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偉
摘要:近些年來,國家一直重視推進精準扶貧戰略,而農業科技扶貧又是農村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加大農業科技扶貧力度,對減少農村的貧困人口,高效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诖?,本文選擇了山東省東平縣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農業科技扶貧的模式與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扶貧;模式
1? 農業科技扶貧的概念與發展意義
科技扶貧戰略是國家于1986年提出并實施的,旨在解決貧困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落后、自然資源利用不充分以及貧困農戶綜合素質低等問題,是開發式扶貧的關鍵一環。國家高度重視科技扶貧戰略,為此專門成立了國家扶貧開發領導組,并且在相關國家扶貧部門的指導和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下,依靠科技人員和人民群眾的大力配合,加大科技扶貧的投入,充分發揮科技扶貧的力量,大力推動了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進程。農業科技扶貧指的是政府為了提高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的效率與經濟效益,改善貧困地區的文化素質,在針對性了解當地實際的貧困情況后,利用成熟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通過培訓指導和推廣學習等方法,更有效更科學地使貧困戶脫貧,減少貧困人口數,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
目前,貧困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正在穩定有序的進行,2015年至2020年實現了5575萬農村人口脫貧,年均減貧人數在1000萬以上,與以往救濟式扶貧不同,科技扶貧具有可持續性。首先,科技扶貧不僅提高了貧困地區的農業科技的水平,而且還注重增強當地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加貧困戶的農業生產積極性。其次農業科技扶貧還可以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的快速形成,利用當地優勢產業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有益于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業科技扶貧已經成為國家推進扶貧工作的有效舉措,在保證貧困地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支撐和引導作用。
2? 東平縣農業科技扶貧現狀
東平縣是山東省扶貧工作的重點縣之一,貧困人口比重大,而且導致其貧困程度深的原因復雜多樣,主要有科學技術水平低;貧困戶綜合素質不高,專業技術知識缺乏,接觸新鮮事物少等,此外,東平縣境內庫區、灘區山區、老區四區疊加,生態環境脆弱,脫貧攻擊難度大。東平縣政府意識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積極探尋農業科技扶貧的方法,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動農業產業升級與多元化發展。東平縣從2014年承擔易地搬遷、扶貧搬遷和移民避險三大工程,項目總投資75.45億,安置群眾12.5萬,圍繞三大工程,積極引進項目,推動產業園的建設。依靠地方資源優勢,借助外部力量,與龍頭企業合作,建設了黃河灘區農業產業園等。另外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帶動農戶發展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等特色種養加項目,共同致富。政府還將資金整合起來,對每個地區的大型項目進行集中投資,推動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總之,農業科技扶貧對東平縣貧困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3? 東平縣農業科技扶貧的主要模式
3.1?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龍頭企業+基地+科技產業+農戶的模式進行科技扶貧。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整合政府給予的扶貧資金和其他方面的幫助,建立產業園基地,以輻射的形式帶動周圍地區發展,將更多的貧困戶納入產業鏈,實現共同致富。一般情況下,企業來提供生產資料,負責生產管理、市場經營和技術培訓等,而貧困戶根據自身的情況入股獲得分紅收入,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勞務獲得勞動性收入等。例如:東平縣商老莊的科海菌業,商老莊利用科海菌業的成功經驗和影響力,建立了十幾個大型的食用菌扶貧種植基地??坪>鷺I公司根據不同貧困戶的情況,對有土地的農戶,初期提供給農戶菌包等原材料進行種植,等回收黑木耳時,從回收的收入里扣除菌包成本。對沒有土地的農戶,提供工作,進行技能培訓,農戶可以因此獲得穩定的薪金。公司與銷售商和零售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解決了農戶沒有銷路的問題。以科海菌業公司為核心的產業發展也帶動了周圍地區的發展,形成了產業鏈,納入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戶,使得整個東平縣的食用菌產業越來越壯大。
3.2? 科技特派員下派駐點模式
該模式主要表現為科技特派員+農科驛站+基地+農戶相互合作。近年來,東平縣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專業的扶貧隊伍,不斷去對接某些地區的科技扶貧產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東平縣一共有省科技特派員130人,累計培訓近萬人,創新轉化新品種150多個、新技術64項等等。除了科技特派員的傳統幫扶模式以外,還有農科驛站的模式,一共建立了19個農科驛站來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人員的優勢,目的為了將特派員的技術成果真正留下來,以實現農業科技和需求的快速對接,加速農業科技項目的推廣。例如,東平縣沙河站鎮的正合家庭農場,在自身發展取得成就時,投資建立了農科驛站,在農科驛站發展過程中,政府也給予了資金和技術支持。驛站內不光有完套的農業設備,如:農業物聯網等,還有成熟的管理機制,帶動周圍農戶建立家庭農場16個,種植面積達160hm2,培訓指導52戶,提高了他們的種植水平和管理水平,共同致富。
3.3? 合作社帶動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指的合作社+扶貧項目+農戶的模式,政府經過調研,投資建立合適的項目,成立合作社,邀請貧困戶參與,農戶可以入股分紅,也可以在合作社提供勞務,獲得報酬。通過合作社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引導農戶規范化發展農業,提高農民的組織水平。例如:東平縣新湖鎮建立起了80多hm2蚯蚓養殖基地,采用農戶入股蚯蚓養殖股份合作社等方式,通過原料、技術、生產、銷售等合作模式,實現規?;?,帶動了周邊12個村30多個貧困戶脫貧。
3.4? 信息化農業科技扶貧模式
東平縣搭建信息服務平臺,使得農業科技服務更加便捷和專業。為了加大平臺的推廣力度,政府組織開展了信息化扶貧專題培訓班,并適時提供電子商務和電子金融等方面的培訓,有利于拓寬農戶的致富渠道。信息服務平臺可以幫助貧困戶了解當地最新的農業扶貧動態,并且都有在線的農技推廣員在線解決實際困難。除此之外,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借助資金和新技術的投入,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例如:東平縣的夢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了物聯網管理系統等現代農業信息系統,大大增加了果蔬的產量。另外,東平縣也建立了電商產業園,鼓勵企業等經營主體開展線下專區,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這種互聯網+電子商務模式解決了銷路難題。東平縣農業信息化的推動可以提高貧困戶的綜合素養,極大提高了農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