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榮
摘要:文下分析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在了解發展困境的基礎上,就鄉村振興的文化路徑選擇,分別自加大公共文化場所建設力度、利用文化傳播吸引主體參與、利用優秀的文化傳承豐富鄉村文化等幾個方面做概述,以為傳承豐富鄉村文化,最終實現鄉村文化發展水平的大跨越提供技術指導和理論借鑒。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發展;傳承豐富
1? 前言
隨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老齡化問題的日趨嚴重,當前鄉村文化發展,正面臨著生活弱化嚴重、活動主體缺失、活動陣地萎縮等問題。正視問題,探索鄉村振興的多元文化發展路徑意義更為顯著。
2? 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
2.1? 鄉村文化生活弱化嚴重
受城市文化的入侵,鄉村公共文化生活日顯弱化。尤其是網絡媒體、電子產品的普及,當前的村民更熱衷于家中文化娛樂,而不像之前能聚眾消遣,不利于共同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形成[1]。
2.2? 鄉村文化活動主體缺失
隨城鎮一體化推進,鄉村人口流失嚴重,鄉村文化活動主體也呈缺失態勢。這樣的現象出現,一方面,因為鄉村地理位置差,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老百姓奔向城里的引力大。另一方面,因為城市優質的醫療、教育等服務資源,加上完善的服務設施,都使著老百姓向往城市的生活[2]。
2.3? 鄉村文化活動陣地萎縮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但它往往需要一定的載體才能發揮其育人的功效。文化陣地是鄉村地區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不僅包括文化場地(場所)及設施建設,而且還包括政治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人才培育等,其中文化場所是最基礎的文化陣地。但是,從最近一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的公報來看,全國帶有劇場或影劇院的鄉鎮較之過去相比有了一定數量的增長,但占全國的比重還是較低,且隨著私性文化陣地的發展,公共文化陣地的作用及效果也在逐漸減弱。
3? 鄉村振興的文化路徑選擇
3.1? 加大公共文化場所建設力度
應加大公共文化場所的建設力度。文化場所的建設,離不開特定的社會背景。由此,鄉村建設的公共文化場所,務必要體現鄉村氣息,更多能融合大眾球類、娛樂健身操等為主的活動場所。同時,還能根據地理、歷史等特點建設特色文化場所,根據自身財力加大劇院、影劇院館等場館建設力度,逐步拓寬文化陣地。并利用好這些場所的文化磁力,激發民眾參與鄉村文化的積極性。
3.2? 利用文化傳播吸引主體參與
利用鄉村文化傳播力,吸引更多文化主體返鄉。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離鄉文化主體持續涌向城市,與城鄉新舊文化沖擊,民眾傾向選擇優秀文化有關。當前,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現實需求愈發強烈,鄉村在綠色攻堅戰的重要地位愈發突出。就此,應利用好特殊時期鄉村建設的特殊地位,走好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通過通過推行農業清潔生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等方式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最終留住農村人口尤其是年輕人,甚至能吸引城鎮人口來到鄉村發展。此外,在發展鄉村文化建設時,還應持續加大農村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扶持力度,努力爭取離鄉主體能回到他熟悉的文化陣地。
3.3? 利用優秀的文化傳承豐富鄉村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中,積淀著我們不朽的文化涵養。農村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古村、古鎮傳承優秀的鄉土文化,使著這片古老的土地沉積著濃郁的情感寄托。
在此,利用優秀的文化傳承豐富鄉村文化,能夠利用的是:
傳統習俗和節假日。中國歷史悠久,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傳統習俗和節假日各有差異。像是:中秋賞月、清明掃墓、元宵節吃湯圓等等,都是鄉村振興文化發展的重要把手。第二,民間藝術,不僅包括音樂、舞蹈等精神文化形態,還包括剪紙、踩高蹺等實體文化形態。實際上,隨著新思潮的推進發展,老百姓的審美情趣也發生變化,尤其對民間藝術的觀賞需求愈高,也為傳承豐富鄉村文化提供條件。第三,傳統的儀式。鄉村積淀的傳統儀式,有展現自出生到死亡的各個節點。而不同的儀式,往往賦予不同的意義。這些懷揣著相同信仰的人,通過儀式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無意識中不斷擴大文化空間。由此,在鄉村振興新時期,應有選擇地改造舊儀式,發展成為有新地域特色的新儀式。
參考文獻
[1] 李海,古小東.鄉村振興背景下廣東梅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內涵、路徑與經驗[J].南方農村,202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