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吉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例題的呈現方式不拘一格,需要教師結合教學需要,選擇更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呈現方式,才能發揮例題的教學價值。結合教學實例,從類比呈現、本質呈現、分步呈現三個角度出發,闡述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優化教材中例題的呈現方式,使例題呈現更科學、更有引領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例題;呈現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6-0072-01
數學教材中的例題,承載著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是推動課堂互動全程向前發展的依據。然而,由于教材記錄和傳遞信息方式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教材中的例題呈現方式略顯單一,信息內容高度濃縮,容易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當思考如何對教材中部分例題的呈現方式進行合理的優化,使例題的呈現更科學、更有引領價值,從而推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結合教學需要,選擇更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例題呈現方式呢?本文對此進行研究。
一、類比呈現,促進學生主動建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改變教材原本按部就班的例題呈現方式,以類比的方式活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從知識架構的整體角度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認識小數”的內容中例5為例,教學片段如下。師:觀察這些數據后,你有什么發現?生:小數的末尾去掉或者添上0,大小不變。師:沒錯,小數如果添上0,或者去掉0,不會改變大小。(教師復述,語速放慢)生:不對,老師您說得不對!師:哦?哪里不對了?生:比如3.03,去掉小數中的0,就成了3.3,明顯比原來的數學3.03要大啊!所以,應該說成“在小數的末尾去掉或者添上0,大小不變”。比如3.03,在末尾加上0,變成3.030,與原來的3.03一樣大小。師:說得真棒!謝謝你的提醒,大家一定要記住是“小數的末尾去掉或者添上0,大小不變”。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借助例題,引導學生對小數性質的內容做到熟練應用,同時,以知識類比的形式增設“警醒”環節,引導學生在辨析、糾錯過程中深化本節課的關鍵知識點,從而實現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二、本質呈現,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新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生活化色彩濃厚。以四年級“加法結合律”一課的教學為例,教材上呈現了一組以“28個男生和17個女生在跳繩,23個女生在踢毽子……”的例題。有教師認為,生活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為此在教學中直接呈現例題。但在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在面對這一例題中單一的數字時,部分學生很難總結出規律的一般性。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化與呈現教學本質之間的一種平衡。例題中的生活化情景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受到了限制,得不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為此,可在教學中增設一個“預熱”環節,在呈現例題前先出示一組習題,比如:76+1=1+( );75+32=32+( );44+( )=39+44;( )+89=89+11;33+(7+40)=?(33+7)+40=?7+(33+40)=?讓學生快速計算后,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題目的形式和答案,在學生總結出“在加法中,不管是先算前兩個加數,還是先算后兩個加數,他們的和不變”的基礎上再呈現出例題。
這樣的呈現方式,可以先激活學生的猜想意識,并在生活化的例題中進一步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總結出規律的一般性。這樣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分步呈現,促進學生深刻理解
教材的例題蘊含著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算理,采用分步式呈現,可以通過將例題的條件、問題以間斷呈現的形式有效分解例題的難度,在每一個分步呈現中都能給予學生思考、交流的空間。以四年級上冊“混合運算”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進行說明。師:仔細觀察小軍和小晴去商店購物的情境圖,你發現了什么?生:小軍買了3本筆記本,小軍還買了1個書包,小軍花15元買了筆記本……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生:小軍買了1個書包和3本筆記本,一共花多少錢?師:你能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生1:可以先算出3本筆記本的費用,再加上1個書包的費用。生2:可以分兩步算,3×5=15(元),15+20=35(元)。生3:可以直接列一個綜合算式:3×5+20=35(元)。這個算法比較簡便。師:很棒!還能提出別的問題嗎?生:小晴買了5盒水彩筆,小晴付了100元,應該找回多少錢?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分步呈現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理解程度,再以巧妙的追問完整地呈現例題,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經驗,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方程”意識,更為深刻地理解方程的含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例題作為高度濃縮的“范例”承載著教學的重要作用。例題的呈現方式不拘一格,教師應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不斷總結經驗,突破教材對信息內容記錄和傳遞的局限性,選擇最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呈現方式,真正發揮例題的引領價值。
參考文獻:
[1]徐士寶.小學數學例題怎樣變“教”為“用”[J].華夏教師,2012(09).
[2]宋運明,李明振,李鵬,等.小學數學教材例題編寫特點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