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廠
摘?要?實施單元整體教學,首先要統整單元教學資源,制定科學的單元教學目標,主要依據是單元提示。接著就要把單元教學目標合理地分解到每一篇課文里,再開展合適的教學活動,以達成單元教學目標。還要辯證地運用教材,對于與整個單元教學內容和目標不一致的“寫作”,可以大膽舍棄,換上科學的“寫作”任務。
關鍵詞?單元整體教學;單元教學目標制定;分解單元目標策略
單元整體教學就是圍繞一個教學話題,把一個單元的幾篇或者整個單元的課文組成群文,再與寫作、綜合性學習等適當整合為一個整體,運用系統思維進行單元群文整合教學。單元整體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策略,它具有整合性和系統性的特點,與單篇教學相比,單元整體教學在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青睞。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并合理分解單元教學目標。
一說到制定教學目標,語文教師馬上會想到制定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很少有教師會想到制定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也很少去考慮同一單元各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間的聯系。其實,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編排,是學生學習認知心理和知識建構規律所要求的,每個單元的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組成部分,都有著內在的聯系并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作用于單元教學目標。所以制定科學的單元教學目標非常重要,它不僅是整個單元教學的指南,還是制定單篇課文教學目標的綱領。實施單元整體教學,還要把單元教學目標合理地分解到各篇課文里,才能發揮單元整體的合力,使單元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下面以《語文》七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七上”)第一單元為例,談談筆者在制定及分解單元教學目標、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方面所做的一點探索和嘗試。
一、科學制定單元教學目標
制定單元教學目標之前,先要對本單元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整體把握。也就是“教師首先要統整單元資源,制定教學點。”[1]七上第一單元一共四篇課文,依次是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春天》、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和《古代詩歌四首》(曹操的《觀滄海》、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三課都是寫景抒情的散文名篇,第四課是四首寫景抒情的古代詩歌;寫作安排的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此外,前三課課后各有一個語文知識框,分別簡單介紹了“比喻”“比擬”和“名詞”。
制定單元教學目標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學段目標、單元提示、文本特質和學生實際。課程標準是宏觀要求,學段目標也比較寬泛,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最直接、最有效的依據就是單元提示。統編語文教材的單元提示,主要提示本單元的課文內容、人文素養以及學習要求,是編者意圖的直接體現。一般來說,教師根據單元提示,結合文本特質和學情,就能夠制定出比較科學的單元教學目標。制定單元教學目標要遵循一個單元一得的原則,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積累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要素中的一至兩個方面即可,不要面面俱到。
據此,筆者制定的七上第一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指向“語言積累與運用”,具體如下:
1.“人文素養”方面,啟發學生要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2.“語文素養”方面,讓學生誦讀文本感受漢語聲韻之美,揣摩品味語言表達之妙,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初步學習景物描寫的手法;初步了解一點詩歌藝術手法。
筆者制定單元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是單元提示,另外也考慮到這個單元的課文特點:內容簡單,主題鮮明,語言素材豐富。學生在把握內容和理解主題方面沒有什么難度,“語言積累與運用”就成為這個單元的主要學習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制定好之后,再根據各篇課文的特點合理地進行分解,使得各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互為補充,共同達成單元教學目標。“所謂‘分解,就是將單元教學要求分解到單篇教學中,通過一個個單篇教學小目標的實現,來達成單元教學總目標。”[2]《春》《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都是寫景抒情的散文,筆者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進行整體教學。《古代詩歌四首》直接把四首詩歌整合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
二、三篇散文的教學目標
《春》《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都細致地描寫了自然美景,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筆者把這三篇課文組成群文,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教學之前,首先把單元教學目標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分解到這個整體里,具體目標如下:
1.朗讀這三篇課文,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音韻之美,積累詞語。
2.揣摩品味語言,初步學習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多感官描寫、側面烘托等景物描寫方法。
3.讓學生通過想象領略所描繪的自然美景,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
這是三篇散文整體的教學目標,是根據文本特質和學生實際,把單元教學目標具體化。接下來還要把三篇課文的整體教學目標分解到每一個課時,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分解如下: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朗讀朱自清的《春》,感受語言之美,積累字詞(主要是積累疊詞);理清思路,想象《春》所描寫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感情;揣摩品味比喻的表達效果,欣賞《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里的比喻句。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朗讀《濟南的冬天》,積累詞語(主要是積累兒化詞),誦讀第三段;理清寫作思路,用自己的話描述《濟南的冬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感情;揣摩品味擬人的表達效果,欣賞《春》和《雨的四季》里的擬人句。
第三課時教學目標:
自讀《雨的四季》,積累字詞(主要是積累典雅的書面詞語);了解《雨的四季》里的旁批,討論旁批提出的問題;揣摩品味多感官描寫的表達效果,欣賞《春》里的“春風圖”多感官描寫之妙 。
第四、五課時教學目標:
學習景物描寫方法:初步學習《春》《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三篇課文里出現的虛實結合、側面烘托、動靜結合等景物描寫方法;運用所學景物描寫方法進行片段寫作訓練。
這樣分解三篇散文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主要是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單元整體教學理念集中體現為整體性、專一性和互補性。
整體性是指圍繞一個教學話題,把一個單元的所有課文或者幾篇課文組成群文,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合理開發這個有機整體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這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基本屬性。這三篇課文組成一個整體,其話題指向“語言積累與運用”,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多種景物描寫方法并用的語段,成為教學的主要資源。在教學比喻、擬人和多感官描寫手法的時候,都同時關注了三篇課文里的教學資源;在第四、五課時更是整合了三篇課文里的共同資源,集中時間和精力教學“景物描寫方法”,這都體現了單元整體教學的整體性理念。
專一性是指整合幾篇課文,集中教學資源,進行專題教學,真正實現一課一得,一單元一得,這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優勢。前三課時的教學活動分別是把握《春》《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的內容,積累字詞,依次揣摩品味比喻、擬人和多感官描寫的表達效果,第四、五課時集中學習景物描寫方法,這是單課時的專一性。從總體來看,這三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和活動都指向“語言積累與運用”,這是單元整體的專一性。
互補性是指各篇課文、各個課時的教學活動互為補充,共同完成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例如第一課時教學《春》,筆者只教學了比喻修辭,其他的修辭手法和景物描寫方法都沒有教學,這是不是教學資源的浪費呢?不是,在第二課時教學《濟南的冬天》揣摩品味擬人修辭的時候,再把《春》里的擬人修辭拿出來一起學習;第三課時教學《雨的四季》,當教學到多感官描寫的時候,把《春》里的“春風圖”拿出來一起品味賞析;而第四、五課時,又把《春》里的其他景物描寫方法都拿出來,和其他兩課里的景物描寫方法一起學習。這都體現了單元整體教學的互補性。這也是王家倫教授所說的“文本‘剩余價值”的多次運用。[3]
三、四首古詩的教學目標
《古代詩歌四首》包括曹操的《觀滄海》、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四首古代詩歌都是詩人在旅途上寫的,都描寫了自然景物,都抒發了詩人的情懷,可以組成群詩進行整體教學。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結合這四首詩歌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將單元教學目標分解到這四首詩歌,具體如下:
1.朗讀詩歌,分別想象并領略每首詩中的情景,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2.誦讀詩歌,讀出節奏和韻律,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3.賞讀詩歌,初步學習一點詩歌藝術手法,培養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
這是四首古代詩歌作為一個教學整體共同的教學目標,在具體教學時,還要合理分解并開展適宜的教學活動,來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筆者給這四首古代詩歌制定的話題是“人在旅途風景異”,具體教學課時目標如下: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朗讀并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畫面,感受景物之異,結合背景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感情;分析每首詩所寫的景物及其特點,說說景物與詩人感情之間的聯系。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選擇這四首詩里的部分藝術手法進行學習,主要學習虛實、象征、襯托等藝術手法;熟讀背誦這四首古代詩歌。
單元整體教學的一大優勢是便于比較,而比較是高效的學習思維方式。這四首古代詩歌所描寫的自然景物、詩人的境遇、抒發的情感等,都具有可比之處。同樣是描寫旅途景物,同樣是融情入景,因為詩人境遇不同,心態各異,所以所選之景,所融之情,又大不相同。《觀滄海》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宏大的景物,構成了壯闊的畫面,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描寫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漂浮不定的景物,構成了清朗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思念和勸慰。《次北固山下》描寫了青山綠水、潮平堤岸、長風滿帆、海日江春等充滿生機的景物,構成了明麗的畫面,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淡淡的思鄉之愁。《天凈沙· 秋思》描寫了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等蕭條的景物,構成了凄涼的畫面,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苦悶和凄涼。以上教學活動的安排,主要是發揮整體教學的優勢,運用比較思維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把握每首詩所寫之景、所抒之情的細微差別,從而走向深度學習。
四、關于本單元寫作教學的思考
學習了幾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和古代詩歌,七上第一單元寫作安排的《熱愛生活,熱愛寫作》,與閱讀學習聯系不夠緊密。“寫作實踐”安排的片段寫作“九月的場景”“新的校園”或“新的同學”都比較好,與閱讀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基本一致。而大作文安排的“回憶成長經歷中讓你動情的一件事”,要求“交代清楚事情的幾個要素”“結尾處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與課文閱讀所學習的抓住特點、按照順序、運用修辭和多種手法寫景抒情的知識與技能脫節,不知道編者是什么意圖?葉圣陶說過,“中學語文科的目的……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就是閱讀的學習和寫作的學習。這兩種學習,彼此的關系很密切。”[4]因此,筆者的意見是大膽舍棄這個作文安排,讓學生認真觀察周圍的景物,寫一篇寫景抒情的作文,例如《九月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小區初秋》等。
總之,制定好科學的單元教學目標,并把它合理地分解到每一篇課文里去,這是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最關鍵的第一步,也惟其如此,才能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優勢,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初中單元群文閱讀教學研究與實踐”(編號:192007258)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劉春菊.三談如何在實踐中做到“目標貫通,整體教學”[J].福建教育,2020(10):43.
[2]韋海榮.對單元教學的再思考——兼談單篇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11):18.
[3]王家倫.語文教學的“平民”建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309.
[4]葉圣陶,夏丏尊.國文百八課(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市相城區漕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