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露陽,劉子萌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產業不斷更新與迭代,使眾多工廠面臨停產、搬遷、升級,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城市“棕地”,同時伴隨著一系列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問題。鼓勵老舊廠房轉型升級,已成為沈陽老舊廠房更新改造的既定策略。
“生態都市主義”以全新的角度審視和思考現代城市的結構、功能和生態等問題,嘗試以新思路解決城市土地污染、空間閑置和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掣肘,為城市與棕地的關系帶來“新鮮血液”,以相對彈性、動態的方式解決土地問題。
本文以沈陽高壓開關廠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老工業廠區如何轉型升級。就空間而言,城市由增量發展轉向存量更新;就文化而言,保護工業遺產,既維持了工人階級的城市鄉愁,又體現了文化傳承;就經濟而言,發展創新產業,可以吸引創新人群的集聚,激發城市新的活力。
“棕地”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1980年頒布的《超級基金法》中。就我國而言,“棕地”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的污染程度,目前處于廢棄、閑置狀態的土地。通過對其進行治理,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社會效益,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生態都市主義由莫森·莫斯塔法維(Mohsen Mostafavi)提出,其將城市看作一個生態系統,試圖從社會、經濟、文化、規劃設計和技術等各個方面創造一個和諧、高效、綠色及具有時代性的人類棲居環境。此外,生態都市主義具有2個重要的特征:可持續性以及注重城市的復雜性。
1)城市系統方面:加強環境、社會和人的主體之間的聯系性 生態都市主義認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其包括環境、社會、人的主體性3個層面。傳統的規劃思想割裂了三者的聯系,生態都市主義則倡導在城市設計規劃中加強三者的聯系,以激發城市的自我循環系統,在設計中重視人類的主體性,以多元主體參與的形式共同維護和發展城市生態系統。
2)城市環境方面:提升城市感知度 傳統的城市設計將場所的感知限定在2個層面:空間感知及視覺感知。生態都市主義指出,提升市民對城市的感知度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系統,這種感知度可以反饋到未來的城市規劃設計中。
3)社會人文方面:注重景觀的生產性 傳統的規劃設計方式將鄉村視為城市的資源提供方。生態都市主義旨在解決城鄉二元對立問題,鼓勵將生產性景觀布局于城市之中,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減少運輸能耗,還可以帶來一定的社會價值,為市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指引市民以一種全新的視野理解城市景觀與城市生活。
研究基地總面積為10.2hm2,地塊被4條城市支路所包圍,北鄰小北二中路,南鄰北三中路,西鄰齊賢北街,東鄰景星北街。廠區周邊5km范圍內,路網呈棋盤狀,與人流量趨勢相吻合,可達性較強。
基地周邊1km視域范圍內,以居住用地為主,缺乏公園廣場用地、供人群活動的開敞空間;廠區內部建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損,甚至有部分建筑已不能再投入使用,屬于消極空間;廠區內景觀雜亂不成系統,受時代限制,過去的工廠只顧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景觀環境的塑造,廠區內植物多為“見縫插針”式布置,植物種類較為單一。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社會化設計、人性化管理被認為是支撐社會變革的路徑和方法,這一點也正符合生態都市主義的內涵,規劃需要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道路、建筑、綠化景觀等設計工作,使其改造后擁有品質化的社區環境、特色化的社區氛圍,成為更加適合社會交往的互動空間。
沈陽高壓開關廠作為沈陽工業文化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適應新經濟形態的產業轉型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各類豐富的文化資源也為其今后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優勢。同時為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對沈陽高壓開關廠進行整體改造與提升。規劃設計充分體現生態都市主義思想,將沈陽高壓開關廠打造成集交往、休閑、娛樂、零售為一體的農業休閑度假場所(見圖1)。

圖1 規劃總平面
2.3.1 城市系統方面:功能重構
廠區原作為工業用地,閑置荒廢時間過長。為激發地塊活力,滿足周邊居民對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對廠區植入農業功能,增加鄰里間的交往,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居民向往田園、土地、農場的愿望。
利用成熟的技術對廠區內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控制等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進行適當調整,保障廠區農場種植的可能性;利用現今互聯網科技生產功能與網絡技術,使用戶可以接觸土地、租賃土地,感受農場種植的樂趣,自己作為小地塊的“主人”,娛樂與建設、交流與交往同步進行。
2.3.2 城市環境方面:空間形態的協調重構,提升感知度
重構舊工業廠區的空間,目的是使其與城市重新相融合,在城市肌理上,改造后的工業廠區應與其周邊的肌理形成一定的秩序。
為了保留廠區內現有的東西向線性肌理,規劃保留了廠區內大部分建筑的結構形式,并對建筑形體空間進行了一定改造。通過使用加減法處理以及劃分、合并、嵌套和延伸等手法,對建筑空間進行一定的處理,新建建筑也同樣延續這種手法,使空間更具圍合感的同時并不打破原來的建筑肌理。
2.3.3 社會人文方面:引入生態都市農場理念
通過引入農業景觀,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無限”的經濟價值和景觀效應,嘗試將農業引入工業遺產空間作為盤活城市工業地塊的方式。
設計過程中打破原有的空間形態,在構建城市空間框架時加入農業元素,保留了場地內部現有的木桁架結構,并在此基礎上修建了同類型建筑,以農業產業作為一個連貫的主線,對建筑布局進行細化。根據不同的空間屬性,將農業元素融入基地內部環境中,展現不同的形態特征及功能。
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及城市更新改造,探討如何再開發和再利用城市“棕地”成為近年來關注的重點。本文引用“生態都市主義”理念,以產業轉型和生態修復為目標,針對沈陽高壓開關廠歷史遺留問題,分析如何完成空間的再塑造、生態環境修復以及功能的再分配,通過設計手段,轉“棕”為“綠”,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激發新活力、創造新價值、展示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