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婷
摘要:當前林業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林業苗木的培育與移植也成為林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我國的森林資源破壞嚴重,急需樹木的種植來彌補林業資源的缺口。但是依靠傳統林業種植技術來提高森林覆蓋率需要很長的生長周期,不符合目前我國林業發展需求,因此需提升造林苗木培育與移植技術的應用率,來滿足我國短時間內提高森林覆蓋率與成活率的需求。
關鍵詞:苗木培育;移植技術;森林覆蓋
保護森林資源一直是我國提倡的重點政策內容,森林資源、林業發展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面對森林資源日趨消耗嚴重、森林覆蓋率逐漸降低的問題,單純依靠保護政策難以實現國家發展需要。因此,需引進先進造林技術,在短時間內提升森林覆蓋率,創造良好生態環境。依據造林苗木培育技術和苗木移植技術能夠滿足國家短時間內提升樹木存活率和生長率的要求。
1? 造林苗木培育技術及移植技術的內容與意義
1.1? 內容
造林苗木培育一般指為了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在樹苗選擇、種子培育、肥料劑量、環境選擇等方面都有嚴格篩選條件和計劃方案,以此提高苗木生長質量。例如,針對不同種類樹苗應該選取不同肥料,對于樹木喜歡濕度較高環境還是喜歡溫度較高環境等實行分析,制定培育計劃,保證樹苗健康狀態,促進樹苗的茁壯成長。
移植技術主要指為了給苗木適合生長的環境,對苗木進行環境遷移的樹木培育技術。移植技術對于環境情況和土質條件的選擇較為嚴格,并且針對移植的苗木也要進行間距的劃分,給苗木充足的生長空間,最大程度保障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率。而且對于需要移植苗木的成長狀況也有特殊的要求,對于樹木的直徑、半徑范圍要符合移植的標準,并且受害情況也應該控制在標準范圍之內,只有滿足以上移植條件,才能夠進行移植工作,在保證苗木移植成功率的同時,也能夠節約移植成本,將損失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1.2? 意義
提升森林覆蓋率的當務之急是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生態自凈能力,因此在方式的選擇上,一方面應該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現存的森林生態資源,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森林覆蓋率,提升林業資源的貯備量,滿足林業發展的需要。與保護森林資源相比,植樹造林更符合當下我國的林業發展情況,而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保證樹木的存活率也就成為重點工作之一。運用造林苗木培育技術及移植技術能夠最大程度保障樹苗的存活率和成長率,對于恢復生態資源,保護森林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木材的使用,因此造林苗木培育技術及移植技術的應用,在提升森林覆蓋率的同時,也能夠滿足木材在生活方面的需要。我國對于木材需求大,針對不同的木材也會有不同的應用要求,并且每年也會向國外出口木材,面對如此巨大的木材需求量,需要提高樹木的成活效率與減短樹木的生長周期,以此為國家的木材需求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供應,保障國內的木材經濟平穩發展,提升外匯經濟的發展水平。
2? 造林苗木培育技術要點
2.1? 合理選取種植苗木的地方
在進行園林苗木的種植過程中,首先要科學合理的選擇種植苗木地,要確保苗木地的土質肥沃、光照充足,符合苗木的生長條件。其次,在進行疫苗地的土質選擇時,要盡可能選擇沙含量較高的土質,這種土壤因土質疏松,所以無論是透氣性還是滲水性都十分優秀,非常滿足苗木的生長需求,同時土壤內部應搭建排水系統,防止因灌溉過量導致苗木根系腐爛的情況。禁止選取土壤貧瘠的地域種植苗木,若因不可抗力不得不選取此類型土地,則需要提前做好翻土、施肥等工作,做到提前養土育土,提高土壤肥力以此增加苗木的存活率。無論是富饒地質或是貧瘠地質都應重視采光、通風及水源等重要條件并在選取育苗地進行相應的檢測,合格后才可種植苗木。
2.2? 篩選處理苗木種子
苗木種子的篩選處理工作是育苗技術中保障苗木成活率的重要環節。在苗木種子培育過程中,技術人員首先會選擇本地優良的苗木種子進行培育,其具體篩選方式可通過培育人員判斷母樹的生長形狀以及種子的外形完整與飽和度進行挑選。其次,培育人員還要根據當地氣候與培育土地的土質情況,選擇抗病蟲能力、抗旱、抗寒以及耐鹽堿等合適土質的苗木種子,以此保證苗木種子的成活率。最后,在完成選種工作后,培育人員要及時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其具體可以通過浸種、催芽、消毒等催芽與消毒方式進行科學催芽,以便有效降低苗木種子發芽后出現病蟲害的概率,提高種子的萌芽率與成活率。
2.3? 苗木播種
任何環節都會影響林木成活率及其培育工作的展開,其中播種環節影響最為重大。因此相關播種人員應合理科學的根據林木種類及種植地區地質情況和當地季節特點進行溫度與濕度的把控,有效地掌控播種時機。詳細地說便是,根據種子是否喜水,來選擇是否需要在梅雨季節進行播種。根據種子萌發時對溫度及光照需求的特點,當其特點為喜陰、喜低溫則需要進遮陰、覆蓋等手段進行降溫處理。若其特點為喜陽、喜高溫則可以通過施加有機肥并通過發酵的方法使土壤內部溫度升高,或在陰雨天進行人工打光以此來保持光照強度。對于水分把控,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及未來三到七天氣候變化提前做出有效預案,身處旱季未來三到七天無雨水則需要加大灌溉力度,防止因自然蒸發而導致水分無法深入至根系土壤,同時應增加灌溉頻率,保證其不會因脫水而亡。若身處澇季而未來三天又是陰雨不斷,就需要提前停止灌溉工作,同時做好排水工作,防止苗木根系因水分過多而腐爛后導致其死亡。
2.4? 苗木施肥管理
在苗木種子成功萌芽生長后,對于肥料的需求量較大,且苗木在不同生長階段所需養分存在差異,因此培育人員要根據苗木的生長狀況以及樹齡對苗木進行定期的科學施肥管理,合理掌控肥料的用時、用量與施肥頻率。其中,根據土壤監測結果來選擇施肥方法是當前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此方法會根據苗木自身特點及土質特點選擇合適的肥料以及科學合理的施肥次數及頻率,這樣具有針對性的施肥會極大程度促進苗木的生長。除此之外,還需要在苗木種植后最好防風防沙、抗暑御寒等工作,以此提高苗木存活概率。同時也要根據土質特點和苗木特點科學的選擇種植間距,一般來講,株距為50~52cm最為合適,行距為20~22cm最為合適,具體間距應參考樹種特點進行科學選取。在進行底肥施加的環節中,通常是以圈肥發酵為主,平均放置140g/m2左右并保證攪拌充足。在幼苗的成長期應追加鉀含量較高的肥料。同時需要注意每棵苗木的生長勢態,若出現勢態不佳的苗木,則需要適量提高施肥次數,以滿足其生長所需營養。與此同時,培育人員在苗木生長期間需要密切關注苗木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對出現病蟲害的苗木進行科學防治措施,例如使用物理、生物、化學等防治方法,避免幼苗枯萎或死亡。同時要對未出現病蟲害區域的苗木進行預防措施,例如噴灑藥物、物理防治等。此外,還需要根據苗木的生長情況合理設置支撐架,避免出現幼苗倒伏現象,并在播種后做好定期除草工作,以避免雜草與苗木幼苗爭奪養分與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