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霞


【摘要】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推行的幾年時間里,每所幼兒園都在不斷解讀課程游戲化的理念,設計課程游戲化推進的行動框架。在課程改革的契機下,對于一所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周邊有一定商業特色的幼兒園來說,如何去選擇合適的介質,構建屬于本園的課程游戲化發展路徑呢?本文中,筆者用設計完整教學活動的思路,闡釋了幼兒園近三年在課程游戲化建設中的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實習場;課程游戲化
一、分析教材—剖析商幼課程游戲化的可行方案
⒈商幼的文化背景—經商家庭進駐云集。我園地處中國常熟服裝城,來自五湖四海的家庭云集于此,從事著各種貨品的買賣交易,而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從小對商業活動耳濡目染,他們理解父母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工作性質。
⒉商幼的歷史經驗—角色游戲曾經風靡。商幼曾進行過很多地域特色明顯的角色游戲,老師們對創設相應的場景有一定的經驗,而且對孩子們在游戲中的良好表現也是持非常肯定的態度。
⒊商幼的優勢資源—商品唾手可得。招商城是一個大型交易市場,這里資源豐富,貨品琳瑯滿目且唾手可得。其中像布匹、絲帶、拉鏈、紐扣等物品成了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的良好材料,幼兒園周邊的一些特色商鋪、設計學校、表演T臺、輔料加工等也是參觀、學習的有效資源。
⒋商幼的上期積淀—特色區域有效創建。我園的寬走廊為創設有文化特色的游戲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幼兒園前期也結合了每位教師能力特點,創設了多個有商幼特色的游戲區域,在多次游戲中孩子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二、確定思路—定位商幼課程游戲化的實踐方向
⒈尋找文獻:幼兒園教職工集體認真閱讀了虞永平教授主編的《實習場與幼兒教育》,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實習場的概念,以及實習場開展的背景、意義及實施方法。還學習了《讓早期學習理論看得見》《游戲、兒童發展與早期教育》《兒童心理學》等書籍,從書中認識到:社會文化對游戲中學習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⒉方案診斷:確定了主題,就要擬定目標,梳理方法、策略與路徑,就像瑞吉歐的項目活動一樣,要為幼兒的游戲開展搭建有效的支架。方案完成后,請高校學前教育的教授、教研員等專家來園把脈與診斷。診斷使方案從中觀視角向宏觀視角提升,認清游戲獨立性和融合性的關聯,打開了我園課程文化建設的思路。
三、活動準備—做好商城實習場資源的利用開發
(一)經驗準備:學習實習場理論
實習場是什么?實習場游戲的優勢和建設目標又是什么?通過業務學習,老師們通過認真解讀實施方案,充分了解我園實施課程游戲化的方法和路徑,并通過相關讀書活動,獲得學前教育的相關知識儲備。
(二)物質準備:創建實習場區域
經過一系列梳理和審議,我園繪制了商幼十個實習場的框架藍圖,并設計了空間分布、童趣命名,對十個實習場進行了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我們還從人數設置、材料投放及關鍵經驗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度思考,形成了文本。
(三)人員準備:組建實習場團隊
“實習場研究團隊”,此團隊由骨干教師組成,通過各種教研沙龍研討,走入社區、走進工廠,找尋周邊資源中適合幼兒的實習場內容,生發能支持幼兒學習的游戲經驗。
“項目研究小分隊”,每一個實習場形成2—3人的分隊組織,著重思考實習場從組建、設計、開發到形成的游戲脈絡,提出每一個實習場特有的研究策略。
“專長行動研究組”,設有項目開發組、環境設計組、策略策劃組、問題匯編組等,以教師能力專長統整幼兒園實習場游戲。
“各行各業助教團”,發揮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職業優勢,讓他們來園演示、講解、指導等,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機會。
四、活動過程—開啟商幼實習場游戲的探索通道
(一)“一帶一路”的軌跡與推進
(1)第一條“一帶一路”—“小店鋪到大工廠”。如果說實習場是一座大工廠,那么班級學習性區域就是一間小店鋪。如大2班本月在大工廠“中國商幼服裝城”進行游戲,那么大2班的學習性區域(小店鋪)就可以創設服裝加工坊,使幼兒去大工廠游戲時得心應手,小店鋪成為大工廠的后盾,確保大工廠游戲的順利推行。
(2)第二條“一帶一路”—“一班一帶到混合混齡”。上學期,我園中大班幼兒在每一個實習場進行一個月的深度體驗學習,在此期間所形成的游戲計劃、記錄、反思以及影像文本資料教師會分享給下一個進入班級,形成“一班一帶”策略。下學期,推進年段混班、全園混齡自選游戲,打破班級、年級的界限,形成“大帶小”“強帶弱”策略,讓游戲在交互中更多元、立體。
(3)第三條“一帶一路”—“實習場社區+”大聯動。每一個獨立的實習場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大“社區”,實習場之間的交往、互通帶給幼兒更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第三條“一帶一路”將整個實習場統整,形成“社區+”概念,讓幼兒在大社區空間下聯合游戲,使游戲更豐富、更有內涵。
(二)“理財文化”的植入與升華
我園以10號實習場—“快樂理財小銀行”為抓手,植入理財文化,通過佩奇章、佩奇幣、佩奇包、幼兒成長存折來實現培養目標,即將幼兒培養成“理財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等多位一體的能干寶貝。
“佩奇章”分為學習章、禮貌章、生活章、游戲章、收集章。結合教研室下發《一日活動應知應會》,修訂形成詳細的蓋章評價細則,教師根據幼兒在一日活動的具體表現進行蓋章評價。
“佩奇幣”是我園自制游戲幣種。每周三的實習場游戲時間內,幼兒可到“銀行”進行章和“幣”的兌換,所兌換的“佩奇幣”可到其他的實習場進行買賣或消費,也可以把佩奇幣積累起來,到“銀行”直接兌換。在真實情景中培養孩子消費觀、理財能力等。
“佩奇包”由家庭制作或在服裝城實習場加工得來,跨上佩奇包,裝上幼兒成長存折,我的游戲我做主。
“幼兒成長存折”具有兩項功能,首先它的蓋章評價功能讓每一次蓋章成為教師觀察評價的手段,幼兒在日常的翻閱中能知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教師和家長也可以從中大致了解幼兒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情況;其次還能充分發揮存折的理財功能,從“集章→兌幣→游戲→存入”游戲中,培養幼兒的理財能力。
(三)“課程學習”的補充與一體
實習場游戲經驗的獲得來源于生活,扎根于課程。只有當游戲與課程有機融合,才能有效推進每一次實習場的游戲進程。
1.“主題式”課程與實習場的融合
結合每月各年級組預設或生成的課程主題內容,將獲得的經驗運用于實習場游戲;實習場逐步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實習場游戲中的主要內容納入課程實施,不斷激活課程設置的有效性,讓實習場游戲的“學習故事”更凸顯價值。
⒉“活動式”課程與實習場的融合
結合節日活動、特色活動、開放日活動等,充分運用實習場資源,在活動中不斷凸顯幼兒思考、參與的程度,讓每一次活動都立足兒童、回歸兒童,讓幼兒成為策劃者、實施者、參與者。
(四)“且行且思”的調整與創新
⒈每月一次的計劃與指導
幼兒園制定每月一次的實施計劃,擬定不同的工作重點,推進課程游戲化的有效提升。每月末,結合游戲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邀請不同層面的專家來園把脈、診斷,及時將一些教師游戲組織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消化,為后期游戲的開展打通經脈。
⒉展示活動的經驗與分享
老師們逐漸將展示常態化、系統化,使之成為我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一項常規工作。每次展示活動過后,教研組會進行不同層面的微沙龍研討,或讓老中青三代間、骨干與非骨干間進行對話,或與專家對話,老師們成為課程實施的主動學習者和思考者。
在幼兒園獨有的“商城資源”背景下,我園積極依托“商城文化”,傳承“商城精神”,結合我園寬走廊、戶外場地的園舍優勢,合理思考地域資源,盤活兒童實習場架構,積極構建具有獨特文化背景的實習場空間,科學設置兒童實習場游戲的“工作”任務,讓我園兒童真實體驗游戲、“工作”,不斷引導兒童與實習場對話、共融、成長,讓境脈化實習場成為我園兒童一種自然的學習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豐滿腳手架,讓我園兒童在課程游戲化改革中獲得真正的提升及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