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強貴
摘要:職中院校服務“三農”意識的一系列培養是一項總體系統工程,同時需要國家、社會以及學校三者之間的有效配合,促進其良性發展。筆者從“社會掛念轉變,社會環境的改善,以及思想的指引,促進校園環境的改善,從而加快農村環境的發展”這幾個方面分析“三農”意識培養。以此促進職中院校學生的服務意識的提升,培養其服務“三農”的觀念。
關鍵詞:職中院校;學生;服務;“三農”
1? 前言
國家在《農村建設、實用型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的重要規劃中,也是我國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首要規劃。我國的職中院校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需要通過教育以及社會實踐對其“三農”服務意識進行針對性培養,實現高素質適用性人才的發展,從而在未來擔負起“三農”的服務重任。
2? 注重思想引導營造服務“三農”的校園氛圍
第一,許多職中院校管理人員希望學校的辦學規模得到升級,評價優秀,擴大辦學范圍,讓他們不能安心的專注服務學生和服務農村。更重要的是,掛羊頭,賣狗肉。許多非農專業出現在職中院校招生中,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因此,職業院校要真誠服務“三農”,以此促進真正為“三農”服務的學生的培養。學校和學者還致力于擁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相應的服務意識,逐步堅持服務農村、發展農業、教育人民,需要依據社會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的能力,從而主動服務“三農”。真正做到“服務“三農”,面向“三農””。讓教育培訓和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促進職中院校的教育發展,同時以科學發展觀去培育相應的農業人才,做到科研實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端正辦學理念,讓“三農”培育和服務意識能夠得到有效發展,農業生產發展、景觀變遷、把農民利益的實現、維護和發展作為學生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和目標。學校的設立,職中院校的發展必須根據國家“三農”的發展需要和社會的實際需求。需要做到立足實際,結合城鄉發展差異,統籌地區經濟發展。實現服務“三農”與地區經濟發展平衡,以農科教研作為主要培養基礎,促進人才優勢、信心以及學科優勢的良性發揮,做到以科技立國,科技扶貧和科技服務的發展趨勢,讓農業信息技術和農產品的加工技術能夠得到有效應用,學校需要培養服務“三農”的高新技術人才。
第二,通過良性的職中院校校園文化培養,從而促進服務“三農”文化氛圍的建設。校園文化需要體現在學校的長期教育規劃和教育實踐之中,從而培養新型的學校“三農”文化服務理念,一般都具備很強的感染力和相對潛在的滲透力。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以“三農”為主題的文化性、藝術性、學術性和科學性的相關活動,利用不同的文化載體去培養學生的情感,同時讓學生得到啟發、教育。同時借助各方面的力量,為職中院校校園內的主要平臺實現愛農,服務“三農”。布局農業環境,熱愛農業,宣傳職中院校學生在農村基層就業的重要性,鼓勵職中院校學生在農村發揮自身積極作用。
第三,開展職中院校校園專欄。學校需要基于廣播電臺和圖書館以及黑板報、墻報等多種傳播的媒介,實現“三農”新天地的開展,為職中院校建設處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每天準時播放“三農”的一些新聞資訊,讓學生在職中院校校園里看到和聆聽農村新建設的現狀,了解“三農”的發展機遇,逐步深入理解國家的發展《“三農”》發展綱要,同時刊登了在“三農”工作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和先進實體的典型感人事跡,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他們的高尚道德,真正做到服務“三農”。
精心設計職中院校的校園環境。職中院校校園風景秀麗,教室林立,教育無處不在。各班根據學業特點對教室和宿舍進行個性化布置。活動期間,將職業素質與服務“三農”意識的教育培訓相結合。比如,精心策劃、寫一些有深度的教育意義和令人難忘的橫幅,掛在校園里。就連職中院校學生的食堂,也必須巧妙地布置在環境中,讓職中院校感受農場的溫暖和友善,感受鄉村的新鮮和開放,感受農村的大千世界。讓職中院校的學生關注“三農”,了解耳目一新的“三農”,走近“三農”,最終實現服務“三農”。
第四,學校相關的教職員工需要對農業有關學生進行針對性培育。現今社會對于“三農”的偏見,以及各職中院校大量擴招的原因,目前的職中院校學生其基本素質整體是呈現下降趨勢的。因此,職中院校的學生有可能受到來自社會的“歧視”。因此,學校需要對相應的教職員工,管理人員,進行相應的愛農思想教育,對學校學生的選擇給予充分的尊重,幫助其克服學業上、生活上的困難。促進其服務“三農”意識的提升,創新思維的發展,逐步引導更多的職中院校學生去服務“三農”。
3? 創建適合學生優越的服務“三農”工作環境
一是改善“三農”前景,增強農村活力。目前,許多農民雖然生活富裕,但相應的缺乏文化基礎設施,也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農民生產觀念意識淡薄,生活中存在的陳規陋習、政治觀念淡漠,生態環境觀念落后。家長式的教育觀讓職中院校學生的學生覺得這與他們理想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遠離家鄉的想法開始萌芽。完善農村文化設施,使農村職中院校學生有自己的生活。逐步在農村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
二是國家資金和政治支持,大力支持職中院校學生服務“三農”。伴隨著大批新時代學生涌入農村建設,農村目前的精神和物質追求慢慢的都向城市看齊,并逐步融合。因此農村需要逐步留住職中院校的學生,依此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培訓機制,促進職中院校學生的積極性,建設相應的實習基地,同時鼓勵相關的專家對職中院校學生給予真實的幫助,培養職中院校服務“三農”的理念。
第三是展開農業能源研究項目的研究,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我國農村農民收入以及農業技術水平的逐步提升,讓農業現代化腳步較快,在物質上的富裕以及精神上的滿足上都得到有效的發展。比如,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鄉村旅游規劃,以采摘、農家樂模式等為發展方向,即便目前的“三農”開發難度高,但是其存在創業成本較低,發展快等特點。因此需要積極的鼓勵職中院校學生學習知識,融入市場經濟,開展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政府加強對農村農業合作社資金的投入,讓職中院校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農業合作社之中,結合當地的農業發展經驗,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結合農業市場機制,利用市場機制和機會繼續利用科學農業技術和耕地土地。從經濟角度看,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為職中院校學生的有思想有見地的學生提供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職中院校學生,可給予一定數額的無息小額貸款,幫助和支持職中院校學生繼續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