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沂南縣城鄉規劃編研中心 李祥葆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趙 桐
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孟 丹
21世紀以來,公共文化建筑因其城市性與社會性日益凸顯,功能要求日趨復合化,在城市中常作為多內涵、多職能的社會活動中心。這種“公共文化綜合體”在有限的空間中集合多種公共功能活動,對于減輕城市交通壓力、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場地使用效率等均起到積極作用。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發展檔案事業,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
《沂南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強調要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設施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為目標,以縣級公共文化設施為龍頭,社區級文化設施為基礎,基本建成覆蓋中心城區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同時注重歷史文脈延續,凸顯城市文化底蘊,塑造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城市文化形象,以增強沂南縣的文化感召力和城市吸引力。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新近落成并投入使用的“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為對象,探討“多館合一”設計理念下復合型公共文化建筑創新實踐成果及其對于沂南縣城市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按照中央、省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要求,沂南縣政府高度重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但從現階段建設情況來看,沂南縣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仍處于較低水平,文化基礎設施陳舊,數量少,規模檔次低,在沂南圖書檔案館項目落成以前沒有一處標志性現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設施,也沒有一處可滿足全面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
扎實完善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條件。近年來,隨著沂南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原有縣圖書館已無法滿足居民的公共活動需要。為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提升公共文化“軟實力”,縣政府根據上級關于加強縣級圖書館建設的要求,建設以文化、歷史、方志、黨史為主體的沂南縣圖書檔案館,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需求,并力圖以此為觸媒提升沂南縣城城市建設水平,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鑒于沂南縣圖書檔案館的公共性及開放性性質,項目宜建在沂南縣城主要城市生活圈內,但沂南縣城城市用地緊張,用地成本較高。此外,為方便政府機關查閱相關資料,開展相關工作,經過多次嚴謹論證后認為原有沂南縣政府招待所院內建筑建成已久,部分建筑為預制樓板房且年久失修,已屬于危房,決定保留并完善部分原公共會議功能,拆除其余客房、餐廳等建筑,在此基礎上建設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是面向未來沂南縣城城市發展及文化建設需要,符合現有功能需求,有一定未來發展彈性并具備自身特色的建筑。項目位于沂南縣城核心區域,人民路以北,花山路以東,毗鄰沂南縣政府。規劃占地面積約21.3畝,總建筑面積3.72萬m2。沂南縣圖書館于2020年12月完成竣工驗收,并于2021年3月對公眾開放。
傳統檔案館一般利用封閉、半封閉的管理方式,往往建設在黨政機關院內,社會公眾難以進入,客觀上將檔案館與社會隔離。而公共檔案館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為使用者營造方便舒適的使用環境和氛圍[1]。“多館合一”作為沂南圖書檔案館的設計理念之一,其目的如下。
檔案館工作是我國檔案事業的主體,是集中保管黨和國家重要檔案的基地。檔案館是集行政職能與文化休閑功能于一身的場所[2],應在嚴格遵守檔案保管期限表和檔案法的前提下盡可能向公眾開放,與其他場館共同承擔社會宣傳和教育、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社會責任。傳統檔案館因結構不合理,檔案館整合信息資源優勢難以發揮。檔案館藏信息資源作為一種社會資源, 信息共享是實現信息價值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多館合一”的實現,不僅可向社會提供盡可能多的檔案信息,提高檔案信息資源利用率,還可以讓檔案信息更好地為社會各界服務,塑造良好的檔案館新形象。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的“多館合一”是指將圖書館、檔案館、方志館、黨史館及會議中心等場館功能組織在一起,提高各館功能之間的聯系。“多館合一”的設計理念既集中了政府投資,實現場館土地、空間資源的集約利用,提高場館建設規格水平,又整合了條塊分割的行業部門,打破原有場館建設管理機制,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循環使用,在信息化、公共化建設過程中可實現多種館藏資源互補[3]。該理念不僅可增強館內基礎設施的功能實用性,極大提高使用效率,而且突破傳統“單館”內容限制,與其他場館功能空間過渡靈活。其不同類型空間組合的方式滿足了各功能空間使用的多樣性,在滿足各館功能需求且獨立運行的要求下,實現場館環境同一化、空間秩序化和造型整體化。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是沂南縣公共服務設施檔案圖書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城市展示中心、體育中心、漢墓博物館五大公共服務設施中率先啟動的項目,在沂南縣城市設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未來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先例和條件,補全了城市總體規劃中檔案圖書中心功能的缺失。該項目一方面應體現沂南當地歷史風貌,在城市和場館之間進行整體公共空間設計,賦予城市公共空間社會生活的涵義,最大程度提升公共空間所帶來的影響,使其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筑;另一方面還應真正融入社會,走進民眾,成為為沂南居民服務的“城市會客廳”。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是沂南縣的重點項目,也是備受市民關注的民生工程,縣政府責成規劃局牽頭,結合檔案館、文化局、黨史辦、史志辦等相關部門采取公開競標方式進行方案比選。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設計方案競選邀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央美院7工作室+山東同城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參與前期方案設計。首輪方案匯報后,各入圍設計單位對自身方案進行第二輪修改深化,最終經專家評審選定中央美院7工作室+山東同城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的設計方案作為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的中標實施方案。
中央美院7工作室+山東同城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的設計方案,強調檔案、辦公等私密空間與圖書館、展館公共空間的區別,以及圖書館、檔案館、方志館、會議中心等不同功能劃分,東南側結合圖書館入口及整體庭院入口形成高大入口空間,空間組織有序,立面簡潔明快,以庭院與灰色空間作為過渡銜接,形成內容不同但整體統一的建筑形象(見圖1)。

圖1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主入口
設計采用庭院式布局,環狀空間體量在滿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最大程度滿足日照和通風需求,利于營造綠色健康的辦公環境(見圖2)。這種環狀的建筑體量圍合出內部庭院,各場館功能圍繞庭院布局,既相對獨立又聯系緊密,同時內部場館的銜接部分可提供多層次的交流空間,以滿足多部門的使用需求。方案強調公共空間的互動,強調空間營造的趣味性;建筑退線形成的南側廣場可起到引導人流的作用,也給本建筑的主立面以充足的展示空間;南側廣場與建筑中央庭院的空間互動將城市空間有效滲透到建筑內部;對庭院中的原有樹木進行選擇性保留,留存基地的歷史信息和記憶,也為建筑增加綠色和活力;此外,方案通過深入思考建筑光學,將立面與內部燈光結合,凸顯建筑形象的同時提升沂南縣城夜環境景觀,如圖3所示。

圖2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內庭院

圖3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夜景鳥瞰
圖書館是供市民查閱書籍和學習交流的主要文化場所,也是市民參與度極高的公共場所。基于此,將圖書館部分布置在南側,方便市民使用的同時賦予場館良好的形象展示空間。黨史館與方志館所在的建筑東側體量較大而其旁邊的道路紅線較窄,處理不當易對街道形成空間壓迫,疏密有致的立面和入口空間處理可減輕建筑體量對于街道空間的擠壓。考慮到資源整合和空間共享的原則,將各場館的會議室等服務性空間集中安置在西側的會議中心。檔案館布置在整體建筑北側用于連接兩側各館,在強調私密性的同時推動館際協作,提高檔案信息利用率,同時作為進入庭院的第一展示界面,強化檔案館公共服務形象。
通過將圖書館、檔案館、方志館、黨史館與會議中心的功能集成,巧妙實現了資源整合與共享。各場館間不僅高效聯系、方便協作,而且相互獨立、互不干擾。在為辦公者提供舒適宜人工作環境的同時,將城市公共空間引入建筑內部,內外交融,空間上相互滲透,形象上脫穎而出,打造出沂南文化辦公建筑新形象。
1)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建設有力推動沂南縣總體規劃的實施 根據《沂南縣縣城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的城市“三心聚核、三軸三區、水綠網絡”總體布局結構,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位于“三心”“三軸”“三區”的中心位置,處于承接“三心”,帶動“三軸”,發展“三區”的重要位置。該項目的建設為沂南縣城市公共規劃布局管理提供合理、高效的理論支撐,確保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合理布局與配置,同時該項目與沂南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為各項社會事業的完善和提高提供保障;面向廣大群眾,體現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滿足“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完善與縣級服務中心相匹配的綜合服務功能。
2)完善沂南縣城市結構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是對于沂南縣公共服務設施的有力補充,完善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地塊價值提升,為周邊老舊小區改造提供更好的參考,為未來城市更新打下基礎。在方案確定過程中,考慮需要保障北側居民的采光權,以及與縣政府辦公大樓的體量關系,提出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設計要求。由于人民路未來改造拓寬等要求,將建筑后退距離拉大,預留出的空間為未來的建筑后退提供參考依據。此外,項目建設的人防地下室補全了人防指揮中心、人員掩蔽工程的缺失,并結合地下停車場設計方便市民停車。
3)提升沂南縣公共服務 沂南縣圖書檔案館項目落成之后徹底改變了檔案館、圖書館、黨史辦、史志辦的功能缺失問題,滿足原有各單位的功能需求,各相關單位根據各自劃分的辦公分區陸續入駐辦公,其工作效率與工作熱情得到極大提升,為社會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也得到加強。另外,圖書館內完善的公共閱讀空間、自修室等配套設施,掀起市民積極閱讀學習的高潮,各辦公單位及市民對沂南縣圖書檔案館好評如潮,反響熱烈。
未來,沂南縣圖書檔案館將積極爭創“國家一級”館,集中力量開展創建工作,還將通過傳播媒介和各類展覽等形式,大規模、多層次、多媒體宣傳,對外樹立沂南縣未來新形象,增強市民榮譽感與滿足感,使城市建設項目能真正體現公眾利益,讓更多的投資者通過項目建設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沂南縣的投資環境和發展前景,帶動沂南縣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沂南縣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以紅色文化和山水生態為特色的休閑旅游城市。然而,相較沂南縣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城市面貌就顯得十分普通、缺少特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能為人民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必須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從文化賦能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對城市發展具有多重作用[4]。發展文化產業是城市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公共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場所,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公共文化建筑與城市發展相輔相成,在彰顯城市文化實力的同時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與建設。優秀的公共文化建筑不僅可通過塑造文化形象傳播文化價值,而且可在未來存量提升為主的城市更新中發揮重要作用。
該項目的建成反映了沂南的文化新內涵,塑造了沂南的城市新面貌和新形象。沂南縣圖書檔案館不僅在設計理念上大膽創新,同時為沂南縣城市公共設施規劃布局管理和未來城市更新建設、城市空間改造、城市風貌營造提供了新思路。
項目名稱:沂南縣檔案館/圖書館/方志館/黨史館/會議中心
項目業主:沂南縣檔案局
項目地點:山東省沂南縣
設計時間:2017年11月—2018年4月
建成時間:2020年12月
基地面積:1.41萬m2
建筑面積:3.72萬m2
建筑設計:中央美術學院建筑7工作室(樸棫城市建筑設計工作室)
主持建筑師/項目主創:虞大鵬
設計團隊:孟丹、張凝瑞、趙桐、付瑋瑋、岳宏飛、李寰昊、張智乾、紀曉嵩、蘇佳
合作設計:山東同城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劉宗啟、劉志寧、李曉明、軒然、王曉東(結構)、王萌(結構)、孫超(結構)、陳偉(電氣)、陳敬祥(暖通)、朱崇樂(給排水)
攝影:金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