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樹鳳
摘 要:幼兒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課堂氛圍濃郁,幼兒精神飽滿,主動參與到游戲活動中,課堂充滿歡聲笑語;有的課堂氛圍沉悶,幼兒低頭不語,自顧自地玩耍,不愿意參與到游戲活動中,課堂上只有教師的聲音飄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課堂形式,哪一種會更有趣、更高效?顯然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是幼兒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
關鍵詞:幼兒課程;民俗;扎根
民俗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文化瑰寶,其涉及領域較廣,無論是生產勞動還是人生禮儀、歲時節日等日常生活,都會涉及相關民俗。通常來說,民俗具有獨特性、趣味性、傳承性等特點,能夠給人們帶來獨特感受。近年來,在現代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民俗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其對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也逐漸凸顯出來。到底要如何融入才會不顯得突兀,才會更加高效,又成了所有幼兒教師需要直面的課題。
一、借力民俗文化,引發幼兒求知欲
學習活動本身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孩子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深度探索產生不利影響。古人認為:“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見,要想完成知識學習,引發幼兒求知欲,必須從興趣這個視角出發,借助導入環節,完成認知激活。導入環節在教學設計中的基礎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幼兒教育階段的導入,必須從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著手,采用更加鮮活、生動、形象的形式,而民俗就是不錯的選擇。民俗內容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具有獨特屬性,能夠適應幼兒階段多元化的課程需求。因此教師要革新導入環節,借力民俗文化,觸動幼兒認知基礎,引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幼兒園小班的孩子正處于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對直觀可視的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根據幼兒成長特點,在選擇學習活動內容和主題時,我們教師經過深度思考,將中國結這一具有傳統文化氣息的事物呈現出來,供幼兒認識、學習。雖然幼兒接觸到中國結的機會不多,但他們還是有基本感知的。為了強化教學力度,為深度學習探索做好鋪墊,教師這樣設計導入環節:請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一番,看看今天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樣?幼兒認真觀察,很快發現了中國結。尋找不同的過程就是幼兒思維快速啟動的過程,他們的好奇心被激活。
課堂教學設計需要關注眾多因素,幼兒的興趣點是最重要的一點。精準掌控幼兒興趣點,再從教學主題出發,篩選契合性較強的民俗內容,課堂效度自然顯現出來。導入的目的在于喚醒、激發幼兒求知欲、思維靈感和創造力,在融入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導入形式的選擇。
二、深挖民俗文化,增強課程厚重感
民俗文化之所以備受推崇,不僅因為其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還因為它是中華文化、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它對強化民俗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有積極作用。將民俗融入幼兒課程中,就是因為民俗具有的社會性、傳承性特征。在現代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學實踐中,教師已經能夠有意識地將民俗滲透到學習活動中,以此來吸引幼兒關注,增強課堂趣味屬性。然而大部分教師在融合民俗文化時,往往只注重民俗的表現形式,不能將民俗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顯然,這樣的教學設計是低效的,幼兒只是看了一番熱鬧,情感體驗不夠深刻,借助教學提升幼兒綜合能力的目標也無法達成。在幼兒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不僅要從形式方面著手,更要將民俗的深刻內涵呈現出來,讓幼兒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臨近春節,為了讓孩子們過一個有意義的年,教師設計了“春節知識知多少”的活動,旨在引導幼兒了解春節風俗,感知習俗中蘊含的美好祝愿。教學伊始,教師播放過年相關視頻資料,課堂氛圍瞬間變得熱烈、濃郁起來,幼兒表現得異常激動,歡天喜地。幼兒情緒被調動起來后,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小朋友們,請大家回憶回憶,過年的時候我們要做什么呢?幼兒積極回答:收壓歲錢、放鞭炮、吃餃子、貼春聯。在幼兒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教學活動順利推進。教師著重從貼春聯這個方面展開解析:春聯上要寫什么字?春聯的底色是什么樣的?可不可以換成其他顏色?在師生多元互動中,幼兒很快了解到春聯相關知識,認知層級和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民俗不是單一存在的,它有一定的事物作為載體,教師要以載體為切入點,將幼兒的認知引向深處,充分挖掘出民俗的文化內涵,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科學高效的,課程設計也不會顯得單薄。
幼兒階段是孩子身體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心理發展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幼兒的思想認知很容易出現偏頗,給幼兒全面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要想形塑幼兒綜合素養,為幼兒發展指明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要秉承以幼兒發展為中心的原則,將生動、鮮活、有趣的民俗融入課程中,讓幼兒在積極主動探索中實現認知升級,完成思維啟迪、個性培養。
三、傳承民俗文化,夯實教學效能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教學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實踐體驗的基礎上讓他們感受到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民俗文化融入教學實踐中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學活動返璞歸真的直觀體現。受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幼兒階段的教學以游戲為主,在簡單有趣的游戲中,幼兒身心放松,能夠更好感知世界,認識世界。教師不妨利用這一點,將民俗文化內容以游戲化的形式呈現,給幼兒帶來強烈的視聽沖擊,加速幼兒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過程,提高教學效能性。
民俗內涵的深刻性和豐富性要求教師必須從其深層次內涵著手,進行延伸,繼承民俗中的優良內容,增強幼兒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習“元宵節”這一內容時,教師先講述元宵節的由來,接著展示元宵節相關民俗活動。幼兒很快被多元化的民俗活動吸引,進入學習狀態。這時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手工制作:元宵節習俗很多,請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手工制作,將你最喜歡的元宵節習俗活動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來。幼兒的可選擇性很多,湯圓制作、花燈制作、煙花制作都是不錯的選擇。手工制作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幼兒對手工作品進行細致介紹。創意手工制作將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將知識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幼兒對元宵節的認知進一步提升,教學的價值度自然也得到提升。
幼兒教學中的民俗文化活動設計需要創新,但創新的前提是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幼兒對形式新穎的活動具有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從形式上展開探索。幼兒年齡較小,對具體形象和生動場景情有獨鐘,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在舊有游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融入民俗中的趣味因子,給幼兒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激發他們學習探索動力。當幼兒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歡民俗文化,感知其深刻內涵,教學活動才算是成功的,課堂效能也才會凸顯。
借助多重輔助手段,將幼兒引入特定情境,讓他們在切身感知中生成獨特體驗,完成特定教學任務,這是新型教學理念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幼兒階段孩子有其自身特點,他們雖然年齡小,但好奇心強,身心在快速發展,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也逐步增強。這一時期是引導幼兒感知民俗最好的時機。教師要從教學現實出發,適時將民俗文化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增加課堂趣味性,調動幼兒探索積極性,引發幼兒求知欲。當幼兒生成了獨特認知體驗,知識掌握和能力也會自然生成,課堂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教育基礎自然得到鞏固和夯實。
參考文獻
[1]馬景霞.將民俗文化融入幼兒教學探究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115.
[2]李蔚.心之力——幼兒美術創作指導方法淺見[J].美術教育研究,2014(1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