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雄
摘要:隨著社會時代變遷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質量也不斷提高,人們對事物的追求也不斷提升。小康生活后開始重視保健養生,茶作為中國古老的飲品因其具備保健功能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茶作物作為我國較老種植作物被保留下來,通過現代化管理方式及加工工藝的更迭使我國擁有較多的茶葉品類,并出口國外,廣受大家歡迎。中國的茶葉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中國茶也為世界茶界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是極具代表性的產品。
關鍵詞:茶葉種植;茶葉工藝;茶葉發展
芳香濃郁,色香味甘莫過于是對茶葉最好的贊美,業精于勤荒于嬉,一片上好茶葉是無數茶藝工作者日夜奮斗的結果,對于茶樹的精細化管理與加工工藝,才能夠為世人所喜愛,使其名久而不衰。
1? 茶葉種植管理因素
1.1? 土壤條件
茶園的好壞取決于土壤,茶樹吸收的根基是土壤,其對茶樹的生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而土壤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茶葉品質的好壞。傳統的茶園中,可以加入豆科綠肥或相似性作物用于增加土壤間的養分,對于土壤層的要求為1米左右為純天然無農藥污染的天然土層,周圍環境應為未有對空氣有嚴重污染的化工廠等。
貴州朵貝茶作為國內較早的茶葉品類因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及茶葉極具特色的香氣廣為人知,普定縣位于云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地勢平緩延綿,海拔高度在1042~1846m之間,屬于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生態地理氣候環境,青山翠擁、碧水環繞,茶葉生產地無工業生產企業遠離環境污染地區,全年氣候溫和,冬日無嚴寒,夏日無酷暑,烏江南源三岔河橫貫整個普定縣境內,其天然的環境條件也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最有利的幫助。
1.2? 施肥修剪管理
茶葉因品類習性的不同而對于需求的肥料的也不同,茶樹在生長過程中因需要大量營養物質從土壤中吸收,天然的土壤環境也并不能夠滿足茶樹生長的營養物質,因此對于茶樹的施肥顯得尤為重要,從而獲得高產、穩產、優質的茶葉作物,肥料應根據茶樹的樹齡、土壤自身的營養條件來決定,肥料的選擇應選擇有機肥料,盡量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化學肥料對于茶樹的生長及土壤條件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選擇有機肥料因其成分中含有茶樹生長必須的有益營養,對于土壤也不會造成破壞。
對于茶樹的有效修剪可以使茶樹自身獲得更高更優的產量,從而獲得更優質的產品作物,通過對于茶樹的修剪,還可以及時查看茶葉的生長情況,是否會得到預期效果,對于防蟲害等威脅風險前置,從而提高茶樹的生長發育。茶葉的生長初期應及時修剪達到適合的生長形狀,從而對于茶葉的形態美感更加誘人。修剪時期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一般選擇在秋季的9~11月份進行修剪為宜,其茶樹的高度生長相對停止,根系生長最為旺盛階段;對于成年的茶樹進行修剪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根深葉茂,使其產量能夠穩定發展,對于其枝條進行修剪主要是其采摘方便及顧及到其他枝條的均衡發展。
1.3? 采摘管理
關于茶葉采摘方面,水平的高低對于茶葉的質量來講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對于茶葉的采摘應根據品類習性、生長周期不同而有所變化。通過前期種植生長過程中所進行的工藝有所了解才能夠掌握茶葉的大體信息,要觀察每一片葉子的生長情況。
1.3.1? 標準采
根據茶葉品類的不同采摘的標準也不同,大多數綠茶、紅茶等茶類一般采摘在茶葉生長出3~4片時采摘2~3片為宜。
1.3.2? 及時采
采茶的時間也是有嚴格規定,春茶采摘期大多為3月上旬~4月下旬,夏茶的采摘季多為5月上旬~8月中旬,秋茶多為8月中旬~9月中旬。
1.3.3? 留葉采
一般茶葉生長后留1~2片葉更為合適,既保證茶園的持續性生產滿足市場需求,也不會因未按照標準采摘影響下輪茶芽萌長情況。
1.4? 精細化管理
茶樹屬規模性生產,往往因茶樹眾多導致茶農在管理茶樹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隨著現代化管理方式的不斷發展,精細化管理呼之欲出。對于規模化產品精細化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于單位茶園內的管理,使得對于茶樹的生長情況了如指掌,建立健全茶樹管理標準及臺賬,從而能夠對癥下藥。通過精細化管理我們可以從選址、育種、栽培、人工、物理、化學、生物等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性防治技術,從而提高茶園的產量,提高茶葉的質量,帶動茶園的經濟發展。
2? 朵貝茶種植的分析
2.1? 朵貝茶發展歷程
茶制品是普定的傳統產品,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建國以來,普定茶葉生產的發展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大概分為幾個階段:
(1)從解放初期到1957年,恢復階段,面積20余hm2,產量270擔。
(2)1958年~1965年,第一次發展階段。在此期間,興辦了朵貝茶廠、大煤山國營茶場、雞場坡的小田、坪上的洪家山、貓洞的潘家龍場等,專業人員80余人,面積150余hm2,產量1296擔;其中,1965年,大用、索考等產茶社隊劃屬六枝特區,茶園劃去三分之一。
(3)1966~1975年,茶葉生產遭遇重創階段。這段時間,產量下降到255擔。
(4)1976~1981年,第二次發展階段。這期間,全縣先后辦起了40個社隊茶場,國家對茶葉生產在購買茶種、肥料、機械等方面給以一定的扶持。面積達到268hm2,82%成片。
(5)1982~1995年。由于土地承包到戶,農戶以種糧為主,茶場產權不明,部分茶場垮臺,茶園荒蕪,采取掠奪性采摘,有的甚至毀茶種糧,茶園面積降到173.33余hm2,產量逐年下降。
(6)1996~2006年,第三次發展階段。由于扶貧、退耕還林等項目的實施,茶園面積達到600余hm2(投產茶園333.33hm2),企業開始入住,產量達到28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