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貞
摘要:疫情以來,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總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對家人說的話置若罔聞,有時甚至說一句,頂三句……面對孩子沉迷手機的現象,家長應該如何進行有效引導呢?本文提出了四大妙招,供家長參考: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孩子精準的愛;用平和的心態,共同協商“親子的約定”;用美和愛的眼睛看孩子,多給孩子心靈上的滋養;營造“無聲”的家庭環境,發掘孩子成長的力量。
關鍵詞:沉迷手機;親子溝通;心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9-0074-03
疫情期間,孩子們不得不待在家里參與線上學習,深刻地體會了一把“宅男宅女”的滋味。“宅”,意味著待在家里,通過電子設備來進行日常活動。對此,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孩子在家總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對家人說的話置若罔聞,有時甚至說一句頂三句……
其實,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作為現代的一種重要通訊工具,除了打電話、發信息等功能,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手機就像一個百寶箱,無所不能,使人們的社交、購物、娛樂和學習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手機里面有著各種熱門的游戲、流行的網劇和歌曲、與陌生人直接交流的社交軟件,以及“某音”里各種稀奇古怪的視頻……這些都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讓孩子們拿起手機就不想放下。
不可否認,長時間地使用手機會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如視力下降、學業受阻、體型發胖、頸椎疾病,以及出現各種人際交往障礙和情緒問題等。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會抓狂,迫不及待地要跟孩子講道理。有的家長可能會出現過度的防御,視手機為威脅孩子成長的洪水猛獸。而孩子面對父母的說教,往往是左耳進右耳出,有的甚至出現逆反心理,以致親子矛盾不斷升級。那么,家長怎樣才能更好地預防孩子沉迷手機呢?我們可以嘗試下面四大妙招。
妙招一: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孩子精準的愛
各位家長,當您在為孩子沉迷手機而發愁的時候,您有沒有想過,當孩子沉迷手機時,他在“迷”什么?手機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研究發現,可以將孩子玩手機的心理需求歸納為四個核心類別:信息、認知需求;放松、娛樂需求;個性、時尚需求;溝通、歸屬、情感需求[1]。其中,放松、娛樂需求和溝通、歸屬、情感需求最為常見。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喜歡拿手機來聽音樂、看網劇、玩游戲,可能他想要滿足的是放松、娛樂需求。要解決孩子的這一需求,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娛樂的方式。我們不妨在生活中多陪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科學小實驗;跟孩子一起做做飯、打打牌、下下棋;或者帶孩子參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參加戶外體育運動;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跟孩子共同策劃一次家庭旅行……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孩子對手機的渴望,也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提升孩子的實踐能力。
假如孩子喜歡上網聊天、刷微博、發朋友圈求關注求點贊等,他有可能對溝通、歸屬、情感的需求比較強烈。這時,需要家長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與陪伴。例如,當孩子開學后出現不適應時,家長可以試著這樣詢問:“漫長的暑假過后,學校生活會讓你感覺不適應,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受。如果你想找人說一說,我愿意放下手頭的工作,傾聽你的煩惱。還是你只需要我給你一個擁抱,為你鼓勁加油?或者你想讓我做一頓你喜歡的佳肴,讓你滿血復活?”當孩子有情感交流的需要時,你都在場并能提供幫助,而且你能給予他毫無保留、全心全意的關注,對孩子而言,這意味著“我是被愛的,我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長此以往,親子關系會有質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得到同伴的認同,對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發現,友誼支持對初中生的影響更大[1]。由于同齡人有著相似的生活經驗和共同話題,同伴的話語往往比長輩的說教更有效。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對于同伴認同的渴望,鼓勵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積極參加一些社團活動,通過同齡人的互幫互助,讓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獲得歸屬感、認同感和成就感。
妙招二:用平和的心態,共同協商“親子的約定”
有的家長“談手機色變”,忽視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心理需求,一看到孩子玩手機,或者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稍長,就會不停地在孩子耳邊嘮叨:“吃飯了,別玩手機了!聽到了沒有!”“說了你多少遍了,還在玩手機,趕緊去睡覺。”“我說了不許再玩了,你應該好好學習。”有的家長還會采用一些極端的方式,如生氣吼罵、沒收手機、暴打一頓等,強制孩子擺脫“手機癮”。當家長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玩手機的問題時,也許孩子會委屈地聽從你的安排,但也有可能會陽奉陰違,趁家長上班或不注意時,偷偷地拿起手機接著再玩。更為嚴重的,可能會跟家長慪氣,用生命安全來要挾父母。
對此,家長可以用平和的心態來提醒孩子:“還有十分鐘就到約定時間了,要注意統籌安排哦。”“現在是晚上10點鐘,你玩手機已經有一個小時了,是不是該休息了呢?”用商量的語氣與孩子交流,而不是用命令式的口吻,孩子會從中感受到你的尊重和關心,也更容易接受建議。當然,家長要事先跟孩子一起協商、制定手機使用的規則,例如什么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長時間、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在與孩子商量時,家長要多聽取孩子的意見,不要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在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礎上,家長也要耐心地進行引導和解釋,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這時,家長可以用“我希望”的句型來表達自己的期待,例如:“我希望你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我建議平時上課時間不能玩手機,周五晚上可以玩一個小時,周末及節假日每天不超過兩個小時。”通過協商的方式,把家長的期望傳達給孩子,同時給孩子一定的思考和回旋的余地,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再作出正確選擇。這樣不僅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覺得自己長大了,也有發言權,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處理人際關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