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繼萍 ,舒從全 ,陳斌卿 ,袁三省
(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6;2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重慶 401331;3,重慶大學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重慶 401331;4.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重慶 401331)
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浪潮給我國建筑領域帶來巨大的沖擊,并對我國建筑文化與傳統(tǒng)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地域特色逐漸消失,城市建筑日益被同質化。在走向全球化、擁抱現(xiàn)代化的同時,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精華、延續(xù)珍貴的文化傳統(tǒng),行業(yè)內展開了廣泛的探討與實踐。批判性地域主義逐漸取代了現(xiàn)代主義和結構主義,成為國內建筑師回應全球化的理論工具[1]。
批判性地域主義對傳統(tǒng)的地域主義和現(xiàn)今風靡的國際主義持辯證態(tài)度,是現(xiàn)代主義思想框架下,運用地域主義設計手法,是一種主流文化自我反思的體現(xiàn)[2]。批判性地域主義主張多元性、開放性,強調地域化、全球化之間的平衡與并重,其打破了二者之間相互對立和排斥的關系。全球化的進程在共享價值觀的基礎上尋找到開放、兼容的平衡點,在發(fā)揚、保護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同時,注重內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3]。
在三線文化長廊接待中心項目設計過程中,采納批判性地域主義思想,強調“本土的”與“普遍的”非對立,強調對本土文化根基的挖掘,強調物質空間的氛圍營造。本文從場所地形、空間結構、建筑形態(tài)、視覺體驗、建筑材料與室外景觀等方面出發(fā)探討在本項目中運用批判性地域主義設計思想,妥善地處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全球化”之間的矛盾關系。
素有“中國涼都”美譽的六盤水憑借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在“三線建設”期間為我國的重工業(yè)發(fā)展貢獻了巨大力量,城市化進程也隨之開啟[4]。近年來,為順應產業(yè)結構轉型的發(fā)展要求,六盤水著力打造生態(tài)宜居城市,通過挖掘文化底蘊與時代記憶,發(fā)展旅游產業(yè)進而推動城市轉型升級,“涼都記憶·三線文化長廊”景觀設計項目應運而生。本項目以水城河為時間軸,沿岸分為5個主題各異又彼此銜接的空間段落,共同構成完整連續(xù)的城市濱水景觀帶。本項目于2018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實推動了城市經(jīng)濟、文化、旅游協(xié)同發(fā)展,實現(xiàn)了預期的設計目標。
接待中心位于整個三線文化長廊的開端序章與“鎏金歲月”之間,處于涼都大道與水城西路兩條城市干道交會處。地塊交通便捷,視野開闊,適合用作接待展示。地勢整體西高東低,高差約6m,對于景觀營造非常有利。
為了減少對周邊道路的壓迫感,建筑在臨街的主要展示界面向后退讓,形成開闊的室外廣場,方便游客聚散。接待中心順應場地特點,平面形態(tài)采用U形,由于體塊扭轉而自然形成前庭后院,主入口面向水城河一側,這一手法巧妙地激發(fā)了游人的游覽興趣并將視線導向內庭院(見圖1)。視覺軸線西起開放通達的入口廣場,向東串聯(lián)起造型獨特的接待中心,繼而穿過下沉的內廣場,以文化情景雕塑“鋼魂”收尾,虛實結合,總平面布局靈活,空間豐富多變。

圖1 接待中心總平面
接待中心一般設立于項目的入口處、終端或重要節(jié)點,其功能大致可分為展示、休閑與管理三類,主要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票務服務、接待安排、線路游覽、以及飲食與購物等服務,是項目的信息提供中心、風貌展示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也是項目對外展示形象的一個重要渠道[5]。由于接待中心的空間性質屬于公共空間,故在設計時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感,明確主次關系,從而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作為游客了解當?shù)匚幕c特色記憶的重要渠道,接待中心的整體形象與氣質要與地域文化保持一致,并應更多考慮到人的精神需求,迎合人的心理感受,與人產生情感共鳴。
本項目以批判性地域主義為指導思想進行設計。批判性地域主義與傳統(tǒng)的地域主義都強調對本土文化根基的挖掘,強調物質空間的氛圍營造,強調運用地方設計要素作為對抗全球化的手段,這些要素包含了地形、材料、建造方式等[6]。基于此,設計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在本項目設計中,現(xiàn)有地形特征被充分尊重和利用,項目地塊的優(yōu)勢得以挖掘和凸顯,對原有環(huán)境的擾動降至最低。場地整體西高東低,高差達6m,設計采用最直接的處理方式:將建筑至于崖壁之頂,順應地勢組織建筑空間,建筑正面入口與廣場銜接,背面入口與文化景觀相結合,雄踞頂部的煉鋼熔爐是跌水景觀的起點,沿階而下,水勢逐漸平緩,消隱在交錯的草本植物與景石之間,并在最后一級臺階處匯入內庭院的地面凹刻紋理。夜間,在景觀燈光的配合下,水系流淌,恍若熔化的鐵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冷硬的工業(yè)與彈性的藝術相映生輝,再現(xiàn)了逝去的情感記憶與時代風貌(見圖2)。

圖2 夜景效果
空間不應僅僅作為功能需求的外顯,一個客觀的抽象系統(tǒng),應成為凝聚體驗和情感的人與環(huán)境的中介[7]。本項目通過對接待中心整體空間結構關系的梳理,創(chuàng)造出流動的空間感和明確的主次關系。接待中心西側以“三線魂”精神堡壘為起點,高大雄偉的鋼架構筑物打破豎向空間的單調感,塑造出具有起伏感和韻律感的場地立面,將人的視線導向視覺焦點——接待中心主體建筑。建筑位于場地中心空間,橫向舒展的建筑形態(tài)呼應著場地的水平性,較大的體量也給人以儀式感和莊嚴感。整體結構在空間上、視覺上和心理上,經(jīng)過細致的推敲創(chuàng)造出富有層次感的序列空間。
項目試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與現(xiàn)代感兼容的建筑形態(tài),通過體塊扭轉構成、斜面穿插的空間組合,營造具有六盤水工業(yè)文化特征的建筑格調。宛如鋼鐵體塊的變形,使建筑造型動感又不失莊重,雄偉且不乏趣味。面向入口廣場一側的建筑立面簡潔有序,與遠處的精神堡壘呼應。仿折紙形態(tài)不拘一格的多邊形屋面,給建筑一種富于張力的表現(xiàn),同時,使建筑與周邊景觀的邊界不再生硬,營造出恢宏與靈秀兼具的外部空間體驗(見圖3)。

圖3 整體效果
雕塑水景,是三線文化符號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傳達了那個隱秘而偉大的特殊年代人們共有的時代記憶。為打破建筑內封閉的空間感受,通過在建筑盡端設置開敞連貫的大窗將室外景觀吸納至室內,局部配以玻璃幕墻增加整個空間的明亮度與靈動感,多邊形屋頂在特定時段產生的巨大陰影使空間更具深淵感,為整個建筑帶來鮮明的明暗對比,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釋放出濃郁的現(xiàn)代氣息(見圖4)。大小錯落的屋頂開窗將空氣、陽光、綠意與室內融會貫通,同時映射于地面形成豐富而流動的光影效果,提供了步移景異的視覺體驗。

圖4 多邊形屋頂
項目在材料使用上,選擇石材、金屬板、玻璃等當?shù)夭牧弦约芭c之相應的構造方法,以純樸的色彩與材料塑造建筑的文化情懷,呈現(xiàn)簡潔樸實的建筑視覺特征。巨大的金屬屋頂劃分出明確的領域,耐候鋼板凸顯金屬材料輕盈的結構特性,局部鏤空可使光線穿透但又滿足遮陽需求,順應了高原的氣候環(huán)境(見圖5)。淺灰色玻璃幕墻拼貼出不同的虛實面,一天之中隨光線變化顯現(xiàn)不同的立面表情,產生不同程度的通透感,并加大主觀感知的空間景深。通過現(xiàn)代建筑材料的個性化表達,塑造了環(huán)境內的場所精神、文化情懷。

圖5 當?shù)夭牧?/p>
“場所”是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有意義的整體[8],通過對場所的營造,人的存在與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因而使場所獲得了意義[9]。項目的景觀設計旨在回應場所精神,并與建筑元素融合滲透,形成豐富的空間體驗。銹紅色作為空間主基調,在視覺上串聯(lián)空間,引發(fā)人們對本地工業(yè)文化遺產的記憶。地面折線狀凹刻紋理具有強烈的導引性與指向性,將行人視線引向下一空間序列。曲折的文化展墻串聯(lián)起廣場中的零散空間,使之形成有序統(tǒng)一的游覽路線,同時為展覽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展示界面。
運用批判性地域主義思想對“本土設計”與“地方特色”進行有意義的思考,是本次設計對于場所與建筑的獨特回應。三線文化長廊接待中心設計充分考慮項目地形、項目定位、功能需求及氛圍營造,將本土文化、現(xiàn)代工業(yè)與藝術充分融合,兼顧實用性、生態(tài)性、美觀性,疊合了虛實相間、曲直對應等手法,完美地融于真實的區(qū)域環(huán)境并滿足了真實的建造需求。接待中心建成后經(jīng)歷了旅游旺季高峰客流的實際檢驗,從使用情況來看,項目在形式與功能上的設計策略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也達成了設計初期的目標。場地的特色文化內涵是時間積淀而成的重要財富,接待中心的介入投射了豐厚而深沉的情感與記憶,從而使其在時間長河中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也為這里的居民創(chuàng)造了有質量的生活,建立起人與場地之間生動而歷久彌堅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