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英
摘?要?目前,我國初中生閱讀理解能力不甚理想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由于小學閱讀教學的“慣性”影響;一方面因為一些初中語文老師急功近利,教師機械化、碎片化教學。其結果是初中生閱讀興趣缺失,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理解淺表,閱讀效率低下。因此,搭建問題支架提升初中生閱讀理解能力迫在眉睫。
關鍵詞?初中閱讀教學;閱讀能力提升;問題支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是:我國初中的語文教學必須給予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足夠的重視,確保在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來有效對學生閱讀興趣加以激發,并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可是,從我國初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現狀來看,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不盡如人意的初中生閱讀現狀
當下初中生的閱讀現狀主要有三:其一,學生閱讀興趣缺失。其二,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三,閱讀理解淺表化,閱讀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不良閱讀習慣的“慣性”延伸
閱讀理解能力是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人類的一項必備技能,更是學生認識外部世界,學習科學知識與基本技巧,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薄弱,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交際、生活的體驗。一些研究認為,國外低年級的小學生,能夠作簡單的研究性閱讀,文章分析,寫淺意的研究報告、小論文。而我們小學教學中側重朗讀、識記,側重積累,而較少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再加上布置的作業量多,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鈍化了學生思維。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小學閱讀教學的“慣性”仍在初中學生身上發揮著作用,閱讀效率的低下,也就是事出有因的了。
2.部分老師急功近利
初中生的特點是對新生事物敏感,好奇,求知欲強。許多奇特的,變化著的,矛盾著的,能給予他們強烈刺激的事物,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不再像小學時期那樣對家長和老師的觀點盲目信從,而是喜歡懷疑,愿意爭論,追求認識自主,勇于提出不同見解。培養初中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求老師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是教育目標的要求,但是這也導致一些初中語文教師急功近利,在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同時忽視了初中生學情特點,僅采用機械刷題訓練,最終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教學機械化、碎片化
初中教師布署課堂教學設計過度依賴教參,未能深入解讀文本,精準確立教學目標;未能不斷設計問題推動學生思考;也未能給出具體的提高核心素養的閱讀方法。他們或機械化翻開教案照本宣科,或教師“腳踩西瓜皮”想到哪里就講到哪里。沒有清晰簡潔有邏輯的教學設計思路。導致初生閱讀淺表,閱讀效率低下,閱讀能力難以提高。
二、搭建問題支架:有效提升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語文支架式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以生為本”的理念,其核心在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作適當引導,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師搭建的支架一步步往上攀登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重視為學生總結閱讀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運用相應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如《記承天寺夜游》一課,學生初讀,總會感到莫名其妙,筆者認為可大體給出以下問題支架:
①這篇文章中,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夜游的經歷怎樣?
②表現作者怎樣的復雜微妙的情感?
③最后一句中“閑人”一詞該怎么理解?
這三個問題支架,能幫助學生整體感知,宏觀把握全文。
作為老師,我們要不斷搭建問題支架,誘導學生深入思考,牽引學生的思維往縱深開掘發展。讓學生體會思考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李鎮西老師說:“舉重若輕,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課堂教學境界。”筆者認為,搭建問題支架,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所謂“舉重若輕”,是指教師的內在功底以及對教材的處理藝術?!爸亍保傅氖墙處煴救说奈幕瘍浜驼n文固有的文化內涵;“輕”則指的是深入淺出的教學。備課時,教師應該盡可能深入地鉆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內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內涵;在課堂上,則要盡可能兼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將課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打通,讓他們輕松地感悟課文內容。所謂“行云流水”,是指駕馭課堂教學環節、流程、節奏等等的藝術。閱讀教學要把教師“教”的過程編程為學生“學”的過程。無論備課還是上課,都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設計和操作。
三、正課學習時的支架建構
進入正課學習時,為確保正課學習“支架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問題”設置應針對教學的重難點,要指向文本的整體解讀和深層理解。這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教材體系與文本個性,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而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筆者通過反復探求,認為可從三個維度來搭建問題支架:
1.主問題支架的搭建
設計主問題支架,能有效提升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余映潮老師說:“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來帶動整篇文章閱讀的提問設計,我們稱之為主問題設計?!敝鲉栴}是閱讀教學中有質量的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以《貓》(鄭振鐸)的教學為例,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主問題:
①初讀,感知三只貓特點各是什么?
②再讀,理解對三只貓亡失的情感變化如何?
③研讀,為什么對第三只貓的情感和對前兩只貓不同?
這份教學設計“三個主問題”支架既幫助學生獨立解讀文本,又為完整地解讀《貓》提供探索支架。
第一個主問題的搭建使學生能夠整體地把握全文,在此支架的引領下閱讀文本,初步理解全文,進入文本。第二、第三個主問題的搭建是幫助學生重點突破文章學習中的重難點。在第二個主問題的引領下, 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對作者三只貓亡失的情感變化,理清文本情感線索,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借助第三個支架,抓住情感矛盾點,通過對比,抓關鍵詞層層追問,深入探究,幫助學生不斷深入地理解文本,進而牽引出文章中心:關愛弱小,善待生命。三個主問題的設置從內容、情感、再到主題的理解過程,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邏輯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過程。
在思考探索過程中,要通過教師適時適度的提示,幫助和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問題,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師應適時地減少幫助的次數,在最初的接觸時多加指導,以后的引導越來越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求問題答案,在問題支架的建構中得以逐步攀升。在學生對文章的主旨和走向進行了解后,教師要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解決細節問題。搭建了主問題支架,就能很好地達到李鎮西老師所謂的“舉重若輕,行云流水”的效果。優化教材處理,深入課文文本,有利于更深層次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2.尋切入點搭建問題支架
陳日亮道:“語文課不是教內容的課,而是教形式的課。更準確地說,是教‘怎樣從形式達到內容的課。”也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側重形式的討究”,從學生感知的表達層繼續往課文文字的深層去引導探究,關鍵在于通過咬文嚼字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教《濟南的冬天》一課時,筆者問學生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是什么時,學生有的回答“溫晴”,有的回答“響晴”,到底是“響晴”還是“溫晴”呢?筆者叫學生找出依據。通過推理,學生發現“響晴”明顯不恰當,既然如此,那又是什么特點呢?筆者叫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證據。結果,學生從文中尋找到“暖和”“溫暖”“冒著點兒熱氣”等詞語,于是定位于“溫晴”。
可見,細而精,細而深,深之功,全在關鍵詞之洞察幽微。一點中穴,全脈皆通,意味深長??磥怼皽厍纭熬褪沁@篇文章的文眼了。和學生達成共識,尋到這一切入點后,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圍繞這一特點作者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幾幅畫?然后分三步美美地朗讀,美美地品讀,美美地欣賞這幾幅畫。
這樣搭建問題支架,用“溫晴“一詞,貫穿閱讀欣賞的整個過程,像一條線索串起了閃光的珍珠,避免了教學碎問碎答,集中緊湊有邏輯地組織起高效課堂閱讀活動。
3.歸類學生問題搭建問題支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遍喿x的核心在于理解,理解文本,解讀文本。當然,教師的文本解讀并不等同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教師需要整合教學材料、學生認知水平與文本之間的關聯,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思維螺旋式攀爬,直至理解。
例如:教《〈論語〉十二章》時,筆者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句子大意,然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于是筆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其一,句意不理解。其二,無法區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接著,筆者針對學生提出的第一類問題,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的理解為例,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理解,總結方法。
師:同學們怎樣理解“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呢?“知”什么意思?
生:理解為“知道”。
師:人家不知道我,我卻不生氣。這樣理解得通嗎?
生:不通。
師:那這個“知”應該理解為什么更貼切呢??生:了解。
師:確定嗎?
生:確定。
師:依據是什么?
生:結合文章大意,此處應該是談做人修養的,如此推斷。
師:正確,很好??偨Y方法:語境推理。
可見,對文言字詞的一些疑難之處,可前后勾連,運用語境推理來突破,幫助準確理解。
疏通文意后,筆者針對學生提出的第二類問題搭建問題支架:“如何區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展開討論。繼而,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溫故而知新”為例,總結出區別兩者的方法。懂得這種方法后,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到文中找出其他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來,評價結果,判斷正誤。深化理解。這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就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支架理論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學情出發,在教學中不斷設計和搭建閱讀支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和閱讀感受,達到了經驗的積累和情感的提升。不管是在師生的互動還是在學生自主的探索中,支架理論下的閱讀教學都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性,對于提升師生文學素養、提升閱讀教學效率都很有借鑒意義。
[作者通聯:福建將樂縣水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