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四川 自貢 643030)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決定,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1]。國內外研究表明,個體健康素養水平是預測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影響個體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2-3]。高職醫學生是我國未來基層健康教育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健康素養水平關乎我國基層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因此,培養和提升高職醫學生的健康素養具有重要意義[4-6]。本課題組對四川省高職醫學生的健康素養狀況開展調查,通過數據分析健康素養的薄弱環節和影響因素,為今后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四川省6 所高職院校大一至大三全日制醫學生。共發放問卷1228 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1177 份,有效回收率95.85%。其中男生358 人(30.4%),女生819 人(69.6%);城鎮學生317 人(26.9%),農村860人(73.1%);大一426 人(Mage=19.07,SD=0.52),大二420人(Mage=20.23,SD=0.47),大三331 人(Mage=21.37,SD=0.59);臨床醫學類296 人(25.1%),藥學類278 人(23.6%),醫學技術類289 人(24.6%),護理類314 人(26.7%)。
2.調查方法。針對高職醫學生特征,對《全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2015 版》進行改編。正式調查前進行了預調查,由健康教育專家審核修改完善,最終形成包含健康知識、健康行為、健康技能3 個維度的問卷。
3.判斷標準。調查對象的問卷得分占健康素養問卷總分的80%及以上被視為具備健康素養。三個分維度水平的評價均以此方法判斷。
4.質量控制。調查前對所有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規范使用指導語。問卷采取匿名自填方式,現場作答、現場回收、現場檢查,確保收集數據的有效性[7-8]。
5.統計分析。使用SPSS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logistic 回歸分析。
高職醫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為52.3%。健康知識、健康行為和健康技能3 個維度素養具備率分別為68.9%、29.9%和75.4%。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指標高職醫學生健康素養及三個方面水平具備率
以被調查者健康素養具備情況為因變量,以性別、地域、年級、專業為自變量進行逐步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地域、年級、專業是健康素養水平的影響因素(p 值<0.05)。民族對健康素養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p 值>0.05)。見表2。

表2 高職醫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省高職醫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為52.3%,明顯高于近年社區居民、普通高校的調查結果[9-11],這可能是因為醫學類大學生接受的醫學知識教育、健康理念培養和實踐操作更加專業和系統,因而健康素養水平高于一般群體。
在健康素養三個維度上,健康技能素養具備率最高為75.4%,健康技能具備率最低僅為29.9%。這表明醫學生健康知識與行為素養分離現象嚴重,與國內部分研究結果類似[12-13]。學生雖然掌握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但是未付諸實際行動。因此,學校可開展長期的、連貫的健康服務實踐活動,使醫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由健康知識學習者轉變為健康知識實踐者,提升健康行為素養水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加大過程性考核,培養學生健康生活行為方式,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14]。
此外,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地域、年級、專業與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有關。女生的健康素養水平優于男性,這可能是因為女生較男生更加關注自身的體重變化和身體健康情況,獲取健康知識的積極性更高。研究還發現,城鎮學生健康素養水平高于農村學生,這可能與地區間經濟、文化、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水平等因素有關。因此,健康教育者應針以上群體加強教育。研究結果顯示,醫學生隨年級增長健康素養水平逐漸提高,這與以往研究趨勢一致[8]。醫學生長時間系統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的積累量逐年增加,可能會提升健康素養。調查中還發現,醫學技術類和護理類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專業學生。這可能與不同專業課程設置差異有關,導致不同專業對常見病、慢性病和傳染病等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健康素養是評價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標,也是健康促進的重要行動和目標之一。學校是開展健康知識與行為教育最理想的場所,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各學校要以切實可行的途徑普及健康知識,并在內容上增強吸引力,要讓學生掌握健康知識,并能應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
目前我國對醫學生健康素養的研究比較少,尚處于初始階段,高職醫學生健康素養尚無統一量表,因此難以進行連續性評價。本研究對四川省高職醫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初步分析,探索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希望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對個人、家庭、社會能產生積極影響,為今后學校制定和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