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杏樺
【摘要】小學科學的生活應用性極強,尤其是在低年級的科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游戲化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游戲元素或方法,讓學生在游戲中不斷試煉,總結規律及答案,它將枯燥的知識變得更加豐富生動。引入游戲化教學法構建充滿趣味的科學課堂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將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科學素養。筆者結合小學低段科學的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利用游戲化教學法構建充滿趣味的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
【關鍵詞】游戲教學法;科學課堂;小學科學;低年級
大部分低年級小學生都活潑好動,并且由于其心智不成熟,在課堂中很難做到整節課都很自律地聽課。讀不懂孩子,讀不懂孩子學習科學的方式,成為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的難題。基于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不能過于嚴肅,需要滿足兒童好玩的心理。游戲化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將一些富有趣味性且兼具益智性的游戲穿插到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旨在進一步降低教學內容的枯燥性,將其變成學生感興趣的研究對象,以此不斷增強教與學的效果,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進行科學探究,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進行游戲化教學并不意味著“游戲+科學”的簡單拼接和堆徹,而是指將游戲與科學有機融合的一種教學方式,那么,游戲化教學在科學課堂中如何實施呢?
一、找準切入點,激發好奇心
小學科學老師在設計教學游戲時,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保證所選擇的教學游戲切合學生的實際,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其中。
(一)以生活中的游戲切入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只有讓兒童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游戲,才能使教學活動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進步。”游戲的設計要基于教師對教材的熟悉和對兒童心理的了解,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引發兒童的共鳴,使兒童迸發出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
在“測試反應快慢”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實際入手,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曾經玩過的能測試反應快慢的游戲,然后讓學生再一次玩“翻拍手”這一生活中經常玩的游戲。游戲結束后,聚焦“在這個游戲中,我們用到了什么感覺器官”這一問題,讓學生回憶游戲的過程,學生回答用到了眼睛(視覺)、手(觸覺)、耳朵(聽覺),從而發現,感覺器官在接收游戲信息后,身體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知識不能孤立地茁壯成長,知識只有源于生活,才有生活的氣息,會讓學生理解得更真實、更深切。
(二)以有趣的故事切入
在小學低年級中,學生還處于兒童成長階段,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大多數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將科學知識轉變為故事。教師在課前對所要講的科學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再將要講的知識編成故事情節,并且所編的故事里要涉及課堂中要講的內容。比如在“給動物分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境:“森林里要舉辦動物運動會,動物們在討論要比賽什么項目?小兔說比誰跑得快,喜鵲說比誰飛得高,金魚說比誰游得快,蝸牛說比誰爬得慢……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同學們,你覺得他們應該比拼什么項目才公平呢?”由此引發要對動物進行分類的思考。故事化的游戲設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構建新的知識,解決問題,獲得關鍵知識、技能和理解。
(三)以競爭性的比賽切入
僅僅是單純地玩游戲,學生很容易產生疲憊感,熱情也會有所降低,因此在進行游戲化教學時,教師除了要更加靈活地應用游戲,也可以加入競爭的因素,讓學生在游戲中競爭。例如在“測試反應快慢”游戲中以抓住速度尺的總分數為判斷標準,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最終以總分的高低排名評出勝出的小組,并由勝出的小組成員作為“頭號玩家”介紹取得高分的經驗和方法。
二、找準融合點,提高科學素養
進行游戲化教學,教師需要將游戲與科學有機地融合,幫助學生打通科學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節點,使學生在充滿趣味性與科學味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深入探究,煉得新知。
(一)游戲機制與科學實驗要求的融合
游戲機制即為游戲中的過程和規則,也就是說,機制描述了玩家怎樣才能完成游戲目標。引入游戲化教學法,游戲的機制要與科學實驗的要求融合,既要明晰游戲機制,又要明確實驗的要求和注意,使游戲更高效。例如“測量反應快慢”游戲開始前,由學生設定比賽的規則:拿“速度尺”那位同學手拿“速度尺”哪個位置?放手之前的口令是怎樣的?還要把負責抓的同學手指打開的角度大小、手與速度尺的距離等等具體游戲規則列出來,以提高游戲教學的效率。
(二)游戲內容與知識難點的融合
把知識點和易錯點放在搶答的題目中,學生在搶答的過程中,快速思考判斷并做出選擇,這種方式可以把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地顯露出來,達到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例如,在“各種各樣的天氣”教學中,教師利用平板電腦和信息技術設計搶答小游戲,把重點和難點的知識放到搶答的題目中,讓同學間進行搶答比賽。隨著游戲音樂的響起,一道又一道的題目按順序快速出現在屏幕上,學生思考、判斷并作答。游戲結束后,通過條形統計圖展示每道題目的得分率。從得分率中看出,學生對多云和陰天這兩個天氣情況的判斷容易混淆,老師可以馬上進行指導。后續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們對這兩種天氣的判斷不再出現錯誤了。
(三)游戲闖關與知識梯度的融合
教學需要由淺入深,游戲環節也要層層遞進,有利于學生經驗的積累和遷移。這樣不僅能夠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在游戲中有所收獲,還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點,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讓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例如“測試反應快慢”中的“抓尺子”游戲中,第一個環節是“比一比誰抓住的次數多”,學生抓住后在表格相應的次序中打勾。表格的記錄直觀地讓學生看出,隨著抓的次序遞增,抓到的次數也在增加。學生體會到,在反復的強化訓練中,反應速度會有一定的提升。第二個環節是“把每次抓住部位的分數記錄下來,比一比誰的得分多”。讓學生看到,隨著抓的次數增多,反應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分數越來越高。第三個環節是“說說你提高游戲得分的方法”,學生談自己的感受,總結出綜合使用感覺器官的優勢。
三、找準延伸點,提升創造力
科學課堂中,把握知識的延伸點,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科學實踐體驗,感悟科學的思維方法,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還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低年級學生在游戲中往往只會活動,而不重視思維。只有在教師的追問和點撥下,低年級學生才能明白要有意識地玩,要邊玩邊觀察,發現不一樣的科學認識。所以,在游戲中加入研討板塊,通過師生和生生間的頭腦風暴、思維碰撞,讓學生在知識的延伸點中獲得對科學知識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例如“起點和終點”教學中,可建立一個真實的場景或者模擬、虛構的場景,讓學生扮演運動員進行跳遠比賽,兩位同學做裁判,其他同學做觀眾。在沒有規定起點和終點的前提下,直接讓他們跳,請裁判判定誰跳得最遠,結果兩個裁判給出不一定的判定,觀眾們議論紛紛,對裁定的結果存在異議,從而引發同學們對起點和終點的思考和研討。同學們認識到要讓比賽公平,必須定好起點,規定終點的劃定方法。教學后讓學生遷移關于起點和終點的知識,設計出更多其他比賽的規則。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段科學課中引入游戲化教學法不是簡單地把游戲加入科學教學中,而是需要教師科學地設計游戲,找準游戲化教學法的切入點,將游戲與科學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科學知識的延伸點上,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引入游戲教學法構建小學低年級趣味科學課堂需要教師有童心、有愛心、有創新的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發現他們的問題、需求,不斷挖掘科學知識與游戲之間的關系,使游戲更具吸引力。寓科學知識于游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游戲化教學的最大優勢,從而實現創新教育的目的,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張國梅. 論引入游戲教學法構建趣味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2).
[4]冉瑞彪. 寓教于趣,寓學于樂:數學游戲在小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讀與寫雜志,2020(28).
[5]安海東.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游戲化教學的探討[J].學周刊,2020(24).
[6]蔣亭瑋. 試分析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應用[J].教育研究,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