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加紅 馬銀燕 房霞娣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期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心,是“十四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江蘇省灌云縣農業學校在堅持黨的領導、創新教育形式、發展地方特色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構建了形成了以“以人為本、多元融合、立足現實、突出特色”的多層次、多樣化的新型農民教育體系,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敢創新、能致富的鄉村人才,為灌云縣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保障。本文總結了相關經驗并提出未來的改進方向。
關鍵詞: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地方特色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先后發布了一系列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文件,推動了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成效斐然。而國家的“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期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心,并列入“十四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1]。
鄉村振興就是要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村生產力;而農民是農村生產力的主導要素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執行者。鄉村振興的長遠目標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而農民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的創造者和“農民富”的受益者。習近平同志指出“鄉村振興要靠人才……培養造就一支新型職業農民”[2]。發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穩步推動了新型農民教育的政策創新和實踐創新。新型農民教育的突出特點是:以習近平同志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思想,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主要目標構建“一主多元”的新機制,健全“六位一體”的新體系并完善公益性補償的保障體系[3]。江蘇省灌云縣農業學校,深入領會政策精神、積極創新實踐,探索并初步構建了符合本地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教育體系。
1? 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4]。新時期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新型農民教育的最本質特征,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最有力思想武器。灌云縣農校在構建新型農民教育體系過程中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在黨的領導下全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做到了兩結合、一提升:
1.1? 農民教育和基層黨建相結合
灌云縣農業學校依靠縣黨委的領導和支持,將新型農民教育和基層黨建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基層黨組織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通過基層黨員的先進帶頭作用將農民帶動起來,增進互動溝通,加強黨和群眾的有機聯系。在具體的培訓工作中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大學生村官的帶頭作用,做好黨的農業農村工作政策方針的宣傳解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統領思想政治教育和農業生產培訓。2021年,學校還帶領學員參觀了周恩來紀念館、雨花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農民接受黨史教育,激發農民的愛黨、愛國熱情。
1.2? 鄉土文化建設和地方特色產業相結合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依托縣政府舉辦的“豆丹美食文化節”,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特色產業文化,抵制網絡低俗文化,開發有形鄉村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增強農民的鄉土意識和文化自信。
1.3? 調動農民積極性,提升農民獲得感
人民獲得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檢驗標準之一[5];也是新型農民教育體系中的價值支撐[6]。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學校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生活滿足感和歸屬感。學校以農民熟悉的種植大戶、產業大戶為典型事例,深入挖掘先進事例,說身邊人、講身邊事,為農民講好灌云故事。在培訓中,強化農民的主體存在感,通過互動式教學,使農民成為主動學習者,促進全縣農民自由全面發展。
2? 部門聯動、多元融合,創新農民教育形式
隨著農業工作的發展,單純依靠農業學校的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農民教育需要。灌云縣農業學校依托縣委領導、依靠科研院所,積極探索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的新型農民教育體系。
2.1? 依托縣委領導,部門聯動增質量
灌云縣黨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工作,將農民培訓工程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工作內容,依據連云港市農業委員會發布的《連云港市農委培訓工作管理辦法》相關規定,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擔任組長的農民培訓工程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的指導和協調下,灌云縣農業學校加強與各級鄉鎮黨委、政府的聯動合作,開展多樣性的農業培訓;同時,學校積極與農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企業合作,深入開展產學結合,建設培訓中心和實踐基地,提升農民教育的培訓質量。
2.2? 依靠科研院所,多元融合促發展
當前,基層師資力量不足是農民教育的主要困難之一。為此,灌云縣農業學校一方面積極與南京農業大學和揚州大學農學院合作,聘請高水平師資開展高質量的培訓,并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和鍛煉本校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學校還積極與市農科院合作,促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向田間的轉化,切實推動灌云縣農民教育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3? 立足實際、服務現實,發展地方特色教育
新型農民教育的目標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根據這一目標,教育的內容應緊密圍繞職業農民的核心素養開展,即在培訓工作中重視科學素質、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培養。灌云縣農業學校立足地方實際,服務現實需求,深化新型農民教育的培訓內容建設,在發展地方特色的農民教育工作中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3.1? 立足地方實際,培育高素質農民
2020年全年,灌云縣農業學校共完成了34期3807人的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立足本地種植業的實際,學校重點開展小麥、水稻在中和稻田綜合種養等技術培訓。針對農業機械普及的現狀,學校重點開展農機安全使用與維護和植保無人機使用培訓,培養了專業農機人員近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