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郁 楓 朱寧濤
隨著近年來我國旅游行業與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濱海旅游地產在我國濱海城市得到大量實踐,并涌現許多成功案例。濱海旅游地產的發展對海景、沙灘、氣候等有極強的資源依賴性。
濱海度假住區是濱海旅游地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發企業的主要利潤點。濱海度假住區依托于休閑度假旅游而產生,濱海休閑度假旅游是指依托濱海游憩系統開展的以休閑度假為主體的旅游活動[1]。由此可見,濱海度假住區與普通居住區存在2個關鍵差異:①特殊的地理位置——“濱海”;②特殊的居住目的——“度假”。因此,濱海度假住區的設計不同于常規居住區,有其自身特殊規律,如其公共配套比例、停車位比例等均不能生搬硬套城市居住區設計標準[2]。近年來,由于我國濱海度假住區項目實踐多,該類住區已成為住區設計的一種專項類別,并形成一些模式化設計手法。
綠島湖國際度假區“自在瀾灣”項目位于山東威海榮成,其項目環境非常優越。在設計伊始,我們便產生一個期望,即在房地產項目剛性商業化設計條件下,融入一些設計者的獨立思考,并在已經模式化的住區設計中獲得一些突破。
“自在瀾灣”項目用地面積較大,同時周邊環境資源豐富。開發企業希望通過設計充分整合這些資源;同時,政府對該項目所在區域亦有較高期望,希望項目建成后能提升濱海地區活力,促進旅游發展。在此背景下,嘗試運用全設計周期的思路,將項目地塊周邊的環境要素納入設計整體考慮,通過城市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建筑設計的無縫整合,提高項目設計品質。
綠島湖國際度假區“自在瀾灣”項目位于海濱城市威海榮成。榮成位于山東半島的最東端,為威海的縣級市,交通便利。受地理位置影響,榮成與黃渤海其他濱海岸線相比,具有更好的環境質量,因而成為濱海度假的理想城市。“自在瀾灣”項目所在的綠島湖國際度假區是榮成市的一張名片,面積約517hm2。度假區東鄰黃海、西鄰榮成市區、北眺山體,周邊山、海、湖環抱,風光秀麗。度假區以綠島湖為核心,現狀包括體育設施、高爾夫球場、沙灘、濕地公園等配套設施(見圖1)。

圖1 綠島湖國際度假區功能示意
綠島湖生態環境優越,每到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天鵝在此越冬棲息,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環湖周邊為景觀步行道,綠島湖西側為濕地公園,而濱海度假住區位于綠島湖和大海之間的狹長地塊中,用地約50hm2,南北狹長,具有獨特的景觀區位。對于這樣一塊得天獨厚的土地,通過創新濱海旅游度假地產設計理念,努力塑造山東半島濱海度假區標桿項目。目前“自在瀾灣”項目一期已竣工,并成為當地的熱銷樓盤。
從項目背景可看出,該項目地塊景觀資源優越,先天就有良好的“基因”,為以景觀為導向的設計提供良好基礎;此外,多維度的“海景”是高檔旅游度假住區的核心要素。因此,在該項目的規劃、建筑設計等階段,均將景觀納入最高優先級的考慮因素,以景觀為導向開展設計工作。
根據設計之初現場踏勘情況來看,當地雖然生態環境本底良好,但由于旅游開發基礎薄弱,其片區濱海氛圍不足。濱海氛圍是濱海度假游客最重要的旅游體驗,體現在空間環境的各方面,包括規劃布局、建筑形象等,故本項目在設計過程中對其進行重點關注。在規劃布局方面,設計強調觀海親水;在建筑形象方面,設計突出海洋特色,強調輕盈柔美,避免厚重呆板的建筑形態與色彩。
對于開發單位而言,地產項目的盈利是其主要的考量因素,項目的設計目標也是保持開發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場經濟下無可厚非的企業訴求,但此種模式有時易導致開發利益與公共利益不協調。例如有些開發企業只關注本地塊項目利益最大化,不關心項目對城市的貢獻,甚至引發開發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
由于榮成綠島湖區域是榮成市重要的旅游發展片區,故在該項目設計過程中,希望實現城市社會效益與開發經濟效益雙贏。在業主和政府支持下,按照這一思路開展設計工作。為實現該目標,本項目設計包括城市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3個階段,形成地產開發類項目的全設計周期創作實踐。
設計之初對綠島湖國際度假區進行宏觀層面的城市設計。在城市設計工作中,既要處理好度假區內部關系,又要關注度假區與榮成市區的外部關系。
1)城市設計內部關系 度假區的核心是綠島湖,所有工作均圍繞綠島湖展開,應梳理協調好與綠島湖相關的城市設計各要素。設計過程中,將環湖沿岸作為統一整體進行規劃,使各地塊與環境形成有機且聯系密切的整體。項目的景觀設計結合稀缺自然資源,在不干涉自然環境的前提下,設置多個景觀軸線,形成多層次景觀系統,努力打造沿湖景觀界面(見圖2)。

圖2 城市設計空間軸線與節點
2)城市設計外部關系 項目從榮成市區角度考慮度假區自身定位。綠島湖片區位于城市主城區東部,設計首先從城市整體功能定位的角度,完善度假區的綜合配套功能,規劃休閑商業區、游艇碼頭、濱海廣場等綜合設施,使濱海度假住區成為榮成富于活力的旅游片區(見圖3)。此外,設計的天際線重點研究從城市看大海方向的整體效果,希望建筑天際線不但能體現項目的標志性,而且能為城市景觀作出貢獻(見圖4)。

圖3 綠島湖國際度假區鳥瞰

圖4 從城市方向遙望的天際線
在綠島湖國際度假區整體城市設計引領下,對濱海度假住區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度假住區面積51hm2,位于黃海與綠島湖之間,輔以周邊各種旅游配套,景觀資源絕佳,形成類似于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的區位格局。
濱海度假住區地塊南北狹長,這對地塊內部的住宅景觀有利,但不利于組織南北內部交通。通過設計,將綜合旅游配套的酒店、公寓、餐飲、商業集中于地塊中部,南北分別布置度假住宅。整個住區內部由南至北打造一條蜿蜒的步行景觀軸,在各組團之間通過道路預留景觀通廊(見圖5)。這一處理手法既保障了住區內部各個組團之間的有機聯系,又減少了住區對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阻隔。

圖5 濱海度假住區總平面
該區域的度假住宅包括高層住宅、小高層住宅、疊拼住宅、別墅等類型。業主的目標是盡可能確保每種住宅均可獲得較好的景觀視野。考慮到前后排建筑不可避免的視線遮擋,設計策略是努力實現景觀資源利用整體最大化,而不是單個建筑的最大化。在此策略基礎上,在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中,充分利用海湖相間的景觀優勢,在規劃布局上采用山脈般層層漸退的手法,使高層、小高層、疊拼住宅獲得盡可能多的景觀視野,如圖6所示。在實踐層面上,分為“觀海”與“親水”2個核心理念。

圖6 景觀資源利用的整體優化
別墅區高度最低,設計將其規劃到湖邊,使住戶可享受高端的“親水”體驗。而高層住宅的設計目標為“觀海”,滿足濱海度假住戶的關鍵需求。本項目高層住宅西觀湖景、東觀海景,充分發揮其“登高望遠”的優勢,使建筑擁有廣闊水景。在修規設計中,將高層住宅設計為塔樓,以減少第1排對第2排住宅的視線遮擋。此外,塔樓進行錯落布局設計,努力打造高層濱海住宅360°的海景與湖景,如圖7所示。

圖7 高層塔樓的錯落布局
在上述規劃指引下,對度假住區一期進行建筑設計。一期位于中心公共配套區北側,項目名為“自在瀾灣”,由14棟高層海景塔樓組成,建筑面積13萬m2,地上16~30層。
觀景是高層住宅的主要設計目標,也是度假客群的核心關注點。在設計過程中,通過設置觀景陽臺、大面積通透落地窗等手法,強調建筑與自然的交流。建筑套型設計充分利用湖海的優勢景觀資源,并結合修詳規劃的錯落布局,實現景觀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見圖8)。以面積較大的二居室為例,臥室與客廳分別朝向不同方向,擁有良好的景觀視野,外側均設置開敞觀景陽臺。每當登上觀海瞰湖的景觀陽臺,海風拂面,強烈的濱海氛圍撲面而來;當人身處室內也可直接欣賞海景,實現了設計之初坐在沙發上、躺在床上觀海的設想。

圖8 景觀考量下的建筑平面布局
基于濱海旅游度假地產的特殊需求,濱海度假住宅套型也有相應的特殊性。根據已有研究,在北方濱海地區,雖然濱海景觀資源良好,但受氣候因素影響,其濱海旅游地產輻射能力有限,主要以滿足“5+2”的短期度假需求為主[3],較少出現大家族長期居住的情形。因此,本項目套型設計強調小型化,以適應這種市場需求。建筑標準層內包含的套型除少量二居室,大部分套型為一居和零居(最小套型為40m2零居),如圖9所示。從設計角度而言,超小套型對于建筑設計提出更高要求,因為戶數增加導致更多的設備與管線,提高得房率的難度增大;此外,戶數增加導致小區管線綜合的難度加大。

圖9 標準層平面
設計的第2個特點是公寓化,主要在于精裝交房、強調配套。由于本項目套型普遍較小,需要用更精細的設計緊湊安排各類功能,強調設備集成,通過良好的精裝設計,實現人性化目標。
住宅塔樓頂層對于我國消費者而言有時吸引力不足,但作為度假住宅卻有獨到優勢。本設計充分發揮頂層的景觀優勢,將塔樓頂部通過上躍設計形成2層的“空中別墅”。由于其套型面積增大,可實現360°觀景,令住戶欣賞到海湖相間的浩瀚美景(見圖10)。

圖10 頂層上躍套型平面
對于房地產項目,嚴格的開發成本控制與設計的高品質要求是一對矛盾。在本項目中,在建筑外立面設計方面強調形體、色彩的簡潔,通過曲線母題的應用,在嚴格控制項目造價下,形成鮮明的濱海建筑氛圍,并保障了設計完成度(見圖11)。針對建筑特殊細節,如弧形陽臺、空調機位等,通過標準模塊化設計,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圖11 通過建筑立面設計營造濱海建筑氛圍
隨著近年來我國濱海旅游發展,濱海度假住區的設計與建設并不少見,但“自在瀾灣”項目的特殊之處在于運用全設計周期的流程進行設計。對于筆者而言,既是一次難得的經歷,又是一次積極的探索。通過探索體會到,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鏈條設計有利于提高設計完成度和提升濱海住區的景觀品質。
(本項目主創設計人員:郁楓、朱寧濤、張寧、侯舍輝、徐心、呂勇、馮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