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乃佳
“徐大夫,有個患者想自殺!”那晚我正在值夜班,一個護士急匆匆地闖進醫生辦公室喊道。我嚇了一跳,趕緊跟著護士沖進病房。原來是一位患有20多年2型糖尿病、高血壓的老婆婆,因下肢麻木疼痛難忍而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幸好有護士及時發現,及時將她手里的剪刀奪了過來。
疼痛,尤其是嚴重的疼痛,是最折磨人的了。而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而發生的疼痛,真的會讓人生不如死。這種疼痛,醫學上稱之為“痛性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那么,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發生神經病變?得病之后又怎么會產生如此劇烈的疼痛呢?又該如何治療?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據臨床統計,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發生神經病變。
高血糖、肥胖、血脂異常、體內胰島素不足或作用的敏感性下降,都會損傷人體的神經細胞甚至使其死亡,最終引起神經病變,而且糖尿病病程時間越長,比如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神經病變。也就是說,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只是高血糖惹的禍,而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而外界刺激必須經過神經傳導,將“信號”傳送至大腦,人體才能感受到疼痛,這就像電流必須經過完整的電線才能傳輸至電器。當神經細胞損傷以后,可能出現興奮過度的情況,這可導致人體對于外界刺激的過度反應,相當于放大了外界的刺激,這樣傳送至大腦的“信號”也跟著放大了,疼痛就很容易發生。
這個“痛性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名稱很長,波及的身體部位也很多,最開始影響雙足、小腿部位,隨著疾病的進展,逐漸向上發展,可影響大腿甚至軀干部位。這種疼痛也是表現多樣,可為灼痛、電擊樣痛和銳痛,或者酸痛、癢痛、冷痛。
除了疼痛,許多患者還會出現感覺異常,如麻木、踩棉花感、螞蟻爬行于皮膚的感覺。不僅如此,分布于其他系統的神經還可能同時發生病變,如心血管系統的神經病變,會伴有心悸、頭暈、虛弱無力、視力障礙、暈厥等;胃腸道的神經病變后,惡心、嘔吐、腹脹感及上腹疼痛是常見表現;“管理”出汗功能的神經出現病態,則主要表現為身體多汗或無汗。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較長的患者,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就要警惕發生痛性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可能。
如前所述,痛性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發病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因此治療起來必須多管齊下,采取綜合管理措施。
控制血糖和血脂當然是第一要務,這可以預防和延緩神經病變的發生發展。但這并非說血糖越低越好,需要根據個人情況設定合理的控制目標。對于體重超重或者肥胖的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減輕體重也十分有必要。此外,營養神經(如甲鈷胺)、抑制高血糖帶來的有害物質的產生(如依帕司他)、改善微循環的藥,以及一些活血化淤的中藥(如復方丹參滴丸)也可以用于臨床治療。對于疼痛的治療,一般選擇普瑞巴林、加巴噴丁等抗驚厥類藥,也可局部外用辣椒素貼片、利多卡因貼等,中醫的針灸治療也能取得效果。
值得提醒的是,盡早篩查、盡早干預糖尿病神經病變,是防治的關鍵環節。1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糖尿病5年時應該篩查有無神經病變,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就應該進行篩查,以后每年篩查1次。