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微微
摘?要?詩詞是語言藝術的特殊形式,擁有鮮明的審美特質,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詩詞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分析論述了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美育滲透的有效途徑,期望對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美育
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實施,高中語文教學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將美育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化推進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在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內容,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引導學生感受到詩詞深邃的意境美、精煉的語言美以及強烈的情感美,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發展。
一、品詞析字,滲透語言美教育
高中語文詩詞教學要突出語言美,讓學生細細咀嚼精妙的用字用詞,賞析詩詞的音律美、韻律美和節奏美。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講解詩詞基本知識的學習技巧,帶領學生一同品詞析字,讓學生從平仄、韻腳、對仗和意象分析中領會詩詞的語言精練之美。
以《登高》為例,杜甫對整首詩中的每一個字詞都用心雕琢,使這首詩成為了七律中的經典代表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古詩的語言美。從古詩的平仄和韻腳層面進行分析,古詩中偶句結尾處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這首詩的對仗十分嚴格,首聯、尾聯、頷聯、頸聯都遵循對仗原則,句中各字詞之間也遵循對仗原則,如“天”對“風”、“高”對“急”、“沙”對“渚”等,使得這首詩韻律感極強,仿佛一首抑揚起伏的音樂旋律。從古詩的意象層面進行分析,這首詩意象為“悲秋”,詩人看著飄零的秋葉聯想到自身的境遇,對歲月滄桑變換產生深深感嘆。詩人在詩文中用了六種意象,分別為“風”“天”“猿”“渚”“沙”“鳥”,描述了詩人漂泊在外的孤單心境,要求學生通過字詞分析體悟其中意象的含義。
高中詩詞教學要從詩詞中的字詞解析入手,引導學生掌握字詞含義,品讀詩詞韻律,賞析詩詞意象。教師要充分發揮出詩詞本身所具有的獨特語言美,讓學生感受到詩詞工整對仗的語言形式美,以及誦讀詩詞時抑揚頓挫的韻律美,豐富學生的美感體驗,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發展。
二、想象畫面,滲透自然美教育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部分古詩詞采用寫景、詠史、抒情于一體的創作手法,為讀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美。教師在詩詞美育教學中,要深入挖掘詩詞的美育因素,帶領學生一同用心鑒賞詩詞,主動去感受、想象和聆聽詩詞營造的情境世界,進而燃起學生學習和背誦詩詞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這首詞描寫了赤壁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借助自然風景描寫展現廣闊、深沉的意境,能夠給學生帶來視覺審美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美育為主線,帶領學生領略詞中詮釋的壯闊歷史畫卷:“大江東去”勾畫出奔流不息、浩浩蕩蕩的長江水,通過長江水的流動訴說著歷史變遷、時代更迭,暗指“風流人物”如同長江之水一般勇往直前,沒有回頭路。接著,蘇軾用“穿”“拍”“卷”動詞形神具備地描繪出江水奔流的情境以及如畫的江山情境,使學生仿佛看到了拍打在岸邊上綻放出的如層雪般的浪花,聽到了江水隆隆的濤聲,蘇軾對自然風景的動態描繪讓學生產生了時光飛逝、回歸古代之感。在寫景的同時,蘇軾憶起千古豪杰的颯爽英姿,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追念風流人物的功業,表達了蘇軾關注歷史更迭的曠達之心,以及自己功業未就的憂憤之情。教師要讓學生反復誦讀這首詞,抓住其中的關鍵字句,在腦海中勾畫出宏大的自然風景畫卷,體會作者創造的自然美。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想象詩詞描繪的美好自然畫卷,透過景色描寫揣摩作者的情感變化,切實感受到詩詞意境的深邃與恢弘。學生要加強詩詞的反復誦讀,體驗作者營造的視覺美感,進而深深沉醉在情境中理解詩詞的真正含義,激發學生學習和背誦詩詞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發展。
三、群文閱讀,滲透情感美教育
詩詞創作與作者的主觀情感表達有著密切關聯,當作者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相互感應時便會出觸發作者的創作靈感,產生詩詞的審美意趣,展現出詩詞的藝術魅力,給讀者帶來情感美的享受。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群文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分析同類詩詞情感美的方法,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分析能力。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教師可將“懷古”作為群文閱讀的主題,引入《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金陵懷古》(許渾)、《詠懷古跡》(杜甫)、《赤壁》(杜牧)、《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五首古詩詞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細細品味類似古詩詞的情感美。在學生誦讀古詩詞之后,教師讓學生歸納總結一下此類古詩詞的共同之處,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通過思考古時舊聞表達作者對當前社會的憂慮;二是借助古代名人典故表達作者無法報效祖國的憤懣情懷;三是借助“前車之鑒”驚醒世人。之后,教師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懷古”主題的古詩詞可以分為幾類。小組學生通過激烈討論,認為分為七大類,分別為:通古博今類、離別類、山間原野風光類、懷念家鄉親人摯友類、戍守邊疆類、人生思考類和嘲諷類。在歸納出“懷古”詩詞類別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利用多種學習渠道收集和整理各類別的古詩詞,增強學生對“懷古”詩詞的情感體驗。
高中古詩詞教學要關注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發展,采用群文教學策略滲透情感美教育內容,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同類詩詞,掌握同類詩詞的情感分析方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領悟能力和自學能力,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
四、領悟主旨,滲透意境美教育
在高中詩詞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審美化教學內容,明確詩詞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組織安排教學活動,讓學生一步一步深入領悟詩詞主旨,融入到詩詞營造的意境美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降低學生理解詩詞含義的的難度,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分析能力。
以《揚州慢·淮左名都》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安排審美化教學環節,讓學生慢慢融入到意境美氛圍中。具體教學過程為: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以徐凝的《憶揚州》開篇,在學生腦海中描繪出揚州的景象,引起學生對揚州的向往。之后,引入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古詩,讓學生初步感知南宋詞人姜夔看到的揚州情景;在課堂誦讀階段,教師播放歌曲《揚州慢》創建教學情境,讓學生結合注釋朗讀全詞,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思考下這首詞的主旨是什么,以及詞中蘊含著什么樣的深厚情感;在精讀品味階段,教師讓學生用心體會下作者看到景象是虛景還是實景,作者聽到了哪些聲音,油然生出怎樣的情感;在課堂小結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即虛實相生、反襯等手法。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滲透美育教育,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想象出作者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進而達到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起學生多種感官體驗,使學生沉浸在畫面感十足的意境中,進而體會詩詞的美感。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課程教師要關注學生審美素養發展,將詩詞教學作為審美素養培養的突破口,帶領學生一同感受詩詞的語言美、自然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美育因素,組織開展品詞析字、想象畫面、群文閱讀以及領悟主旨等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悟到詩詞的獨特魅力。
[作者通聯:江蘇溧陽市埭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