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深圳,“90后”圖書編輯鐘寧約上跑友們一起,開始了21.1公里的長跑。9月份,算上線上無氧運動和線下跑步的時間,鐘寧已累計運動3144分鐘。如今,像鐘寧一樣熱愛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5萬億元,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為4.35億人,比2019年增加2700萬人。“體育健身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廣泛,這給健身市場帶來了發展空間。”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經濟學系主任李艷麗說。
從俱樂部到健身工作室
在位于北京豐臺區的中田健身工作室,來健身的豐臺區馬家堡街道居民楊萱告訴記者:“我之前在健身俱樂部健身,只是用用跑步機、上上團課,缺少針對性的訓練。”在反復考察之后,她選擇了這家工作室:“連鎖店價格全國統一,場地相對寬敞,而且是一對一的私教,適合我這樣的健身‘小白。”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從傳統大而全的健身俱樂部中抽身,走進了小而精的健身工作室。記者搜索發現,僅在北京地鐵10號線草橋站到角門西站1.5公里的距離內,就分布著9家健身工作室。其中,位于角門西站旁邊的時代風帆大廈里,健身私教工作室多達6家。記者走訪發現,這些工作室通常配備有4名至6名教練,場地相對于動輒上千平方米的健身俱樂部更為小巧,通常在200平方米左右,收費為每節課250元至350元不等。一次性買的課程越多,單節課的價格越便宜。
與教練“云上見”
據了解,目前比較流行的運動APP有Keep、咕咚、樂動力、悅跑圈等十幾款。這些APP不僅有種類豐富的專業運動課程,還有打卡、社區等互動功能,吸引了不少用戶。“無論線上線下,所有的運動方式都是有益的,關鍵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很多自重鍛煉、小力量練習都可以居家開展,方便有效。”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授、運動營養工程中心主任邱俊強說。一個瑜伽墊、一身運動服裝,是居家健身的標配。相對于每月動輒幾千元的健身工作室,居家健身的成本大大降低。線上運動APP為吸引用戶,都提供了高質量的免費課程。即使是收費課程,也比健身俱樂部和健身工作室便宜很多。張浩就是疫情期間開始居家健身的。為了上一些精品課程,他買了178元一年的線上會員資格,加上其他運動裝備,一年算下來花費總計不超過3000元。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線上體育健身市場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智能健身”方興未艾
互聯網思維、AI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為健身愛好者帶來更多驚喜。在很多城市,智能健身房的數量大幅增加。《2020中國健身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存量市場中智能健身房總數約3.2萬家,占全國商業健身房總數的32.7%。“數字經濟時代,體育健身行業數字化轉型是必然趨勢。”李艷麗教授說。
除了智能健身房,智能健身鏡也火了。從去年年底開始,國內的9個品牌都推出了適合居家運動使用的健身鏡。這些售價在2500元至7800元不等的健身鏡搭配了種類豐富的健身課程,“鏡子+平板”的功能,讓健身愛好者可以在跟隨顯示屏訓練的同時,觀察自己動作的完成度,配置了AI攝像頭的健身鏡還能精準識別用戶的動作標準度,并進行實時指正。
(摘自《經濟日報》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