時期是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其三觀的引導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因此,在引導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鼓勵思辯的同時,教師更要注意堅持價值引導的原則性。例如,在教學郭沫若詩歌《天上的街市》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發奮圖強,走向美好的未來;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才能不再讓屈辱歷史重演。但是我們更應該向往詩人描繪的美好祥和的世界,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倡導以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3.注重感悟體驗,重視教學方式的情感性
語文革命傳統教育篇目反映了宏大歷史背景、重大歷史事件、震撼人心的敘事、革命領袖偉大的人格魅力、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內含豐富的情感。語文革命傳統教育承載紅色基因傳承、立德樹人特殊使命,人文精神的落地離不開“動之以情”,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發掘語文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感悟體驗,讓紅色種子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心田。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通過分析“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一句,引導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情感,同時補充“南京大屠殺”資料,使學生理解五壯士和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激發其愛國情感。
4.有機挖掘整合,關注資源拓展的關聯性
統編語文教材重視閱讀的拓展,通過“我愛閱讀”“名著導讀”等方式安排了溝通課內外閱讀活動。在扎實落實教材安排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情和教學實際整合資源,做好資源的拓展,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并拓寬視野。值得注意的是,在資源拓展時要注意關聯性。對此,可以采用人物相關和主題相關的方式。例如,在教學《朱德的扁擔》一課,教師通過提問“朱德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有許多的故事,有一個故事叫《朱德三奇》,朱德到底有哪三奇呢?”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從而加深對課文和人物的認識。還可從身邊的紅色文化資源入手,整合地方資源,同道德與法治、音樂、地理等學科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生打好中國的底色,傳承紅色基因[4]。
綜上,統編語文革命傳統教育篇目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概念和選編篇目進行深入的厘清和梳理,探索落實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有效策略,對于傳承紅色基因,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帥.革命傳統在語文教材話語中[J].語文建設,2005(7):11-14.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和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3]劉仁增.語用課,開講啦(2019年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4]周安妮.統編教材革命文化題材選文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19(11):29-31.
(責任編輯 姚力寧 ?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