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滿江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和知識面,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水平,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然而,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為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善于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傳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結合課內外閱讀來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本文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性,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期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參考意見。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習慣;培養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強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其中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必要條件,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影響重大。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將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和改革方向,在新課改的指引下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一、 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意義
語文作為我國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而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途徑,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基于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有效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在積累優美文字語句、掌握不同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的同時,拓展自身的文學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語文鑒賞能力,通過不斷地積累來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并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把控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的耐心和持久性,為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打好基礎。與此同時,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準確把握閱讀文本在遣詞造句、構段謀篇、思想表達等方面所運用的技巧,通過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素養,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深刻領會文章的寫作技巧、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并通過聯系上下文整理文章脈絡,加強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整體把握,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就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主要原因是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對該問題重視不夠,在教學中沒有對學生提出明確地要求和細致耐心地引導和指導。而培養學生閱讀時勤動手的良好習慣,不僅能夠幫助學更好的掌握所閱讀文本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態度,還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做摘錄、記心得、寫總結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積累大量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效實現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3.提高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缺乏意識引導學生也沒有就此作針對性地訓練,導致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不足,對于閱讀文本的選材、構思、表達方式等把握不夠準確。反之,具備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則能夠通過不同文章之間的對比、分析,加強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與把握,提高學生文學審美水平的同時,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提高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二、 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策略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當學生對閱讀產生足夠的興趣時,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激發自身的內在潛能,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閱讀水平和興趣愛好等,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推薦適當的課外書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比如針對性格內向甚至比較自卑的學生,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關于名人成長故事的書籍,如《愛因斯坦傳》等;而針對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勵志英雄故事,如《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通過推薦符合學生興趣和愛好的書籍,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其次,教師可以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認真研讀課本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學識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與之相適的閱讀情境,增加閱讀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教學《黃河頌》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朗誦的過程中配上《保衛黃河》的背景音樂,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在朗誦詩歌內容的同時,加深對其主旨內涵的領悟。又或者是在教學《孔乙己》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文本內容改編成課本劇,并由學生自主分配其中的角色進行扮演,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在揣摩人物性格、動作、表情、語氣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把握,讓學生切實參與到閱讀活動中,體會閱讀的美好。這些都為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做好了鋪墊。
2.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需要為學生打造一個氛圍濃厚的閱讀環境。首先,聯合學校教職工,通過班會、團課、大會等途徑,加強閱讀教學的宣傳工作,提高學生對閱讀的思想認知,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埋下種子;其次,學校需要進一步完善圖書館借閱制度,豐富圖書館的書籍種類和數量,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鼓勵師生建設班內圖書角,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方便學生隨時進行閱讀;再次,充分利用教學樓的走廊空間,在墻壁上張貼警示標語或讀書格言,為學生營造“書香滿園”校園氛圍和風氣,喚起學生積極進發的強烈欲望,為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創造有利條件。
3.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
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當重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的培養,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和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思考。為此,教師在閱讀課堂上,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索,不斷積累閱讀經驗、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逐漸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讓學生能夠脫離對教師的依賴,在課余時間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閱讀能力,自主選擇閱讀的文本,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深刻感受閱讀的樂趣與魅力。
4.傳授學生的閱讀技巧
正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魚,可享一餐;授人以漁,可享終生。”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積極傳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加強學生的閱讀有效性。首先,教師需要正確認識自身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明確的閱讀目標帶領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閱讀。其次,教師需要傳授學生瀏覽、略讀、泛讀、精讀、品讀等閱讀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并根據不同的閱讀形式、內容和目標,靈活切換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自身的閱讀質量與效率。
5.結合課內外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以課本教材內容為主,然而,書本的信息容量和課堂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所教授的內容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因此,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初中語文教師還需要以課內文章為出發點,結合課外閱讀資料,對學生的閱讀范圍進行合理地延伸與拓展,豐富學生閱讀量和知識面的同時,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讓學生有機會可以對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技巧進行靈活應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加強學生的閱讀效果。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是推動學生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傳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結合課外閱讀資源等途徑,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針對性地訓練,在拓展學生文學視野和知識面的同時,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作者通聯:安徽銅陵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