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關鍵詞:結巴;好孩子;親子溝通;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9-0062-03
忽然有一天,我從前的一名學生A發微信告訴我她國慶要結婚了,邀請我去出席她的婚禮。我喜出望外,我雖然一般不會參加學生的婚禮,但是被他們想起還是很開心的。她現在碩士畢業,在北京某明星企業上班。這真讓人欣慰。
一、案例概況
A是我五年前的一位來訪者,大學二年級的時候由別的老師推薦來找我,原因是她不會說話,在課堂上或人多的場合開口說話就“結巴”,然后就說不下去了,卡在那里很尷尬,于是在公開場合就不說話了。這看似一個小問題,但是要改變還是比較麻煩的。我在大學做咨詢師,二十多年來遇到的這樣的學生還不少,我對她說:“沒事的,你的這個問題遇到我就沒事了,會很快解決的。”但是誰知還真的不容易,幾經周折,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才讓她由“灰姑娘”華麗轉身,變成讓人矚目的班級公主——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被北京某985高校錄取為碩士研究生。
“結巴”又叫口吃,是語言表達不流暢的一種障礙行為,這個人群還比較大,治愈也不是很容易。我在大學里常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團體治療,組成6~10人小團體,經過6~8次團體活動,效果比較顯著。我常常要求找我治療“結巴”的學生自己去招募具有共同特點和愿意接受輔導的人來組建團體。另一種方法是個體輔導,一對一。A同學不愿意進團體,只愿意與我一對一談。與她的交談讓我了解到一個灰姑娘的坎坷成長經歷,而這種坎坷恰恰來自她的父母,為了讓她更好而給她制造種種麻煩和障礙。她的父母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A的“結巴”是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的。在一次學校的表演活動上,她既是演員,要表演唱歌,又是主持人。很多家長都來看孩子們的表演,她在臺上感到緊張,說話說不好,結結巴巴,輪到她唱歌也沒有唱好。父母覺得很沒有面子,爸爸當場就叫她下臺別唱了。從那以后,A在公眾場合說話就很緊張,但父母和老師當時沒有注意到。
其實A多才多藝,喜歡唱歌跳舞,畫畫也不錯,但是父母覺得這些沒有用,要有好的文化課成績才行,不允許她在這些方面發展。這對夫妻對孩子的教育很嚴格,意見始終保持一致,A在家不敢有任何反抗,一直壓抑著自己。慢慢地從初中開始,她發現自己越來越自卑,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在公開場合不敢發言。進入高中之后更加嚴重,父母對她也很不滿意,高中住校,放假也不想回家。
我首先開始對她進行語言表達不流暢問題的咨詢,之后發現她有人際交往障礙,在討論人際交往障礙時,發現她是一個非常追求完美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因此做不好就非常自責,經常貶低自己。她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筆試從來沒有問題,成績很好,但是只要有語言表達的需求,立即逃離,因此在大學里什么活動也不參加,她對自己也越來越不滿意。她還有輕度抑郁,有不想活和活著沒意思的念頭,但是沒有付諸行動。
二、咨詢過程及咨詢要點
綜上,“結巴”只是A的一個表面癥狀,背后有復雜的情結,這個情結不化解,是很難治好“結巴”的。A和大多數女生一樣,對父母很尊重,言聽計從,不反抗,不調皮,盡自己最大努力讓父母滿意。不過,A在談戀愛的問題上與父母爭贏了,因為她說,這幾年要不是男朋友支持我,我早就死掉了。中學就開始的戀愛成為她抵御壓力的精神動力源。與父母的關系困擾她已久,只可慢慢梳理,如此,這個咨詢進行了兩年多的時間,過程跌宕起伏,很是曲折。
通過交流,我們確定了如下咨詢目標:(1)引導她了解自己“結巴”產生的原因,找到導致創傷的環境因素和自身因素;(2)發現親子關系的問題,訴說壓抑內心的情緒和煩惱:“爸媽怎么可以這樣對我”;(3)了解自己怎么把父母裝在心里帶到大學里,以致讓他們影響了她的大學生活,找到可以重新開始獨立自主生活的思路和方法;(4)雖然已經是大學三年級,但重新開始還不晚,自由自在地發展與成長,擺脫父母的影響和束縛,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關于A “結巴”的癥狀,她有幾個特別的情況:與男朋友講話不結巴,與我單獨說話也很少結巴,只是不能在班級發言,不能當眾演講。下面先將咨詢過程中的幾個要點與大家分享,以便父母們在教育孩子時吸取教訓。
首先,多數父母在教育小學和初中子女時很有自信,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對的,沒有錯。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小,沒有自我保護和自我辨別的能力,更容易受傷。A的父母就是這種情況,很自以為是,親子之間不商量不溝通,總是嚴格要求,看到女兒做得還好,就以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對的,結果弄巧成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巨大潛力,讓他們自由發展,可能結果會更好,但是很多父母總是不放心孩子,過多干涉,結果給孩子造成了傷害,限制了孩子的發展。A特別聽父母的話,父母很有權威感,無論父母說什么,她都會主動去落實完成,成績也很好,基本不用父母操心。但是父母不知道女兒的想法,很少與她交談,每次談話總是以訓話結束。父母以為溝通好了,女兒心中卻充滿了委屈。A高中談戀愛,對父母說:“我們很守規矩的,如果你們反對我就去死。”結果父母沒有反對。
其次,心理學認為,父母是A的內在客體,這個客體具有很強的消極影響力,需要消毒和凈化。這是咨詢師的重要任務。很多人都說原生家庭會傷人,但是任何人都不能脫離原生家庭成長。矛盾在于,父母這個內在客體對人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特別是當孩子十五六歲之后,自我意識形成和逐步完善,這個內在客體的不良影響就會惹很多麻煩。我與A討論,從什么時候開始,她覺得父母對她的要求不合理,父母不懂她,父母也不在乎她的感覺?她說小學高年級就有這樣的感覺,初中最為明顯,但是自己不敢說。父母對她的影響已經深入她的潛意識,習慣聽父母的話,不管對錯全盤接受。隨著慢慢長大,父母的非理性要求使她痛苦萬分,即使進入了大學,自己也會想父母希望我怎么做,我怎樣才能讓他們滿意。實際父母可能什么話都沒有說,或者只是隨便說了一個看法,這個孩子就習慣聽進去并爭取做到,即使自己很痛苦。意識到這個問題,有的人可以調整自己,不再聽父母的了,有的人很難調整。難以調整的原因是,早期的創傷在發揮消極影響,很容易在相似的情境中重復同樣的問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