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科
摘 要:對于小學生而言,知識學習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的教學不僅要注重基礎,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學科,但是由于數學知識零散,抽象,導致學生學習信心喪失。對此,教師應采取“結構性教學”模式,及時結合知識的連續、關聯、循環的認知轉化,促進學生結構思維發展并實現心智轉換。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教學;實踐與思考
在進行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若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實施數學結構教學,首先應該對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其中的原因,理解在新課標的前提下需要滿足的教學原則。在實行結構教學時,教師應該注意整合各知識模塊,對學生進行結構思維的專業培養,對教學過程進行結構化的創建。筆者依據自身教學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為大家提供參考。
一、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
在傳統的小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的工作熱情不足,由此影響了學生,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熱情直線下降。一些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的需求不了解,對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不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小學數學結構教學效率下降。還有一些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對學生的生活感知意識沒有進行有效的培養,這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小學數學結構教學策略
(一)整合各知識模塊
若想進行高效的結構教學,首先應該注意各個模塊之間的知識聯系,形成結構關聯。作為教師也應該注意到,形成結構之間的關聯能夠使自身的知識在運用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小學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階段,我們也應該注意相應的模塊結構不是單一的,教學的形式以及相關的結構的構建不能故步自封,要防止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消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該教材中各個單元的題目找尋其中的聯系,將各個模塊之間進行知識整合,以便于日后結構化教學。
在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注意課堂知識的整合,在小學階段,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學生的自制能力也比較差,也就是說學生真正利用的時間遠遠沒有四十分鐘。為了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足夠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根據現有的教材內容將獨立的單元主題進行有效的整合。比如教師在講述“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內容時,由于“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被分成了完全表面積和不完全表面積兩個課時,這兩課的內容聯系比較密切,學習方法以及學習過程大致相同,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兩者進行整合教學,結合信息技術直觀地體現相應的知識,使學生將知識具象化。我們發現學生在進行知識整合之后,不僅可以完成教師設立的學習目標,還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結合實際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生活感知意識。在學生大致了解相應的整合方法之后,教師還應該加大力度,不僅局限于課堂內容,還應該注重單元知識點的整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雖然年級不同,但是各個階段的單元知識聯系十分密切,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進行整體性學習,形成單元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例如在講述“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除法”課程教學時,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對乘法的講解以及自身的知識理解將其整體把握,形成知識網絡。從教師的角度看,數學知識相對零散,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并不利于他們進行高效教學;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若不及時進行知識整合,恐怕會出現信心缺失的情況。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知識整合,從而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科素養。
(二)培養思維結構化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進行結構化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結構化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一種結構化思維,而數學學習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進行小學結構化教學時,應該注意把控學生對知識結構的了解以及自主建構學習思維的形成。
在進行這一過程的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整體的感受。在數學復習課中,學生的思維結構化能力是最佳的體現,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知曉復習并不只是單純將知識進行重新吸納,更重要的是進行思維的重構。我們都知道不同階段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同,在復習階段學生的能力以及結構思維能力會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基于此對學生進行培養,同時幫助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分數乘法”課題內容講述時,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自主學習,并讓他們嘗試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展示整個單元的知識重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相互交流,進行思維上的碰撞。學生之間由于是同齡人,沒有情感和思想上的包袱,因此可以相互幫助,并建構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邏輯思維方式。若想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教師應該注意到,雖然數學知識零散,但是各個知識之間卻存在內在聯系,所以學生應該學會遷移知識,這對形成結構化思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進行知識拓展,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回顧,并逐漸形成一條清晰的知識脈絡,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逐步打破教材、時間以及空間的局限,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比如在講述平面幾何的知識時,學生可以借助這種思維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以及三角形面積之間的聯系。
(三)進行教學結構化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教學,而若想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實行結構化教學,就需要教師將教學過程進行結構化。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對課程標準進行了解,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對當下學情加以知曉后設置相對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還應該及時依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點,從學生學習心態、知識積累等方面進行分析,及時幫助學生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及時和學生進行課堂交流,了解學生當下的學習情況,并及時進行簡單的分析,了解學生產生的問題和原因,及時解決,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在教學時還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潛能,結合教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并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瓶頸,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例如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量化分析表統計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利用相應的數據進行解析,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進行簡單的評價,利用好自己所學的知識比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在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學習思想的比較,有些學生從開始表面理解,逐漸形成了數形結合意識,并具備了一定的解題能力,通過對學習進行多方比較逐漸將結構的整體性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結構化是指在現有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及時結合知識的連續、關聯、循環的認知轉化,促進學生結構思維形成并實現心智轉換,形成“課課不同,課課融通”的結構化思維方式,讓學生學會在真實問題情境中的一般化問題解決策略,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培養與發展核心素養,提高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穎奇.小學生數學結構化思維的培養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03):93-94.
[2]許春紅.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19(32):153.
[3]夏琪.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探索[J].新智慧,20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